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多你不要欺負我 (二)

我讀書多你不要欺負我 (二)

        本文純屬吹牛。如有雷同,你比我還牛。。。

 

總是有人盯著問到底讀過多少書,我就是喜歡。。。且聽下回分解。這麽說吧,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畢業,理論上必須讀的書加一塊兒,未必有我當年半年中讀的多(吹吧吹吧)。當然這是隻計書本數,不是總閱讀量。要做到如此,有三點必要考量:第一要不挑書,有啥讀啥;第二要讀得快,一目十行(我隻能五行);第三讀書的態度要輕浮。

歸根到底是態度決定一切。據說自古以來書就有兩種讀法。但陶淵明先生一句“好讀書,不求甚解”一直被人津津樂道。我懷疑這些樂道的人醉翁意不在酒。因為這句話的前一句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這些自稱不求甚解的人,要麽在掩蓋自己口吃結巴,要麽在影射自己品格高雅。讀書的態度和做人的態度有絲毫關係麽?至少從我身上看不出來。文學文字就是這樣的曖昧不清。

本人讀書的態度不甚求解。或是甚不求解。一來開始讀書時年齡太小,求也無效。二來,讀書時既沒想到中華崛起,也沒準備為四化作貢獻,本來就是因為無聊才讀書的,不會為自己求不痛快。久而久之,養成習慣。雖然做不到“不慕榮利”,的確做到了“閑靜少言”。因為在文革期間讀了不少,既不足為外人道,也不敢在言語中泄露,閉口才最安全。也就無所謂理解不理解,反正又不能對別人吹牛與辯論。這一忍一直忍到今天才開戒。這種態度下讀書,才不在乎是什麽書。拿到一本,不看封麵扉頁前言,直接翻倒正文第一章。什麽時候覺得讀夠了就一扔了之。很多讀完了的書都不記得書名作者。所以,還是那句話,甭問我讀過什麽書,真不記得了。。。

當然,我還是很佩服有些人能沉下心來精讀一本書的。好多人能從一部《紅樓夢》中讀出了全部哺乳動物外加真菌類之真相的,這態度好比一見鍾情談婚論嫁白頭到老。人間正道滄桑畢竟還是泡妞泡成老公、炒股炒成股東。可悲的是我與所有的書都是一夜情,還是沒有前戲的那種。。。又是比喻哈。(鄙人讀書的心得就是:世上之所以有那麽多書,就是因為層層疊疊的比喻暗喻隱喻等堆砌起來的。如果把這些都去掉,世界上所有的書,不是完全消失,就是隻剩下一頁紙,上麵寫著一兩行公式。)

要讀快就不能念書。自小起,就沒記得背過什麽書。唐詩宋詞都沒背過。勉強記得的幾首還是在八十年代滿大街的幼教磁帶轟炸下被灌輸的。課堂上要背誦的也隻有幾天的記憶。當年父母從來不鼓勵,反而想著法限製我讀書。因為他們認定讀閑書太多會耽誤正經功課。限製不了數量就壓時間。比如拿到《水滸》,俺爹就限定隻許看三天;拿到《西遊記》,就最多兩天。其中的定量邏輯我至今搞不清楚。至於《紅樓夢》,就不操心了,因為他不相信一個離初遺還有好幾年的小屁孩會有多大興趣。。。沒有初遺就會有後遺發作,直到我談戀愛的時候。見到一個姑娘挺好。一聊:“你讀過《紅樓夢》嗎?”“ 沒讀過。”那就是你了哈!全天然無汙染啊。。。

除了課本,其它書很少有讀第二遍的,這說法基本正確。課本中也有隻讀一遍的。過去的課本都很薄,每學期一發下來,除了數學,其它在兩小時內統統讀完。有一年,突然傳來好消息,學校要開《世界曆史》了。盡管一時全縣也找不出一個科班出身的世界史教師,卻擋不住我們那顆言必稱希臘羅馬躍躍之心。我需要澄清的是:俺的曆史不是體育老師教的!真的是音樂老師教的。曆史課文比語文課本有趣多了。考試也簡單如此:古羅馬最大一次奴隸起義的領袖叫什麽。。。這難不倒我哈,斯巴達克斯麽,同名小說書我早就讀過了。

