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係列更多章節,歡迎訪問我的博客:重說武則天)
宋朝史官們最喜歡把許敬宗和李義府兩人並列,宣稱他們都是大奸臣,其實無非就是因為“廢王立武”過程中,此二人出力最多,事後又升官最快。
李義府和許敬宗的人生際遇確有相似之處。兩人都是在唐太宗時代就嶄露頭角,但都不得重用。而且他們也都屬於李治的東宮班底,很得李治信任。不過若論家庭出身,李義府就遠不如許敬宗了。許敬宗家雖不是一等門第,好歹也是士族階層,而李義府完全出身寒門。他祖父官居射洪縣丞,是個九品芝麻官。而許敬宗的父親許善心在隋朝擔任的是禮部侍郎,正四品下,是中央大員。
這麽看來,李義府能夠出人頭地就更不容易。貞觀年間,李義府二十多歲時,完全靠著自己的卓越文才,首先引起了下鄉視察的中央首長李大亮的注意,後又得到另兩位中央首長劉洎、馬周的青睞,都向太宗推薦,李義府這才有機會在皇帝跟前露臉。
根據唐朝文人八卦,李義府見太宗時,奉命作詩,題目是“鳥”。他立刻成詩四句:“日裏颺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唐太宗聽出他的弦外之音,大方地說:“卿如真有才,不要說一枝,整棵樹給你都可以。”
李義府從此進入了中央官僚隊伍,官至監察禦史。這是個八品小官兒,但職小威力大。後來他又帶職進入李治的東宮,升為太子舍人。李義府一直以文章著稱,與來濟齊名,時稱“來、李”。
唐高宗很欣賞李義府。還在太子時期,李治就上表誇讚李義府的大作《承華箴》(一篇教導太子該怎樣表現的文章),結果太宗因此下詔賞賜李義府四十匹錦帛。等李治當了皇帝,李義府又接著升官,成為正五品的中書舍人,兼修國史。
不過,二號首長長孫無忌顯然不喜歡李義府。到永徽六年,長孫無忌的權勢達到頂點,幹脆準備把李義府貶為壁州司馬。正是這件事逼得李義府孤注一擲鋌而走險,向皇帝上了一表,請廢掉王皇後、改立武昭儀。高宗見表大喜,立刻給李義府升了官。
李義府這一上表讓唐高宗、武昭儀這邊滿盤皆活,成為廢王立武進程中的一個轉折點。功勞這麽大,他能不受寵嗎?新皇後確立之後,李義府連連升官,成為宰相,又獲賜封爵,比許敬宗還要風光。
【王義方彈劾李義府,唐高宗懲罰王義方】
李義府的名聲似乎一直不佳,被人說是柔而害物,笑裏藏刀。他做了宰相之後,反對派們就沒消停過。
顯慶元年,武則天的封後大典之後沒幾個月,李義府的麻煩就來了。正史上說,李義府恃寵而驕,亂搞男女關係。他看中了一位美貌的女囚淳於氏,想娶為妾。淳於氏當時正被關押在大理寺,李義府就指示大理寺的一個小官兒畢正義,想法子幫淳於氏脫罪,以便放她出獄。此事被大理寺的領導段寶玄知道了,直接上奏給皇帝。高宗下令成立一個調查小組,由劉仁軌負責。結果,畢正義居然畏罪自殺了。
畢正義死了,有人認為李義府應為此事負全責。高調出麵彈劾李義府的是侍禦史王義方。可是唐高宗最終沒有處理李義府,卻懲罰了王義方,把他貶為萊州司戶。
何以如此?難道此事真的象宋朝史官們宣稱的那樣,是唐高宗昏聵,包庇奸臣,迫害忠臣?在我看來,唐高宗對此事的處理恰如其分,而王義方純屬咎由自取。《全唐文》收錄有王義方先後兩次彈劾李義府的奏疏,不妨來分析分析。
首先,王義方在奏疏中直斥李義府是個奸臣,還劈頭蓋臉地指控說,畢正義就是李義府殺的。但後麵他又承認畢正義是自殺。
唐高宗本來命令劉仁軌負責調查此事,到底查出了什麽結果,得出了什麽官方結論?史書上沒提。反正畢正義因為這次調查而自殺,這是可以確定的。那麽畢正義之死到底該由誰負責,是李義府,還是畢正義本人,甚至有別的什麽人,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唐高宗並沒有追究李義府。他不追究,是因為存心包庇,是因為武則天說情,還是人家李義府本來就沒什麽錯?我們也不知道。
可是王義方卻一口咬定李義府“擅殺寺官”,並且引古喻今,長篇大論,把事情說得無比嚴重,說雖然陛下釋放了李義府,但是天子並不一定都是對的,所以才需要有這麽多大臣輔佐,曆史上那些英明君主也都有犯錯的時候。如今奸臣肆虐,“殺一六品寺臣,足使忠臣抗憤,義士扼腕”。
可笑的是,王義方接下來又承認畢正義是自殺的,不過他說自殺比他殺的性質更加嚴重(“縱令正義自取絞縊,此事彌不可容”),為什麽呢?因為畢正義肯定是畏懼李義府的權勢,所以才自殺,這樣說來李義府豈不是比皇帝還厲害嗎?這不是在威脅皇權嗎?“生殺之威,上非主出,賞罰之柄,下移奸佞”,這麽可怕的事情,陛下一定要重新調查哦。
王義方這份上疏還真起了作用。高宗下令,讓王義方和李義府在朝堂上對峙。可是接下來在朝堂上發生的事情就更搞笑了。本來,王義方說李義府殺人或者逼人自殺,這麽嚴重的指控,總得給李義府一個機會替自己辯解辯解吧?王義方堅決不給!
