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之王”國色天香 雍容華貴存傲骨(組圖)

來源: 鑲嵌 2015-10-24 20:10:3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160 bytes)


牡丹豔冠百花。(網絡圖片)

豔壓群芳、國色天香的牡丹,世稱“花中之王”,被視為“花之富貴者”,另有“鼠姑、鹿韭、百兩金”之稱。由於,它與芍藥形似類同,古稱“木芍藥”。李濬《鬆窗雜錄》:“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開元天寶》花呼木芍藥,本記雲禁中為牡丹花。”

據《本草綱目》載:“牡丹,以色丹者為上,雖結子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藥第二,故世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牡丹於初夏即開大型絕美的花朵,紅、紫、白數種花色顯耀貴氣亮彩,觀賞者總不免暗歎、流連忘返。牡丹的根皮還是一種中藥,又稱“牡丹皮”或“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的功效,主治鼻衄、血熱發斑、瘡癰腫痛等病症。名冠絕頂者實具美名與藥效,它凝聚著世間焦點,負載著諸多美稱,感受知音者增讚添譽的盛情。

靈性萬物,易催文人雅士將積蘊已久的思慮情感舒展而出。無論是磅礡山海,亦或幽靜林泉;無論是巍峨群山,亦或是葳蕤草木。彷若美人於世獨存的牡丹,乃天地之精,更是眾目眷戀之屬,是聆聽諸多詩詞歌賦為己所創之輩。

然而,在著名的離情詩作〈玉樓春〉中,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卻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言道:情感悲懷為本身所俱,與外在環境及際遇無關。最後,“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則一掃先前的悽愴氣氛,帶著遣興意味來觀賞遍盡“洛城花”的姹紫嫣紅,再與春風淡然道別。


含苞吐蕊、亮麗鮮豔的牡丹,使人歡喜。(網絡圖片)

雖然整闕詞呈現沉重哀戚的心緒,但最後的轉折,亦滲透著豪宕奔放。國學大師王國維亦於《人間詞話》道:“於豪放之中有沈著之致,所以尤高。”

由沉悶轉豪放的詞裏所言的“洛城花”,是指“牡丹”。試想,在愁悵鬱悶滿腹時,放眼一望外觀明豔奪目的花兒,再如何不開懷,想必多少能夠消解苦楚吧。況且,牡丹象征著高貴、典雅。即使情緒思慮不因它而生,稍稍更換心境也是有的吧!

文人墨客的頌揚推崇

古籍總稱牡丹為國花或花王,亦有殿堂以此命名。《天咫偶聞》載:“西北岸極樂寺,明代牡丹最盛。寺東有國花堂,成邸所書。”據後人考察,乾隆十一子永瑆曾親筆題寫“國花堂”的匾額,為牡丹增光不少。

康熙、雍正與乾隆祖孫三人,還曾在圓明園的鏤月開雲(牡丹台)遊賞牡丹,締造“太平盛世”的美好象征。清末,慈禧太後還下懿旨,正式封牡丹為國花。皇家對於代表吉祥如意的牡丹的種種厚愛,更突顯它的雍容華貴、繁盛萬千。


“名花牡丹”與“傾國玉環”並喻,是幅美麗景象。(網絡圖片)

如此姣好的亮眼花朵,畫家當然盡心描繪,唯恐丹青畫不真。當然,免不了文人推崇,文學作品多有稱頌。例如,劉禹錫〈賞牡丹〉:“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道訴姿容絕頂的牡丹,每逢開花時節,即驚動京城;李白〈清平樂〉:“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描述豔麗名花與傾國美人互相托襯的美好綺景,常令君王帶著笑意,流連顧盼;皮日休〈牡丹〉:“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全詩直白地讚歎著百花王。

除了諸位文人的推崇稱讚之外,還有描摹“初見牡丹即生驚恐,隨後才轉為陶醉,還迷戀地收取凋零殘花,以作燃香使用”的內心變化:“賃宅得花饒,初開恐是妖。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且願風留著,惟愁日炙焦。可憐零落蕊,收取作香燒。”王建透過這首〈題所賃宅牡丹花〉,一一推展懼花、愛花、惜花等層層情感。

