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曆史上絕無僅有的文藝複興全才——達芬奇

來源: 雲過醒透 2017-04-16 19:10:1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7149 bytes)

今天是上帝的兒孫——達·芬奇誕辰565周年

人類曆史上絕無僅有的文藝複興全才

藝術家、哲學家、科學家都無法形容他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1452-1519)

雖然達·芬奇存世的畫作不超過15件,還散落在不同的國家。但就這僅僅這幾幅當中,就成就了數個奇跡與世界之最。

全世界最著名的一幅畫,就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Mona Lisa。這也是盧浮宮三大鎮館之寶當中唯一的畫作,還有單獨的尊貴代稱——畫作第779號。

如果必須要選出一幅畫代表整個文藝複興,那就是達·芬奇的《維特魯威人》。

  

“文藝複興”(意大利語:Rinascimento)這一術語最早源於16世紀的藝術史學家喬爾喬·瓦薩裏,它最早是指從14到16世紀這一時期在意大利地區利用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與藝術作品來進行的藝術與文化複興運動。

達芬奇筆下的女性

文藝複興之光的回歸

黑暗的中世紀,沒有任何的光線。而文藝複興的意思,就是光的回歸。複興的文化成就遠遠超出了包括雕塑、繪畫與建築在內的視覺藝術範疇,它還涉及到音樂、文學、哲學以及科學中的眾多領域。

達芬奇於1482年到達米蘭後不久,就創作了他的名作《岩間聖母》。樂於探索的達·芬奇一定對如何描繪端莊神聖而又美麗的聖母有了諸多體會。

  

《岩間聖母》達·芬奇,1483-1486,盧浮宮博物館藏

此外,達·芬奇在這段時間裏接觸到了數名女性,她們或是自然創造出的具有極致天然美麗的少女,如塞西莉婭·葛萊拉妮,或是高貴優雅而又氣質非凡的貴族夫人,如貝亞特麗切·德斯特(Beatrice D’Est)。

更重要的是,達·芬奇是一個具有超凡探索能力的人,他把對現實與藝術作品中人物的認識完全注入到了他的作品之中。他將世俗女子的母性慈愛之美與神聖莊嚴的宗教理想之美均衡地結合在一起,超越了所有的前代與同輩藝術家們所創作的聖母像,將這一藝術形式帶入了一個新的更高境界。

而文藝複興最出色的肖像畫之一達·芬奇的《抱貂的女子》——西西莉亞·加萊拉尼的畫像(portrait of Cecilia Gallerani)

  

《塞西莉婭·葛萊拉妮肖像》(抱貂的女子)達·芬奇 1483-1490 波蘭克拉科夫恰爾托雷斯基博物館藏。

畫中米蘭統治者魯多維科·斯福紮(Ludovico Sforza)這位16歲的小情婦輕撫著一隻貂。白色的小東西毛茸茸的,很是骨感,學者們寫過大量文章論述貂代表著純潔無瑕。不過在我看來,它長長的口鼻以及彎曲的體態其實影射了性意味。

畫中的西西莉亞香肩纖細、鎖骨精致,白皙的脖頸上帶著黑色的項鏈,美麗的臉頰上長著勻稱的鼻子。

在這一點上,年輕的達·芬奇已經為藝術作出了他不朽的貢獻,文藝複興高峰期後來的畫家們至少還需要數十年的時間,直到下個世紀初期才能達到達·芬奇在這方麵的水平。

但他對自己的性別認同顯現出跨性別的取向,也從他的《岩間聖母》上可以看出。畫上有一個性別難辨的天使,而其他文藝複興時期的畫家並未顯示出對雌雄同體的興趣。

“你們中間有人將要背叛我”

完美主義者這次栽了

每每說到《最後的晚餐》,我們都會想起來達·芬奇那幅讓人過目不忘的畫作。

但其實在他之前同樣主題的畫作都有很多,包括中世紀的時期。但我們卻唯獨記得達·芬奇的這幅作品。

  

耶穌和他的12個門徒共進晚餐,他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於是一桌人當即嘩然,忠誠與背叛,平靜與驚惶,悲劇就在不遠處等待。

大多是因為在達·芬奇之前,畫家描繪“最後的晚餐”中的叛徒猶大,往往是與其他人隔絕開來的。

一般都是畫麵中間是耶穌,門徒圍著一圈,大家都頭頂著光環隻有猶大沒有光環,他的身體還會呈現扭曲的心虛狀態。

  

  

