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係列之一: 道?德?德商
無極未成亦有道,
天體大穹無限妙。
善念正行惟德留,
千秋萬代奪光耀。
一.至高無上的道
中國人最愛講道:茶道、禪道、劍道、武道、商道、天道、地道、人道、王道、佛道、道理、道心等等……很多人也津津樂道。孔子曰:朝聞道,夕可死矣。何為道?道到底是什麽?
(一)何為道?
何為道?道到底是什麽?推敲起來,似乎印證了老子的《道德經》中講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為之名曰道”。有點兒象“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真的恍恍惚惚了,似懂非懂。
其實這種“吾不知其名”的物質,他先天地生,獨立不改,周行不殆,是天地萬物的來源,因從來沒人講出他叫什麽名,所以老子勉勉強強地把他稱其為道,或天道,也即我們所說的宇宙的規律。我們都知道,宇宙無限的浩瀚,萬物無限的龐雜。在洪大的宇宙空間中,存在著無量無際的天體,生存著無量無際的生命。而這無量的天體,都有其自身的運行軌道,井然有序,絲毫不亂。否則,各類天體隨時相撞,就會一片混亂。無量的生命在不同的天體中,都有其自身的存在狀態和形式,在各自的境界中生息繁衍,各司其職,各得其樂。正如人與動植物、微生物、伽瑪射線等,各歸其位,又在其中。
當我們打開一塊機械手表,就會看到裏麵有很多齒輪,小齒輪嵌在大齒輪上,大齒輪又在更大的齒輪中,齒輪與齒輪之間都有橫向聯係和縱向聯係的規律。就如咱們的宇宙和各類天體與生命之間的關係類似,地球位於太陽係中,太陽係又處於銀河係中,銀河係又在更大的天體範圍……如此一層一層,無限擴大,構成茫茫宇宙。小的天體構成更大的天體,低一層受高一層的製約,高一層又受更高一層的製約……每一層天體既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又受比它高一層天體規律的製約,是有嚴格的層次之分的。那麽,天體中生存著的各類生命當然也就是有嚴格層次之分的,高一層製約低一層。由此推知,宇宙有其根本的運行規律,而這個規律自上而下,貫穿於層層時空,製約著宇宙空間中的一切,那麽,這個規律到底是什麽呢?他就是“道” 。
大家都知道,人除了物質身體,還有思想、精神的存在。那麽,花草、鋼鐵、石頭等是物質,它們有精神嗎?當然有! 其實,這個宇宙也是這樣,它有物質的一麵,它也必定有精神的一麵。物質的一麵,就是我們肉眼所見的山川河湖,或是通過儀器能夠探知或尚未探知的浩瀚蒼宇中的星群,而精神的一麵就是這個宇宙的特性,即宇宙的規律,也就是道。其實,我國古代的一些科學家也稱其為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唐 • 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所以天道不以任何生命的意誌為轉移,他亙古不變,長存於宇宙中,至高無上。天道是宇宙的規律,萬事萬物都隻能順應,決不可違逆。不論是無限微觀,還是無限宏觀的天體,道都一以貫穿,萬事萬物,都脫離不了他,都由他均衡,受他製約。他一定無私無我,對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決不偏於誰個,始終均衡著宇宙萬物,是判斷宇宙萬物善惡、正邪、是非的唯一標準。順應天道,則繁榮昌盛;違逆天道,則自取滅亡,即通常所言: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人有新陳代謝,宇宙在吐故納新。但是,你知道嗎?宇宙、天體就象人體的肺一樣會呼吸,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宇宙正在“呼吸”。這也契合了道家講的“人體是一個小宇宙”的道理。從一定程度上說,人體就是宇宙的縮影。因此,人的共性與宇宙是一樣的,都是道的產物,人與宇宙具備一樣的精神,也就是共同的特性,稱之為共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德經》) ,宇宙間萬事萬物皆由天道滋生與整合而成,人體、生命、宇宙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誕生了全息理論、地球村、宇宙村……
天道當然非人之肉眼凡胎所能識見和聽聞,而是非常玄妙,隻能靠悟方能有所得。因此,《道德經》的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強調的是“非常”道和“非常”名,就是要去悟道!隻有悟道才能得道、明道,真正做到!
