一個大國,不能靠糟蹋文化來賺錢!

來源: 我是秋雲 2018-06-08 06:57:1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892 bytes)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沒有文化,人就沒有精神追求,就空虛。文化決定著全民的素質。如果我們把文化也變成錢,那麽就等於犧牲了全民的高素質來換取高額的GDP,最終的結果就是讓低素質的人們來揮霍GDP,這就是惡性循環了。

中華文化從1949年匪幫治國開始就消失了!如今為了GDP把古城遺址古蹟風貌徹底破壞後,再來「造假」。但修起來的都是毫無歷史文化的東西,認為有幾個仿造的建築就恢復了唐宋風韻和中華文化,不知把歷史原物銷毀之後再建的隻是騙取民眾錢財,欺騙愚弄國內外遊客的賺錢垃圾而已!加上造假時的偷工減料,粗製濫造,如今要清理維護這些垃圾很不容易??共匪不知道:文化是信仰的象徵,文化被破壞,信仰就消失了。共匪通過拆毀歷史遺跡強迫遷徙原駐居民,徹底破壞了這一切所保留的文化風采。然後通過無知粗燥的造假,通過獨裁野蠻的愚弄管控,在敵佔區造就了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如今這個信仰馬列的民族中絕大多數所到之處,處處體現出愚昧無知甚至野蠻暴戾的言行,令人感到可悲可憐可惡可怕??

中國悠久曆史養育和積澱下來的文化精華,尤其那些最馳名、最響亮、最惹眼、最具影響的——從名城、名鎮、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後的墓室和名著裏出名的主人公,都在被濃妝豔抹,重新包裝,甚至拆卸重組,再描龍畫鳳,披金戴銀,擠眉弄眼,招搖於市。

那些在“城改”中殘剩無多的曆史街區,忽然被“聰明”地發現,它們竟是一種天賜的旅遊資源。難逃厄運,全被開發成商業風情街,實際上是風情商業街。

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稱作“最後的精神家園”的古村古鎮,也在被借名“騰籠換鳥”,遷走原住民,然後大舉招商,一個個被改造成各類商鋪、旅店、農家樂、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團的“遊客的天堂”;在這天堂裏連一間見證曆史的“博物館”也沒有,導遊講的故事傳說不少是為吸引遊人而編造的偽民間故事。

至於各種名人故居,大都是找來一些與其主人毫不相幹的紅木家具、老瓶老壺、文房四寶、三流字畫,不倫不類地擺一擺,好歹布置個模樣;沒人拿名人的人當回事,隻拿名人的名當回事。

還有那種原本安慰心靈的寺廟,不少處竟成了世俗的鬧市。曆史的內涵、文化的意蘊、本土氣質,沒人管也沒人問。

到底什麽動機與力量使這種潮流正在變本加厲?我想應當一句話戳穿,即以文化謀利,為了賺錢發財,為了GDP。

就像有的人對待曹操墓,並不是考慮曹操墓被發掘出來,會給社會帶來多大的精神文化價值,而是首先想到4.5億元的產值,用財富價值來衡量文化價值。

中國目前全民皆商、拜金主義、甚至有暴發戶的心態和形態在滋長:誇富、揮霍、洋洋得意。有了錢就狂了、瘋了,不知道該怎麽辦了。一個人富起來了怎麽生活?一個國家富了怎麽辦?

一部分官員不懂文化,不懂得文化的價值、規律、性質、意義;一部分官員對文化沒有理解力,我們不需要官員像文化人一樣,但起碼他要理解文化;一部分官員們不熱愛文化,當然也就不拿文化當回事兒。

此外,有些官員和商人形成了共同利益,就是權貴結合,這後麵就有反腐敗的問題。

我們的“非遺”正遭受第二輪破壞:

第一,申遺時,帶著政績需求,目的不純。申遺成功了,政績提升了,“非遺”就被扔在一邊了。

第二,雖然給傳承人發補助,但很多時候,他們見不到錢。有一次,我們想給日本、韓國等非遺保護做得好的國家介紹我們的經驗。現場,老人把傘蓋等表演的家夥擺出來,那是乾隆年間的老東西,外國人一看,全傻眼了。

我問那個會頭,國家給傳承人的資金補助,你收到了沒有?他說,什麽補助,不知道啊。我當時一聽,壞了,我知道很多人收不到,別讓日本人看咱笑話,把他支走了。現場,我寫了個單子給他,“馮驥才欠某某會5萬元”,叫他憑此為證,到我的工作室來拿錢。他不好意思來,後來協會派了一個人把錢給了他。

第三,非遺成為省級、國家級保護對象之後,有了知名度,就有企業進來開發。民間的文化首先是自娛自樂的,又是手工的,承受力很小,很脆弱,和機器生產不一樣,不能大量複製。

比如說,湖南隆回有一支花瑤,他們刺繡非常精美,我們把這個刺繡列為國家級非遺。名單一公布,馬上就有人把刺繡開發成旅遊產品。現在,這個刺繡簡直不能看,就跟電腦畫的一樣,什麽文化內涵都沒有了,大量複製。再這麽下去,過十年,花瑤的刺繡就會消失。

第四,沒有專家支持,這是非常嚴重的原因。在日本、韓國,他們把非遺稱為“無形文化遺產”或者“人間國寶”。他們的做法是,比如說你是一個手藝很絕的木工,你的周圍就有一個專家組,會主動幫助你,給你製作檔案,幫你出主意,告訴你如何堅持自己的特點。可是,我們的非遺,可以說,95%以上後麵是沒有專家支持的。

十年,每天約有90個價值堪比長城的古村落消失。我們曆史文化的根在村落裏,我們少數民族的文化也都在村落裏,如果村落消失的話,這些都不存在了。這些村落消失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城鎮化。

為了GDP把古城古跡全破壞了,然後再來“造假”。但修起來的是毫無曆史文化的東西,是不是有幾個建築就恢複了大唐大宋呢?把曆史的原物銷毀之後弄一個“垃圾”。而且這些垃圾很大,都不好清理,還浪費了大量的錢財,憑什麽納稅人的錢讓你這麽花掉?

不要把這個城市的“重來”之說僅僅當做一個不恰當口號。它是那種由來已久的無知與野蠻的城市觀在市場經濟時代的惡性發作。尤其是在一些曆史街區一息尚存的城市裏,這種口號將催化城市曆史的終結式的消亡。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沒有文化,人就沒有精神追求,就空虛。文化決定著全民的素質。如果我們把文化也變成錢,那麽就等於犧牲了全民的高素質來換取高額的GDP,最終的結果就是讓低素質的人們來揮霍GDP,這就是惡性循環了。

傳統文化之美,是經過一代代藝人的實踐、探索,一代代認同、確定之後沉澱而來,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而“暴發戶”式的心態和審美,更重視物質表象,缺乏精神沉澱和文化風度。

文化大國的氣質,不能丟。或許今天,已經是我們抓住傳統最後的機會。

文/馮驥才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