據正史記載,雙方在朝堂對質時,王義方喝令李義府退下。李義府不肯退,想說話,結果被彪悍的王義方嗬斥了三次。而唐高宗呢,居然坐在龍椅上不出聲。李義府看皇帝不表態,隻好退下了。王義方這才宣讀彈劾李義府的奏章。
這份彈劾奏章依然沒有一句舉出過硬證據,說李義府確實殺了畢正義。相反,幾乎通篇都是對李義府的人身攻擊,居然還說李義府當年之所以受到提拔,是因為他和馬周、劉洎兩位老領導搞同性戀:“義府善柔成性,佞媚為姿。昔事馬周,分桃見寵;後交劉洎。割袖承恩。”(分桃、割袖,都是中國曆史上男男相戀的典故。)總之,李義府就是奸臣,必需要嚴懲,一定要嚴懲。
唐高宗聽完是什麽態度呢?《舊唐書》說,高宗很生氣,說王義方侮辱大臣,把他貶為萊州司戶。我看高宗處理的完全沒錯。
王義方本是一位經學家,恐怕更適合於做學問而不是做官。他在貞觀時代就因為牽連進了張亮案,被貶到了偏僻的海南,幾年後遷回內地,出任縣丞。直到高宗顯慶元年,他才被調入中央,提拔為侍禦史。看來高宗也知道他的才華,所以啟用。沒想到他侍禦史的位置還沒坐熱,就又遭貶官。
王義方對李義府的彈劾,恐怕並無多少真憑實據,所以他才會如此氣勢洶洶、虛張聲勢。《舊唐書》記載,李義府後來終於和王義方當麵對峙,問他:“王禦史妄相彈奏,得無愧乎?”--李義府問王義方:“你這麽胡亂彈劾我,不慚愧嗎?”
王義方卻不肯正麵回答李義府,反而拿出死磕到底的架勢說:當年孔子擔任魯國司寇隻有七天,就誅殺了少正卯。如今我擔任禦史十六天了,卻不能除掉奸邪,當然有愧。總之在王義方看來,李義府就是壞人,說他壞他就壞,不必講道理。
如果從政治的角度看,淳於氏、畢正義的案子無非是當時朝堂鬥爭的一次體現。李義府靠支持武皇後飛黃騰達。大臣們反對李義府,反映出他們並不接受新皇後,也不滿皇帝最近的表現。而唐高宗堅決維護李義府,意在向反對派大臣傳達一個明確無誤的信息:不要和朕對著幹。
附錄:王義方彈劾李義府的上疏,來自《全唐文》
◇ 劾李義府疏
臣聞附下罔上,聖主之所宜誅;心狠貌恭,明君之所必罰。是以隱賊掩義,不容唐帝之朝;竊幸秉權,終齒漢皇之劍。中書侍郎參知政事李義府,善柔成性,佞媚為姿。昔事馬周,分桃見寵;後交劉洎,割袖承恩。生其羽翼,長其光價,因緣際會,遂階通顯。不能盡忠端節,對揚王休,策蹇勵駕,?奉皇眷,而反憑附城社,蔽虧日月,請托公行,交遊群下。貪冶容之好,原有罪之淳於;恐漏泄其謀,殞無辜之正義。雖挾山超海之力,望此猶輕;回天轉日之威,方斯更劣。此而可恕,孰不可容?金風戒節,玉露啟途,霜簡與秋典共清,忠臣將鷹?並擊。請君側,少答鴻私,碎首玉階,庶明臣節。伏請付法推斷,以申典憲。
◇ 請重勘李義府致死畢正義奏 臣聞春鶯鳴於獻歲,蟋蟀鳴於始秋,物有微而應時,人有賤而言忠。臣今年歲首,自€陽縣丞蒙擢授著作佐朗,極文學之清選,未幾,又拜侍禦史。濫膺憲台之雄職,顧視逾涯,殞首非報,雅欲有犯無隱,以廣天聽。
今李義府擅殺寺丞,陛下雖已釋放,臣不應更有鞫問。然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本欲水火相繼,鹽梅相成,然後庶績鹹熙。風雨交泰,則知人主不得獨是獨非,皆由聖旨。昔唐堯至聖,失之於四凶;漢祖深仁,失之於逢萌;魏武勇略英雄,失之於張邈。此並英傑之主,莫不失之於前,得之於後。
陛下繼聖,撫有萬邦,螢陬夷落,猶懼刑網,況輦轂咫尺,奸臣肆虐?殺一六品寺臣,足使忠臣抗憤,義士扼腕。縱令正義自取絞縊,此事彌不可容,便是畏義府之權勢,能殺身以滅口。此則生殺之威,上非主出,賞罰之柄,下移奸佞。臣恐履霜堅冰,積小成大,請乞重勘。審正義致死之由,雪冤氣於幽泉,誅奸臣於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