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之凰(07)宸妃,女人稱帝的一次預演

華夏之凰--武則天的絢麗一生
第三章(之二)宸妃:異想天開的序曲



武則天的風格,既是腳踏實地,也是異想天開,兩種截然相反的特質融合在一個人身上,魅力四射。早在永徽年間鬧那些烏七八糟的宮鬥時,這種“武氏風格”已經有所表現,具體來說,就是“宸妃”這個封號。

唐高宗想立武昭儀為皇後,因為遭到當朝宰相們的極力反對,一度打算放棄,不過退而求其次,想立她為宸妃。《資治通鑒》上說,永徽六年,高宗提出在後宮新設立一個“宸妃”的位置,讓武昭儀來當。不過這個設想隨即遭到兩位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反對,說是沒有這種先例,因而作罷。

孟憲實先生在《唐高宗的真相》係列講座中分析過這個宸妃事件。他指出,當時唐高宗提出讓武昭儀當宸妃,已經是一個妥協的方案,是對大臣們做出了讓步的姿 態。如果能順利讓武則天從昭儀升為宸妃,他可以不廢後,這樣雙方各讓一步,也就兩全其美了。可是沒想到還是被大臣一口回絕了,讓高宗感到無比鬱悶。

大臣們為什麽沒有答應這個兩全其美的方案?為啥一點兒麵子都不給皇帝呢?如果我們明白“宸妃”這個封號的意思,恐怕就不難理解了。

宸,北極星的意思,在信奉“天人合一”的中國古代,北極星指的是帝王的居所,經常成為帝王的代名詞。所以“宸妃”實在是一個非同小可的封號。當時的後宮承 襲隋朝製度,皇後之下設立四個妃子,都是一品,分別是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在貴、淑、德、賢這幾個用來形容婦德的字眼兒當中,忽然來了一個“宸”妃, 就顯得格外突出,格外刺眼,格外地不和諧,仔細品味,有一種明顯的逾越感。雖然是妃子,可居然是從天上下來給皇帝做妃子,那豈不是要壓過太宗指配給兒子的 王皇後嗎?而這個妃子與皇帝的關係又如何呢?似乎尊卑之別也開始模糊了。難怪韓瑗、來濟這樣的儒家大臣要反對。

“宸妃”這個別致的封號到底是誰想出來的,李治還是武則天?正史上雖然沒有說,但多半就是武則天的主意。宸妃與後來的“天後”有異曲同工之妙。高宗在生前 下詔給自己上尊號為天皇,武則天相應地成為天後。比起一般的皇帝和皇後,“天皇”與“天後”的地位差別明顯是縮小,甚至可以說是匹敵。高宗駕崩後,群臣又 給他上諡號叫做“天皇大帝”,那麽武則天這位天皇大帝的遺孀,地位也就不是一般的皇太後可比了。這幾個稱呼簡直可以視為同一係列。與別的皇帝皇後的各種封 號諡號相比,這個係列顯得那麽格格不入,帶著強烈的武氏印記,遵循著另一套價值觀。

正史上堂而皇之地記載了有關武則天的預言神話,一個講到袁天罡,一個講到李淳風。《舊唐書》“方伎”列傳中的講到相士袁天罡,說他給繈褓中的武則天看相,說:“此郎君子龍睛鳳頸,貴人之極也。”過一會兒又說:“必若是女, 實不可窺測,後當為天下之主矣!”

《新唐書》的方伎列傳第一個就講李淳風,說他向唐太宗預言:有個人已經在後宮裏了,四十年後會稱王,殺盡李唐子孫。但是李淳風又警告太宗:不要違抗天命濫殺無辜,因為“王者不死”。

袁天罡、李淳風到底是不是有那麽神?我是不信。這類故事如果不是武則天稱帝時自己派人散步出去的,那就是後來人根據已經發生的事情而進行的再創造。不過武 則天本人確實對有著極度的自信,或許她真的認為自己這一生肩負著某種天命。她十四歲時,麵對唐太宗要她進宮的詔令,母親楊夫人傷心流淚,她卻能說:“怎麽 知道見皇帝不是件好事呢?(見天子庸知非福)”此後的宮廷歲月中,她的每一次晉升都不合規矩,無論是二進宮,還是做昭儀,做皇後,直到稱帝,隻看見她一次 比一次大膽,一次比一次出格,最終顛倒乾坤。

不過,武則天並非是為叛逆而叛逆。她追求的是一種“維新”,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得不“破舊”。

回到永徽年間,美妙而又大膽妄為的“宸妃”封號,可視為她以後女性稱帝的一次預演。

---女權分子看女皇,從頭細說武媚娘---


更多章節,請看我的博客:  楓昀 (陽光在多城)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