或者就算猶大頭上頂著光環,他也單獨被耶穌喂食或者拿著吃的東西。

  

而隻有達·芬奇沒有受到先前畫作構圖構思的影響,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猶大不再獨處,而是和其他人在餐桌的同一側,這樣場景就獲得了更強的統一性。

他的背後是一扇敞開的大門,門兩邊是較小的窗,光線從門窗中透入,既保證了畫麵的對稱性,也讓耶穌出場自帶背景光,比強行添加主角光環更自然。

  

達·芬奇將場景設置在寬敞的室內,將十二個門徒分為四個小組每組三人,耶穌很自然地成為中心。畫麵左右是兩個挺直脊背、以側臉示人的聖徒,以此標示出場景的邊界。

猶大和耶穌最喜愛的聖徒約翰在同一組,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暗示猶大是叛徒的方法也更加含蓄,他是唯一臉部籠罩在陰影中的人物,並和耶穌向同一隻盤子伸手。

  

略顯倦怠耶穌也沒有被描繪成正在說話的樣子,這就與早期作品中耶穌說話且時使徒們在自顧自交談而不夠莊重有所不同。

喧嘩中的沉默不但更顯出耶穌的高貴,也使這個場景有了時空上的連續性,看到畫的人耳邊自然會響起耶穌說的那句話:“你們中間有人將要背叛我。”

《最後的晚餐》局部雖然黯淡,但依舊震撼

可惜的是,喜歡別出心裁的達·芬奇這次栽在了自己身上。追求完美的他必定是受不了需要短時間內迅速完成才行的濕壁畫,所以硬是發明了在幹石膏上作畫的技法。

結果在《最後的晚餐》完成幾年之後,下層顏料就出現了裂痕。因為石膏內的濕度升高而不斷地使畫作崩壞,就算是後人不斷修複也於事無補。

為了滿足好奇心而放下畫筆

卻執迷完善一幅畫而終

達·芬奇作畫向來有半途而廢的惡習,以至於如今他存世的畫作不超過15件中甚至有好幾幅是還沒有完成的。

但這主要是因為他從不把自己當作畫家,達·芬奇對萬事萬物嚴重的好奇心讓他不斷沉迷在科學發明、解剖實驗。

所以達·芬奇的興趣是第一位的,雖然他是個現實的人。但他在滿足雇主的需求的同時,也想滿足自己的求知欲與好奇心。

對繪畫的厭倦使得他一度放下畫筆,拒絕許多權貴富豪對他的邀約,直到1503年有一位女士來到達·芬奇的畫室。

要求她為自己做一幅畫像,然而達·芬奇最終卻沒有交付這幅畫。而是通過畫這位女士,把自己對自然萬物的體會,以及對人性的光輝與哲思,甚至是自己都凝聚到這幅畫當中。

  

拿破侖當時稱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把《蒙娜麗莎》掛在他的臥室裏,此後收藏她10年之久

從此在達·芬奇生命的最後16年裏,他到哪裏都帶著《蒙娜麗莎》,而且一再修改這幅畫。據說眼角處的顏料就有十多層,每層都薄如細紗。

1530年《蒙娜麗莎》成為法蘭西皇室收藏品之一,但不幸的是當時的法蘭西王覺得這幅畫更適合浴室。於是最初的十幾年,這幅畫因為沐浴時的蒸汽而受到損害。

之後又被放入了皇家收藏室中,直到1789年法國人民推翻貴族製度。盧浮宮也成了大眾的博物館,《蒙娜麗莎》第一次出現在眾人的眼前。

20世紀初《蒙娜麗莎》在盧浮宮失竊後回歸

  

我在學習生活的同時,其實是在學習如何麵對死亡。充實度過的一天讓我安心入睡,充實活過的人生讓我安然就死。

——達·芬奇 1519年5月2日

  

晚年的時候,不被自己故鄉所重視的達·芬奇終於得到了法蘭西國王的邀請。比他年輕的國王非常敬仰達·芬奇的淵博知識與才華,每天聽從他的教導,每年也隻分開幾天。

當然一切都來得有些晚,67歲的達·芬奇得到了他年輕時向往的一切,最終死在了這位法蘭西國王的懷抱當中。

  

國王相信,世界上再也不會有這樣一個人,會像達·芬奇這樣有才華,這樣博學多聞。

他是萬物之主,窺見一切事物的初始,

並以手塑之,藉由他的藝術,

你可以稱他為上帝的兒孫。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