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天象為證:澶淵之盟,大遼繼正統1(第二部上《熒惑守心,天責帝君》第九章)


圖:遼朝太後蕭綽雕像
<樣章節選>

《遙視曆史問天機》
第二部《天象在循環 未來有答案》
(公元前480年~公元2016年)

上部:《熒惑守心,天責帝君》

第九章 1006年熒惑守心,蕭太後延壽

第二節1 天象為證:澶淵之盟,大遼繼正統1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北宋。那時,北宋是天下的正統。

趙光義登基,是為宋太宗,還承襲著中華的法統。但是到了他的兒子宋真宗趙恒,軟弱怯懦,在澶淵之戰中,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主動向遼國訂立城下之盟,立約向遼國進貢歲幣,等於臣服,遼國由此成為中華的正統。

有很多人會反對了:澶淵之盟是拿錢換和平,利國利民,而且邊貿收益,早把歲幣錢賺回來了……

其實這都是現代人的想法,天法可不是這麽用賺錢、賠錢來衡量的。宋向大遼繳納歲幣,不管以什麽名義,都是年年進貢,就是稱臣。當世的寇準、楊延昭為什麽極力反對議和?因為向侵略者立下納貢之盟,就是屈從臣服,就是奇恥大辱。

如果不繳納歲幣,雙方隻言和立約,那沒有任何問題。不存在臣服、丟掉正統國地位的問題。逼迫遼國無條件議和,在當時情況下是完全可以用武力震懾實現的,可是宋真宗過於膽小怕事……

我們從史書上回顧一下當時的天象和實情,就明白了。

(一)澶淵之盟前,5年太白晝見

什麽是太白晝見?中國古代把金星稱作太白,《西遊記》中的太白金星,就是民間的一種俗稱。天亮前,它先於太陽升起,稱為啟明星;但是它沒有太陽運轉的快,它跟著太陽落下,又被稱為長庚星。整個白天,它都在天上,因為太陽光太強,所以看不到它。

但是,極特殊的情況下,會在大白天見到金星,這叫做“太白晝見”;如果在中午時能看見金星,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把它叫做“太白經天”。

太白和熒惑(火星),在古代都被認為是罰星。太陽象征著君主,太白和太陽爭輝,是君主被強臣或女主所威壓,甚至取代之象。

《史記·天官書》:“太白晝見經天,強國弱,弱國強,女主昌。”

《漢書·天文誌》:“太白經天,天下革,民更王。”

其實具體是哪種意義,還得根據當時的其它星相和具體的測算而定,照搬書本隻能知道個大體。

我們看澶淵之戰前,相關5年的太白晝見及其曆史背景:

982年,遼景宗崩,11歲的遼聖宗即位,太後蕭綽(蕭燕燕)臨朝攝政。此時北宋皇帝是宋太宗(宋太宗976年即位)。

① 990年,北宋太宗淳化元年,遼聖宗統和八年,蕭太後一直掌控實權,六月、七月、十一月,太白三次晝見;

② 1000年,北宋真宗(997年宋太宗死後即位)鹹平三年,遼統和十八年,六月,太白晝見;

③ 1001年,北宋鹹平四年,遼統和十九年,十二月,太白晝見;

④ 1003年,北宋鹹平六年,遼統和二十一年,五月、八月庚午,太白晝見;
1004年閏九月,蕭太後與遼聖宗禦駕親征,20萬遼國精銳攻入宋境,兩個月就打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陽),直逼北宋都城開封。

⑤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十一月,宋真宗整兵待發之時,太白晝見——這是最明顯的天意展現。

當時對太白晝見天象最經典的解釋,就是兩種情況:女主昌,或者是君弱臣強。如果是女主昌,應驗到蕭太後身上,就是宋真宗不宜北征;如果是君弱臣強,那麽強臣就得被除掉,首要大臣需要來承擔這一“天譴”。

當時作為正宰相的畢士安,正在生病,他寫信給寇準:“士安得以身當星變而就國事,心所願也。”就是他願意以身塞此天災,大力支持真宗北伐 [1]。

1005年1月,宋遼簽訂“澶淵之盟”,遼國退兵。

上麵5年8次太白晝見,沒有對應到北宋國內,境內沒有發生強臣壓主之事,沒有危及宋太宗和真宗——而是對應到北宋的“國際環境”,遼國蕭太後攝政掌控朝中大權。這一組天象的喻意就是:

女主昌,華夏更王。預言中華正統,將要被遼取代。華夏之王,將要由宋朝皇帝,變更為大遼的蕭太後。


……

 <全麵的章節,請看準備正式出版的全書。>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