與道處於同等地位的是佛家的“法”。法,最初是被尊為佛祖的釋迦牟尼所傳,他幾乎與老子是生活於同時代的。道和法都是至高無上的天道,是如出一轍的,都是宇宙的特性和規律,隻是從不同的角度表述而已。基於不同的表述,在世間的表現就是佛家和道家,隻是側重點不同而已,佛家以善為本,道家則以真為首,但善中包含真,真中又有善,相互圓融,共同維係著整個宇宙的運行。還有一個就是晚於老子和釋迦牟尼的聖人,就是被西方人成為救世主的耶穌基督,他講愛,愛天下所有人。這裏的愛,並非通常所認為的情愛,而是博愛、大愛,對一切眾生萬物都慈悲,因此也屬於佛家範圍。所以老子強調“故常無,欲以觀氣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道的特點
天道如此玄妙,那麽,它蘊涵著什麽特點呢?它的表現形式是怎樣的呢?從儒、釋、道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可以找到宇宙大道的特性,用人類的語言表達出來大致有如下三點:
一是真。 道家修真,說真話,做真事,修真養性,返本歸真。道家的修煉之所以重視真,就是為了同化道的真的特性。所以老子要求人複歸天真的本性、不要虛假與奸詐,“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儒家講真誠,講“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佛家同樣也講真,比如五戒中就講“不妄語”,就是說出來的一定是真話。
二是善。佛家修善,講與人為善,同情弱者,幫助窮人,修善可以修出慈悲心,看眾生都苦,就會普度眾生;道家也講“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就是說不論對好的或壞的人,都能夠做到善與待人。儒家也講善,孔子要求做人的標準是仁、義、禮、智、信,在這五常中,仁是擺在第一位的。
三是忍。忍同韌,是堅韌,柔韌,承受力大的意思。忍是在受到委屈,受到屈辱時想得開,挺得住,不計不報,不怨不恨。讓是寬容忍讓,心胸開闊,如佛家所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道家講:“守柔曰強”;“天下之至柔,弛騁天下之至堅”,都強調忍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強大的力量,無堅不摧。
除了這三點外,在老子講的道中,道還有一個顯著特性就是無私。因此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講的是先他後我,無私無我;而在佛家所講的法中,強調“無我”,而“無我”,就是不執著於自我,也是無私的表現。
(三)人如何才為遵循道?
由於道孕育了萬物,萬物都遵循道而運行。地球,在宇宙中雖然如一粒塵埃般微乎其微,但也占據著一個空間層次,人呢,作為地球上的萬物之靈,當然也必須遵循天道,否則,同樣招致的是毀滅。那麽,作為人,怎樣做才是遵循天道呢?
