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是故鄉,我的第一故鄉。
我常常替後人們慶幸我的甘於默默無聞,甘於蟄伏在地球對麵萬裏之外的波士頓遠郊的一畝三分地上,不然在這豬怕壯、人就怕不出名的今天,免不了他們日後追蹤我的第二、第三,以及第四故鄉,還有每個故鄉各個角落裏的若幹故居。
合肥生合肥長,跨過了半個世紀半個地球以後,我的合肥話成績不到85分。這是前兩天我做了一下微信上的《合肥話終極考試》的分數。考題裏自然有合肥老猛滋(母雞),矬個(昨天)、今個、麻個(明天)這些經常放在相聲小品裏的招牌合肥話。
很公正的成績。
直到一個月前家鄉話的寶座在我這漂泊的小宇宙裏是空著的。
人的故鄉和家鄉話從來都不是自己選擇的。沒聽說那亞美尼亞姑娘當年對她母親說,”哎,親愛的媽媽,你能不能把我生在中國山東一個叫榮成的地方?就是倪萍的老家。我未來的白馬王子在那裏哦。“
或是大別山一個山溝裏那個愣頭愣腦的胖小子在他娘胎裏踹著他娘的肚子嚷嚷,”娘唉,你把俺生在省城吧,俺想說一口地道的合肥話。“
我父母親的家鄉在沈陽。五十多年前合肥是別人的故鄉,是東二公司的連鍋端往安徽早我出生六年就決定了我的家鄉話不是東北那嘎達的。機緣弄巧,當年英姿勃發的父親到了合肥,落地生根,開枝散葉,順帶把孫輩的出生地也一道搞定了。可他老人家一輩子沒說過合肥本地話,隻任時光如水五十載,唯初心不變,不知是不屑不願還是不會呢。今年清明節去合肥小蜀山給父親掃墓,我還是操著一口不倫不類的帶一點點苞米碴子味的江淮普通話和父親嘮嗑。覺著父親聽著習慣。
小時候我一度把東北話當我的家鄉話。家鄉嘛,總該是那種遙遠又親切、陌生又熟悉的地方,像母親那樣年年盼、月月想、很久才得回去一趟的地方,像席慕容那樣悲傷歡樂都不能用母語來訴說的地方。
後來我兼任我們中學的廣播員,開始說一口自認為標準的普通話就沒關心家鄉話不家鄉話的了。
我想距離和時間一定在故鄉和家鄉話的概念裏有著非凡的權重。以前每次回肥都匆匆忙忙,蜻蜓點水般從家裏點一下就又飛了。這次不知是老糊塗了,還是老糊塗了,居然很渴望合肥話,地道的合肥話。我也不明白怎麽忽然間就把合肥話堂而皇之地擁在了”家鄉話“的正位上,我們從小說的江淮普通話都不夠正宗不夠味兒,覺著家裏的幾個合肥本地”外來戶”也被同化的不夠純了。
想聽一個城市最純正本地話最好的地方是出租車。飯店、足浴這些標準化訓練過的地方沒項。聽出你有點像本地人,的哥們絕不會吝嗇操起他們祖祖輩輩沿用的語言,跟你聊合肥的新機場和正在建的地鐵站。可是我尋尋覓覓,兜兜轉轉,發現這些年合肥往大都市發展的速度超乎想象,好些的哥操著淮北話、皖南話什麽的,純正的合肥話快成寶貝級的值得收藏了似的。
那段時間我每天說合肥話,盡量往純裏說。耳朵也靈敏得像個雷達,捕捉著周圍十米內的合肥話,一旦定好位調好頻率,就開始眯著眼睛,全身鬆弛,傾心的享受,讓每一個毛孔都沐浴在家鄉話的溫情中。這種濃度的濃得化不開的聲波像家人家鄉的點點滴滴,春風細雨般貼心,那麽無微不至,那麽舒心。一聽傾心,再聽落淚。其實那說話的人隻是在叉腰大罵她那”psi(皮)著癢”找打的兒子。
記得小時有家鄰居是合肥人,每天傍晚都會聽到那家老子拖長了大嗓門喊兒子吃飯的凶神惡煞,
“小癢癢哎------,核不快回來切飯,吾把你psi---扒得了。”
小楊他老子長得好高,眼睛好大,尤其發火時,兩眼一瞪,我們這幫貪玩的小破孩都躡手躡腳繞著走。後來我長大了,就連天生反骨的男友都被傳染了,每次到我家但凡離開得晚了,經過小楊他家門前時也是屏住呼吸,不敢造次。一次夜深了,他幹脆脫了皮鞋拎在手上悄悄溜走,不然給小楊老子撞見,他眼一瞪,“匠晚了,搞哼個?”找不稱膽不是。
我又去小時住的那四棟三層紅樓了,早不在了,一排排高樓取而代之。母親說小楊父子也已不在了。嗐,時過境遷,滄海桑田,物不是,人也非。
我想我這輩子大概也學不會純正的合肥話了,隻能不時在月明星稀、夜半夢醒的時候,把家鄉話從記憶的博物館裏調出把玩一番,再放回去存封。
母親是不是也經常這樣低頭思故鄉的?
妹妹發了幾張母親剛剛拍的照片,是在合肥家樓下小區的花園裏。還在四月裏,陽光明媚,薔薇絢麗,池水依依,母親銀白的頭發在光影裏亮亮的,有些耀眼。她穿著白底碎花襯衫,外罩一件紅馬甲,腳上穿著那雙漂亮的黑皮鞋,也是亮亮的。母親的眉眼間似有些微笑,又似有些別的什麽,右手半揮,好像跟誰打招呼似的。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
我看了鼻子發酸,喉頭咕嚕著,好想說:
“媽,我回家切飯了。”
合肥逍遙津
李鴻章故居
合肥天鵝湖
合肥包公園
------ 4/29/2015 寫於村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