隱伏牡丹盛景下的社會問題


世人皆知,洛陽牡丹甲天下。圖為清代李培雨《畫牡丹》。(網絡圖片)

牡丹璀璨如錦的豔姿及眾人爭相觀賞的常態,道不盡。不過,在吹捧氛圍縈繞下,心懷萬民的文人還是不忘運筆揮毫,敏銳地將隱匿在繁盛景況中的社會問題探掘而出。

在諷刺權貴富豪追求奢華的〈牡丹芳〉中,白居易運用豐富的想像力與擬人比喻,來織綴牡丹的嬌姿神韻:“映葉多情隱羞麵,臥叢無力含醉妝。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另一方麵,他還以“共愁日照芳難駐,仍張帷幕垂陰涼。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來描訴眾人為牡丹癡狂的樣態。

白居易對於賞玩牡丹的盛況世情,則諷刺道“三代以還文勝質,人心重華不重實。重華直至牡丹芳,其來有漸非今日。”最後,還不忘暫求大自然來“減卻牡丹妖豔色”,以減緩卿士熱愛牡丹的心情,與天子一樣關心農民莊稼就好了。雖然是在譏諷富人狂愛華麗牡丹的表麵現象,但是已誇張地延展了花中之王難以拚搏的美姿豔容。

陶淵明素愛菊,周敦頤獨愛蓮

即使,牡丹擁有“花王”的盛名,還是有文人偏好其他花兒,像是一生

愛菊的陶淵明,在“秋菊有佳色,邑露掇其英,汎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名作中,皆可見菊花悠閑高雅的身影。

周敦頤亦在名垂文史的〈愛蓮說〉中,清楚訴說熱愛蓮花的心境:“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嬌豔牡丹亦有傲骨


民間有一傳說:武太後詔遊上林苑,百花齊開,牡丹獨遲,遂貶於洛陽。(網絡圖片)

牡丹雖因姿態豔麗,象征富貴吉祥,卻也有不少人認為偏愛絢麗明燦、富貴絕豔的盛名花兒,反顯庸俗平凡,所以刻意避之,另擇它者。

可是,當你在瀏覽神怪小說《鏡花緣》之後,或許將獲良思。

在《鏡花緣》中,李汝珍描寫由天星心月狐所臨凡降生的武太後,於醉酒時際寫下禦旨:“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牡丹仙子與蘭花仙子急尋洞主百花仙子未果,不少仙子即因擔憂“違旨重譴”,以及上林苑土地並值日功曹的相催之下,紛紛依旨前往上林苑。

原先道訴“話雖如此,洞主究係眾人領袖,豈可不候號令,擅自前去?”、“眾心不齊,又將奈何?小仙惟有再去尋訪。至於行止,隻好悉聽諸位”的牡丹仙子,則在遍尋洞主不著,無奈回到隻剩兩童看守的洞中,無計可施地呆耗了半晌,後恐違旨,才姍姍來到上林苑。

然而,素愛牡丹的武太後在看見群花盛開,唯獨牡丹無花時,不禁大怒:“朕待牡丹可謂深仁厚澤,冬日圍布幔以避嚴霜,夏日則遮涼篷以避烈日。三十餘年皆如此。”惱恨牡丹負待恩德的武太後,先下令炭火炙枯,後雖見牡丹花開,卻仍將它貶至洛陽。因此,致使天下牡丹,以洛陽最盛。


清代惲壽平《牡丹》。(網絡圖片)

後人在描述這段“武太後怒貶牡丹至洛陽”的民間傳說時,將“枯枝牡丹”喚作“焦骨牡丹”,將堅守天地節令與四季常規的牡丹仙子,描述得是既傲然又倔強不服。與楊貴妃比並的富貴形象比起來,擁有傲氣“焦骨”的形象令牡丹變得平易近人,更添可欽可敬了。

在看慣了“豔麗嬌姿”、“雍容華貴”、“國色天香”等尋常無奇的形容後,品酌“花王自有標格”,確有它的道理。在萬眾驚歎的國豔芳塵中,獨傲風骨不華不喧靜存,獨待賞花人領會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