首先,善待世間萬物,包括善待自己,從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與他人,即使想與他敵對的人,也會因他的慈善之心而得到感召和教化。在他的心中,能包容世間萬物。或許在別人看來的腐朽之物,在他手中,可能都會化為有用之材。他決不以自己的強勢,奪取不屬於自己的任何一物。在任何時候,都能善解一切症結,無論是冤也好,怨也好,仇也好,恨也罷,隻要在他麵前,都能神奇般化解。
其次,智慧大開,能洞悉紛繁蕪雜的大千世界。無論人事多麽複雜,或看似多麽雜亂,他都能一眼窺破,找到解決的辦法,且能知曉此前的狀況和其後的發展勢態,就如一個站在高處的覺者,低處的一切在他眼裏是一覽無餘,秋毫不差。他能從一粒沙、一棵草、一片樹葉等等中看出端倪,也能從人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中看出人之所思所想。
再次,世間萬物對他無所束縛、悠然自在。他能知足常樂,從不為何物“得之則喜,失之則悲”。世間的名利情意對他毫無羈絆,在他的胸中,有著更高遠的境界,更美麗的世界。人世間僅僅是暫時的旅店,自己隻是個匆匆過客。在他的眼中,塵世的一切就如糞土般,無任何留戀和美好之處。
此外,他從不彰顯自己,也從不看低他人。他就如深藏於地下的水,默默的滋潤萬物,從不因自己的過人之處而有所顯耀,也從不因自己的智慧而看低他人,即使一個乞丐,他也尊重,隻因他知曉一切的前因後果。
在曆史上,有許多得道之人,如南朝的梁武帝,貴為天子,曾四度舍身同泰寺;薑子牙雖為宰相,世間萬物也對他無所束縛,能一眼識破天機;李靖在封侯之際,卻悄然離去,入山修道;順治皇帝,拋卻皇位,出家入寺……
當然,還有更多的得道之人,卻從不走入凡塵,常年在深山古寺或山洞,雖知曉天下一切,卻從不透露一字。
還有一些得道高人,生活於世間,也有顯赫的地位,但他們是肩負重大使命,給後人留下特殊的預言文化,讓後人從中領悟天道,如劉伯溫的《燒餅歌》,邵雍的《梅花詩》,袁天罡、李淳風的《推背圖》……
二.最易得之的德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如果說道飄飄渺渺大象無形,不可捉摸,那麽天道在人世間道最直接體現的就是德。這裏我們就要問了:德是什麽?他能給我們帶來什麽好處?有人說我最缺的是錢而不是德。現代社會講德的人好像過的並不好,德能滿足我的需要嗎?德能讓我過的舒適嗎?
是的,德就是你的福分,德就是你得到多少的體現,就是你的錢財,就是你的健康,就是你人生幸福成度的籌碼,也是你成就事業的關鍵,更是你百年之後歸宿去向的決定性因素。德多的人,也更容易領悟天道,天道也就垂青於他,他也就有更大的能力,更大的智慧。同時,德多的人,福分也就大,而德少呢,福分就有限。因此,德是天道在世間均衡萬物的根據。人的言行合乎德的標準,即順應了天道,就有福報;否則,就是背離天道,就將予以懲罰,降低福分。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一種情況,那就是有的人各方麵能力都不如自己,幹啥啥不行,不怎麽付出就有那麽好的運氣發生,職位提升很快,家庭也幸福,小孩也很有出息。而自己苦苦奮鬥和掙紮,始終遠遠落後於別人。這時,我們常會埋怨,發出感歎:命運不公,蒼天無眼啊!其實呀,說穿了你就是沒別人帶的德多,才造成人生的失意和坎坷。
人世混混,紅塵滾滾,迷住了我們的雙眼,更蒙蔽了我們的心智。紅塵在無限、真實的宇宙空間來講,隻不過是最狹隘的一口井而已。我們常常舍本逐末,做了一隻“聰明的青蛙”,隻注重現得利益和眼前既有。如果這隻“青蛙”帶上不同倍數的放大鏡,就會發現宇宙空間的複雜和生命的繁榮,就會知道紅塵是在三界之內很低的一個層次。而三界之外有更大更大的宇宙,同時存在。層次不同,標準不同。層次越高的生命,標準越高,能力也越大;層次越低,標準也相應降低,能力也就越小。低層次的生命受高一層生命的掌控和製約。正如咱們掌握著家裏養的貓貓狗狗的生存狀態,而我們人又被更高層的生命掌控和製約。
人類空間既然也是宇宙中的一個空間層次,那麽生活在其中的人,當然也就有為人的標準和應該遵循的規範。這個標準就是孔子所講的“仁義禮智信”,老子所說的重德、守德與積德。因而,德是在道以下的做人的標準。老子的“大道廢,仁義興”也暗合此意,仁義即是做人標準的核心。這也說明了為什麽中國乃禮儀之邦。