考卷發下來一看,居然錯,被扣分了!這哪能服氣,提著卷子去找老師評理。“啪”的一聲,老師把課本拍在桌上。“讓你們認真讀書你們不聽,還‘斯巴達克-斯呢’。口頭回答我就當是牙齒漏風放你過去了。看仔細了,書上可白紙黑字清清楚楚印著‘斯巴達克’!”

斯噝嘶,我活了十幾歲了,咋就沒看出課本是“白紙黑字”印出來的呢?老師,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待續)

 

小貼士:做學生第一條鐵律:讀書不可以比老師多。。。

 

[BOGOF]人到老年,若是沒啥其它豐功偉績,讀書多也值得一吹,不過也隻能吹吹牛。想兌現成硬通貨就要出洋相了。而且,就和什麽打架踢球一樣,都是些當年勇。我大概三十五歲以前讀了一輩子80% 以上的書,即使現在繼續苦讀至死,也改變不了這比重。一來中年後讀的書,有些是英文的, 需要多幾目才能一行。再則,眼睛日益老化,掃描不靈光了。下麵是我在論壇上和朋友的聊天:

 

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南來客兄在文革期間能讀那麽大量的書,實在讓人欽佩。但南兄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發現很多人回首這一輩子,其實是在文革中號稱無書可讀的年代,讀了他們一輩子中最多的書。比如韓寒。。。當然是他爹。當韓寒他爹為了證實韓寒能力的時候,一再強調韓二讀了很多書,還舉了些例子。他爹不說還好,一說我立馬就相信代筆了。因為韓爹列舉的書單,正是我們那一輩人的讀書範圍,有些書我也讀過,但韓寒肯定不會去讀。

比如韓爹說韓寒讀了怎樣養豬,這書我讀過,書名忘了。但四大名豬的名字有印象。什麽約克夏約克白的,記住了。因為這些封資修的名字,居然未改,在文革中比較刺眼而已。我不養豬韓寒也不養豬,但這書隻有我會讀到,韓寒不會讀。我讀到是因為當時書架上的書較少,隨便抽抽就抽到了。我還讀過怎樣打飛機,教民兵如何用步槍和輕機槍打敵機的。三八大蓋我平端都夠嗆,別提舉出個角度來。我還讀過遊泳救生員手冊,可憐當時我還不會遊泳。。。。。。

讀這些書有什麽用呢?我看不出來,當時讀了隻是因為書少,又有時間要消磨。讀書有用論是我們讀書讀到的,是讀書人自己寫出來的,自然要打些折扣來相信。說毛澤東通讀古籍,學會了宮廷鬥爭的技巧。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的。我看那也就是個愛好,和陳毅下圍棋鄧小平打橋牌一樣,純粹為了娛樂和放鬆。夜觀兵書戰策,早起用兵如神,隻是讀書人的意淫罷了。

驅動我們讀書的動力,就是愛好。但是我有個疑問,為什麽今天我們可以接觸的書籍更多了,讀書的欲望反而不如以前了呢?要說年齡緣故,今天青少年的讀書量,也不如我們當年?所以,我看讀書並非人類天性,不宜與什麽生存權相提並論。但似乎與性欲有些相像,越是禁止,越是誘人。妻不如妾,妾不如偷麽。

有一個觀點,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是說讀書其實是一種逃避。幾千年的苦難,彈指一揮間過去了。書中的腥風厲雨,屍山血海,沒有一滴會濺到我們身上。書房依舊清靜,衣裳依舊整潔。卻不耽誤我們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糞土當年萬戶侯。。。隔著安全欄圍觀熱鬧。所以就不難理解,當現實越殘酷,外界壓力越大的時候,我們就越容易沉浸到書本中去。讀書,也是懦弱者躲避現實的一種手段。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