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轉一篇:中國的郵政曆史

來源: HiThere123 2017-01-22 12:46:2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0433 bytes)
回答: 中華文明短板的幾個實例ViBravo2017-01-22 12:30:45
 

中國郵政曆史

一、我國古代的郵驛與烽火台通信

     我國最早關於通信的記載,是來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稱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清光緒年間,在此掘得龜甲獸骨,上刻文字,後稱甲骨文。甲骨文中記載著殷商盤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邊戌向天子報告軍情的記述,有“來鼓”二宇。經考證,“來鼓”即類似今天的偵察通信兵。在古書《詩經》中,也有“簡書”的記載,‘簡書”就是用獸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傳遞的官府緊急文書。“簡書”出於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紀一11世紀),這也就是郵驛的前身。

     郵驛與烽火台通信,都源於奴隸製國家在政治和軍事方麵對通信的需要。據曆史記載,在兩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時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關於烽火通信有個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說:周幽王有個愛妃褒姒,她雖長得很美,但輕易不肯一笑。為此,周幽王使出了 個賞格:“誰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賞他一千斤金子”(當時把銅叫金子)。於是有人想出了一個點起烽火戲諸侯的辦法,想換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帶著愛妃褒姒登上城樓,命令四下點起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了烽火,以為西戎(當時西方的一個部族)來犯,便領兵趕到城下救援,但見燈火輝煌,鼓樂喧天。一打聽才知是周幽王為了取樂於娘娘而幹的荒唐事兒,各諾侯敢怒不敢言,隻好氣憤地收兵回營。襲姐見狀,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來犯,雖然點起了烽火,卻無援兵趕到。原來各諸侯以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結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殺了周幽王,從此滅了四周。這個曆史故事不僅生動的描繪了當時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況,同時也告戒後人,不企是什麽人和什麽時候,都不能拿通信當兒戲。

     利用烽火台傳遞信息,雖然較快,但隻能起到報警的作用,很難滿足掌握敵情,指揮作戰的需要。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從殷商時代的“來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傳送官府文書的更加嚴密的郵驛製度,並與烽火台互為補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在全國修馳道,“車同軌、書同文”,建立了以國都鹹陽為中心的繹站網,製訂了郵驛律令,如竹簡怎樣捆紮、加封印泥蓋印以保密;如何為郵驛人馬供應糧草;郵驛怎樣接待過往官員、役夫等,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郵驛法。

     漢代郵驛繼承秦朝製度,並統一名稱叫“驛”。規定五裏一亭,十裏一亭,三十裏置驛。郵驛還隨著“絲綢之路”的形成而通達印度、緬甸、波斯等國。到了唐代,郵驛大大發展,全國共有陸驛、水驛及水陸兼辦郵驛1600多處,行程也有具體規定,並訂有考績和視察製度,驛使執行任務時,隨身攜帶“驛卷”或“信牌”等身份證件。

     宋代由於戰爭頻繁,軍事緊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將由民夫充任的驛卒改由士兵擔任,增設“急遞鋪”,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金牌一晝夜行五百裏,銀牌四百裏,銅脾三百裏。實行每到一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遞。到了元代,由於軍事範圍和疆域擴大,僅在國內就有驛站1496處,並將郵驛改稱為驛站。

     明代在沿襲舊製的基礎上,由於海上交通日漸發達,隨著鄭和七下西洋,還開辟了海上郵驛。清初有官辦驛站1600餘處,驛卒七萬餘名,驛馬四萬多匹,歸兵部主管。19世紀中葉以後,驛站經費多被官吏貪汙中飽,驛政廢馳。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郵政逐步興起,驛站的作用日漸消失,於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銷驛站。

     郵驛製度起源於奴隸製度的國家,盛行於封建社會,並隨著封建製度的衰亡而告終結。郵驛與烽火台通信雖係曆代封建王朝的禦用工具,但同時也是我國進入有組織的進行通信工作的開始。它不僅在我國郵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時也為促進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我國古代民間的通信組織

     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隻傳遞官府文書。一般老百姓傳遞信息,隻有托人捎帶,然而輾轉傳遞,緩不濟急,且易延誤遺失。我國古書中記載著不少有關“鴻雁捎書”一類的故事,可見古代人民通信多麽艱難。而今天人們依舊把鴻雁作為郵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見人民群眾對郵政通信所寄於的厚望。

     民間通信組織的形成,大約始於唐朝。當時主要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經商貿易的需要。首先在長安與洛陽之間,有了為民間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一種叫“飛錢”的辦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長安販賣貨物所得的錢,存入各地方政府駐長安的辦事機構,然後再憑收據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這也就是今天匯兌業務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鄉約”探親帶信的出現。相傳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農民,由於思念家鄉,相約每年推派代表回鄉探望,往返時帶些土產和信件,而後逐漸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開始出現於交通方便、貿易發達的沿海城市,以後逐漸發展到內地。民信局由私人經營,以謀利為目的。他們一方麵是哪裏有利就在那裏辦,偏僻地區無人管;另一方麵,他們為了招攬生意,相競為主顧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門收取信件、匯款,收費也可以記帳,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發展。到了清同治年間(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時期,全國大小民信局已達數千家之多。有的在商業中心上海設總店,各地設分店和代辦店,民信局之間互相聯營,構成了民間通信網。

提示:原網站已由百度轉碼,以便在移動設備上查看
?

所有跟帖: 

當年就是因為明朝後期財政緊張,驛站裁員 -ca981- 給 ca981 發送悄悄話 ca981 的博客首頁 (83 bytes) () 01/22/2017 postreply 12:51:0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