小時候,我們常聽到老人勸吵架的人要“行善積德”之類的警醒之言,現在很少聽到此類忠言了。因為我們容易把德理解為一種精神品質。其實,德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隻是這種物質非常非常的微觀而已!那麽,根據辯證法的原則和老子所講的“萬物負陰而抱陽”原理,我們可以知道自然界存在一個相生相克的理。那就是說,既然德是構成生命的重要物質,那麽生命中一定有一種與之對立的物質同時存在,相互依存並相互轉化,這種物質是什麽呢?我們這裏將這種物質稱為業。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裏所說的業,不是佛教中所說的業,因為它還分為善業和惡業等,我們所說的業就是與這裏所說的德相對立的一種物質。而德與業是什麽關係呢。我們認為所有符合與順應道的行為,就產生德;而所有違反與背離道的行為,就產生業。而同化道這個特性的人,那就是得道者。就這樣簡單的理,所以說,大道是至簡至易。
詳細地說,順應道的特性的,稱為有德之士,就是好人,叫順天應道,順天應道者生,就產生富貴、智慧、健康、幸福等一係列美好的生命狀態;背離道的特性的,稱其為缺德損德,就是壞人,叫離經背道。離經背道者,就產生貧賤、愚昧、疾病、坎坷、滅亡等一係列頹廢的生命狀態。
這裏我們就會思考,我這一輩子也沒做多大的壞事,我做人的道德也還可以,我一天到晚勤勤懇懇,為什麽榮華富貴離我就那麽遙遠?其實降生於塵世的每個人,天生就帶著德而來,隻是德的多少不同而已。德多的人,如想追求世俗的東西,無需有多大能耐,也無需艱辛的付出,就很容易得到諸如財富、功名、情色或健康等,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命好;而德少的人,要得到世俗的功名利祿、美色、健康等就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或許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也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即通常所說的命薄。但也有人呢,並不想追求世俗的財富與舒適,一心隻想求道,盼望得道,讓生命的境界與層次升華。那麽,這一類人呢,如果德多,就很容易領悟天道,即根基好;德少就需更多的付出,艱辛的修行,才會領悟更多的理,甚至可能終其一生,也隻能悟到較淺的層次,即根基淺。因此,在曆史上的道家修煉中,就是師父找徒弟,就是要看徒弟帶的德是否多,德多就容易修煉,就容易悟道,最終成正果的幾率就大。
人的德是極其珍貴的,有德之人才能有所得,無論世俗的還是超越世俗的,都是以德交換。既然每個人天生就帶著德而來,那麽首先就需要守住德,才會有所得,就要做到不損己害人。如果損傷他人,必定失德。失去了德,相應的就會失去自己的所得,失德越多,自己所得失去的也就越多,或者招致災禍連連;如果自己的德都損失了,那就會一無所有,甚至命喪黃泉。即如聖人所言:人無德,天災人禍。因此,德的多少就決定了自己的人生命運,福分多少的。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常感歎“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其實就是她先天帶的德少。而後天呢,雖然她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卻常常在嫉妒、怨恨、逞強,不斷的在損德,所以林妹妹人生終究失落,吐血而亡。這是有才卻少德。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說,學問越多,離道就越遠。為何呢?因為學問和技能都是屬於世俗的東西,懂得越多,觀念就越多,就容易蔽塞心智,德行就會淺薄,福分也少,離道自然就越遠了。
佛家說,“諸行無常”,其實就是指萬事萬物(包括德和業)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如果咱們這隻“青蛙”真正聰明,即使先天德少,那從現在開始就會去明道而惜德、守德、積德,改變人生命運。一個德大的人,必定是大善之人。老子曰:上善若水。水既柔且剛,遇高則高,遇低則低,遇大則大,遇小則小,伸縮自如,進退自如。海納百川,沒有什麽比它更大;堅不可摧,沒有什麽比它更強;滋養萬物,默默無聲,沒有什麽比它更善……一個真正的大德之人,沒有什麽力量可以擊垮他,也沒有什麽可使他畏懼。如印度被尊為聖雄的甘地,麵對英國的強權,他毫無畏懼和退縮,用他強大的善念和善行,最終讓強權屈服。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即是說:“道”、“德”是創造生命和教養生命的最根本的物質,即有了“道”和“德”,才能有生命,再加上“物”和“勢”就會有所成就。隻因大德之人遵循天道,便有更高的生命眷顧和護佑,即天道佑善,天道護德,巨德大得。
