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藝術 - 從佛教的"修行"想到藝術家的"心"

          朋友從畫家成了居士,修藏傳佛教,家裏設了佛堂,打坐靜修是每天的功課.......近五十歲的人,眼神清晰明亮,象個"童男子"。修行使人靜下來,逐步放慢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周圍,慢慢地移動.......長期修煉下,你的"心"會敏感,對"外"有特殊的感應。
         現代的生活使我們的心變得粗糙、麻木,打坐靜修是回歸本源過程。聖經的原罪說與佛教的回歸.......都是一種心靈的淨化!但東方文化具有一種超然的靈性,更玄妙、深不可測! 他去拉薩見活佛,師傅在電話裏沉思片刻:"飛機票退了",活佛的話不能問!照辦,就在原登機的時間段,母親心髒病突發,他在家,救母一命。朋友說,這不是迷信,你沒有打過坐,修行人的"心理感應",一般人理解不了。海嘯來了,屍橫遍野,就是沒有動物的,為什麽?人是否喪失了某種原有的"本能"。 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狀態",演員的"入戲",書法家"運氣"寫長卷草書,筆走龍蛇。小提琴家有如"神助"般的演奏,幾十分鍾,琴弓觸弦的角度,力度恰到好處,內心深處的潛意識,驅動著雙手......超然的境界,心、手連在了一起,樂譜也在其中,此時無我,天馬行空,真是"莊子所說的"物我兩忘",才能使音樂如流水般地自然!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功夫在琴外,同佛教的修練是一個道理。
        中華古典文化的學習方法是背誦,學畫是照著老師的畫,一筆一畫地摹寫。但推崇"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行"是個消化過程,到自然界、社會中去感受, 去尋找,大部分人到不了高的層麵,畫了一輩子還是老師的那幾筆,達到"開悟"是最高境界!怎麽悟.....如同禪宗公案之"拈花一笑"一樣,隻能意會,不能言傳。 一位女性朋友,做過三個星期的"辟穀",不吃飯隻喝水,當然有道行高的"名師"引導,工作、生活一切照常,有種"成仙"的感覺,還精神特好!但是不敢再嚐試,她說餓怕了! 藝術是玄妙的,隻有在潛意識的層麵上,才能隨心所欲揮灑自如,達到崇高的境界,同佛法的禪修有著相同之處。

所有跟帖: 

讚! -宛然- 給 宛然 發送悄悄話 宛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8/2015 postreply 13:34:47

好文。 -玉壘關- 給 玉壘關 發送悄悄話 玉壘關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01/2015 postreply 06:10:4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