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簡化一般都是自然發展的結果,政府或權威機關出麵引導規劃也是博取眾意,是以建設為主,除了發展,還更多的考慮了繼承。大陸上世紀50年代的文字改革,從立案起就有濃濃的政治意味,考慮更多的是更新,少於繼承,更有眾多的決策階層是瞄著下一步再簡化,甚至廢除漢字的目標的。所以非常讓珍視中華曆史文化傳統的人士詬病。手法粗暴就像扒掉珍貴古建築,建粗鄙但蓋建省時省力,又住人多的大板樓,短視沒有專業見識的人當權,一般都是這個結果。
很多簡化字其實有曆史原由,改之前就民間通用,這些本沒有打爭議,後來一直還為簡化字鼓吹的人一般都用這些個例來反擊批評。可笑的是眾多喜愛繁體字,痛心粗暴文字改革的,又是盲目的全部否定簡化字,陷入反進步的圈套。任何事情,一鑽入牛角尖,非黑即白的僵化思維,很難服眾。文化這事情,益引導不宜強迫。
中國漢字的前途,不是進一步簡化,更不是全麵退回繁體。文字工作者愛好者,更應該重視文字學習的分級,標準化管理和電子輸入法的研究,至於簡繁體,我還是支持識繁用簡的原則。現在大陸文化圈紛紛鼓勵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漢字,成語,古詩詞等等,是好事,有興趣,才會去了解,才會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