三.決定人生沉浮的德商
當我們在思考問題時,大腦在飛快的運作,發出了無限的腦電波。腦電波是一種物質,而咱們的思維卻是一種精神的體現,是同時相存的。也就是說,有思考就會有腦電波,而有腦電波的存在必然就是一種思維的運動,由此可見,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現代科學的發現早就給出了這個哲學命題的答案。因此,德也是一種物質,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隻是比我們通常所認識到的物質更微觀,更細膩,非人的肉眼所能看到和識別。德的外在表現就是我們目前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德商。所以德商是一種精神的表現,也是一種物質的表現。它與人們所熟知的智商、情商、財商、逆商等屬於同一個層麵,隻是比它們更隱蔽、更重要、更關鍵,對人而言,是決定性因素而已。
中國人常講德高望重、德才兼備、德藝雙馨等等,其實就是德商的一種表現。而德商真正背後的因素還很多,內涵也非常的深厚。我們知道,任何東西表現在外,就是一些表象,通過表象,可探知其本質因素,也就是引發這些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比如:感冒,表象上是流涕、發熱、頭痛與疲乏,可是本質的原因其實是流感病毒在作怪。德商表現在外,用最簡單的人類社會的語言濃縮後則是:真誠、善良、忍讓、無私等這些意識形態的特點,其實呢,就是德這種細微的物質在起著根本的作用。因此,可以說,德就是德商的最根本最根本的物質元素,德的多少就決定了德商的高低。德多的人,德商必然高,也就更能成大事;德少的人,德商也低,很難幹出一番大事。反之,德商高的人,德也就多;德商低呢,德就少。因此,曆史上的所有大德之人,都是高德商或者說大德商之人,他們都建立了非凡的業績。如:堯舜有宏德,所以得天下;李世民有聖德,所以成千古一帝;諸葛亮有大德,能智慧無敵,縱橫捭闔;範蠡富而有德,能功成身退,三散三聚錢財,富甲天下,成為商聖;孔子有明德,乃成千古聖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順應道的人,德多,德商就高,就有大智慧、大格局和大境界;背離道的人,就損德,業就多,德商就低,相反就目光狹隘,走入人生的死胡同。
中國作為道的國度,曆來就崇尚尊道重德。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不僅孕育了太多的大德商之人,還留下了許多關於道的文化,如: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倉頡造字、老子得道、八仙過海、濟公濟世等等,這些都為我們研究與證實德商打開了一扇天窗。
當代人所說的德商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美國學者道格•萊尼克和弗雷德•基爾於 2005 年出版的《德商: 提高業績,加強領導》一書中,他們將德商定義為:一個人的道德人格品質。內容包括體貼、尊重、容忍、寬容、誠實、負責、平和、忠心、禮貌、幽默等等。但是基於方方麵麵的因素,兩位先生對德商的意蘊並沒有進行深入地探索與闡述,他們僅僅是限於從表現與表象上來定義德商,以及德商的高低和提高業績的關係。從現代商業的竟爭與功利角度講,兩位先生的論述無疑是指出了一個正確的方向,但沒有從根本上講清德商的內涵。
其實,德商遠比這些更洪大、更玄妙、更真實,至少從表現上匯集了所有人性中的優點,如孔子所講的仁、義、禮、智、信,還有曆朝曆代所有被人稱道,及被視為成功者所必備的正直、忠誠、貞節、理性、勤奮、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無私無我、做事先考慮別人,能忍受痛苦等等美德懿行。錯開時空的框框與限製,更進一步看,德商決不僅僅是這些內斂的能力與外在的表現,還有深層次探索生命與宇宙真理內涵,可上溯到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去尋找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