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背景下,歐洲各國教會中有正義感的神職人員和知識分子(通常是劃等號的,因為那時候絕大多數讀書識字的人都在教會任職)都試圖擺脫這種令人窒息的環境,另辟蹊徑,淨化教會。
羅馬教廷控製宗教的方式之一是所有的聖經都是拉丁語、希臘語或希伯來語,隻有經過專門訓練的神職人員才允許閱讀和解釋經文;換言之,普通老百姓不知道聖經裏到底說些啥,必須通過教會才能和上帝溝通。
從進入第二個千年開始,便有人開始改革教會嚐試,但由於羅馬教廷的高壓政策,這些人不是被迫害,就是被迫沉默,直1517年,德國出現了一位名叫馬丁·盧瑟(Martin Luther)的神父。
盧瑟的理論和影響很快在歐洲傳開,尤其在離羅馬教廷和歐洲政治權利中心較遠的西歐沿海低地國家,像荷蘭、佛萊芒、法國的勃艮第等地區,聖經很快被翻譯成德語、法語。知識就是力量,普通人明白了聖經的內容,不需要教會充當中間人便可以明白上帝的話語。
在英格蘭,劍橋、牛津的知識分子們也開始宗教改革的嚐試,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一位名叫廷代爾(William Tyndale)的學者,他第一次將聖經從希伯來語和希臘語翻譯成英語。
廷代爾在牛津大學獲得神學學士學位後,又在劍橋大學繼續進修。他極具語言天賦,除了英語之外,熟悉法語、希臘語、希伯來語、德語、意大利語、拉丁語和西班牙語。因為涉入改革,廷代爾被逐出教會,從劍橋流落到倫敦,但在倫敦也找不到工作,沒有教堂敢聘用他。在一些倫敦的德國商人的資助下,廷代爾決定去宗教氣氛更開化的德國避難,並在到達德國後開始聖經的翻譯。在翻譯過程中,廷代爾不僅修改了若幹關鍵詞,比如將‘教會‘改成’教徒‘,將’牧師‘改成了’長老‘等,還加入了盧瑟的《致羅馬教廷書之序》作為英文版聖經的序。
廷代爾的英文版聖經在德國出版後很快就被走私到英格蘭,在知識分子、商人等民間私下流傳。教會和大主教沃爾西當然是惱羞成怒,恨不得立即將廷代爾綁到焚燒柱上。要不是躲到德國去了,廷代爾肯定難逃沃爾西的魔爪。但是廷代爾在國內的同道們就沒這麽幸運。沃爾西聽說英語聖經正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出版,便派人到安特衛普將剛出的版本全部買下後付之一炬;但他們前腳走,出版商後腳便將書錢給了印刷廠要求如數再印一版。
亨利八世本人自始至終都是堅定的天主教徒,甚至親自寫文章代替羅馬教廷聲討盧瑟。在教會巨大壓力下和國王的漠不關心下,英格蘭的宗教改革舉步維艱。讓改革者們想不到的是,國王的離婚案竟然會是加快他們改革進程的動力,而且他們在國王身邊已經有了自己的內線,那就是國王的愛人安·波琳和朝廷新貴托馬斯·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
1528年秋末冬初,羅馬教廷派來主審亨利八世離婚案的教皇代表坎派齊奧不緊不慢地到達倫敦。沃爾西在第一時間趕到他下榻的巴斯宮,對他說亨利八世不會容忍任何繼續拖延,國王現在無心於國務,如果不盡快解決他的離婚案,英格蘭國家命運岌岌可危。
身患痛風、行動不便、被教皇下令盡量拖延離婚判決的坎派齊奧屁股還沒坐熱,亨利八世便派人來召他入宮。坎派齊奧勸亨利放棄離婚打算,說如果陛下一定擔心您婚姻的合法性,教皇可以給您頒發新的赦免書,將您和王後的婚姻重新合法化。
亨利八世當然不會接受,傻子都能看出來亨利要擺脫凱瑟琳的決心。坎派齊奧接著建議亨利不要離婚,而是讓凱瑟琳進修道院,這樣凱瑟琳成了上帝的新娘,亨利自然也就自由了,可以再娶。
於是坎派齊奧和沃爾西進宮麵見王後凱瑟琳,向她建議出家的主意。凱瑟琳沉思許久,然後一字一句回答說:“本宮在上帝的召喚下進入婚姻的殿堂。本宮不會考慮出家,就是死,也要死在婚姻的殿堂裏。現在如此,將來如此,永遠如此。”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