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誤傳千年的中國十八大俗語,你被騙得好慘!

來源: 猷子 2015-03-12 04:03:5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2058 bytes)

千古奇冤!誤傳千年的中國十八大俗語,你被騙得好慘!

2015-03-12

? 提示點擊上方"因為愛"免費訂閱本刊。每天都會收到不同的精美文章!



 

在中國文化氛圍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說的話,往往被人當成指導自己人生觀世界觀的不二準則。尤其是民間流傳的通俗語句,對人們的思想與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但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俗語名言中,也有一些話被人刻意或無知地曲解,背離了話語者本身的意義與初衷,迷惑了天下萬千受眾……

 

注:部分乃現代人所誤解

編輯整理:明湖水

 

 

一、無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民間諺語聯對

 

一字之差,演變成反麵派的“真理”!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話絕對是中國眾多以訛傳訛的話中最離譜的一個例子之一,初中生也應能輕易看出這其中的不妥之處。首先,這無毒不丈夫,就跟古人所崇尚的價值觀念大大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是說那些坦坦蕩蕩胸懷寬廣的男人,什麽時候惡毒陰損,暗箭傷人的這種前綴也能放在前邊來形容大丈夫了?

 

原來,這句民間諺語本來是個很好的句子,裏邊充分運用了對仗。顯示出了一份陽剛有力的氣魄,一個胸懷坦蕩的男人形象就躍然於紙上。

 

以訛傳訛的原因要從古時候文人的習性說起,在這副對聯式的諺語裏,“度”為仄聲字,犯了孤平,念著別扭,很容易讀為平聲字“毒”,經過長時間的詐傳,於是這句話,終於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原話裏一個君子對一個丈夫,一個度對另一個量,本來是很完美的一個句子,可經過上千年的以訛傳訛,竟成了“無毒不丈夫”這句現在我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我們都知道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先入為主,潛移默化。無毒不丈夫,我們天天在耳濡目染這個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際,心裏的價值觀人生觀,難免也會受到些不良影響,天天看著電視裏奸人慫恿主角幹壞事的時候都用這句:“幹吧!無毒不丈夫!”然後主角想想也對,於是五指並攏手掌上舉,狠狠地做一個切的動作:“無毒不丈夫,幹!”你能說同樣作為一個男人,這東西看久了你的思維能不收到一丁點兒的影響麽?關於這種語言的影響力量,我再舉個例子,比如隔壁頂撞了我一下,這時候我朋友張三來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話勸我:“老話說,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你是個男人,就別跟他一般計較了。”張三這樣說,我這個大丈夫當然再拉不下麵子去計較這種小事,可如果另一種情況,張三來和我這麽說:“這老話怎麽說的?無毒不丈夫!你是男人,不能慫啊!給你刀,去做了他!”看看,我聽到他這話,除了接過刀速度衝出去亂砍以證明自己是個男人之外,還真沒什麽好辦法,你說對不對?

 

 

二、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原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論語•陽貨》

 

因為《論語》的這句話,有人就解讀為孔子歧視女性,甚至被認為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雖然很多人這麽認為,特別是現代人更加這麽認為,但還是有人在為孔子鳴不平。眾所周知在49年後的中國大陸自始至終給老夫子戴著一個意識形態的帽子,因此這些辯護的聲音也就難以被世人所知了。孔子一貫的思想是平等、仁愛,愛人如己,他怎麽會歧視女人。

 

首先,提倡實踐“為父母守三年之喪”,充分證明他是一位孝子,他孝敬的不僅隻有父親,而且也有母親。

 

孔老夫子深為推崇《詩經》,他認為懂《詩》經是道德修養的第一步。還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在《詩經》第一篇裏,孔子就選的是《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當我們仔細翻翻這部經孔子修訂整理後的著作時,就會發現裏邊很多篇幅都在歌頌女子的青春美麗、大方善良,歌頌了當時男女平等、自由戀愛的浪漫氛圍,也批判了一些男子對女子始亂終棄的行為。一個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樣的優美和浪漫的句子放在全書第一篇的孔子,一個對女性美著力誇讚、對愛情大加謳歌的孔子,會是歧視婦女的人嗎?另外,從《詩經》中所反映的社會風貌,我們可以得知,從三代(夏、商、周)以來直至孔子所生活的那個時期,男女是相當平等的。說孔子歧視女性,不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與當時的社會風氣不符。

 

如果孔子把女人當成道德卑鄙的小人,他會這樣描述人類美好的愛情?何況孔子從小就是母親獨自把他撫養大,他尊重母親,能瞧不起女人?有人根據古文特定的語法,發現《論語》的句式多用對偶。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所以從語法來看,這裏的“女子”和“小人”是意思相近相似的詞。按照“人之陽曰男,人之陰曰女”,這裏的“女”其實是一個形容詞“陰性的”,“女子”就是“內心陰險狡詐的人”,全句就成了:那些內心陰險狡詐、人格卑鄙齷齪的人是最難以相處的。親近他們,他們會無禮;疏遠他們,他們又會怨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批判的是被“養”起來的狡詐卑鄙小人。想想什麽人才能養小人?君主啊!所以這句話是指君王身邊的小人。這些人,親近了會變得無禮傲慢,遠離了又會心生怨恨。

 

還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說這句話時的背景。孔子是在衛國之行後發現自己不僅被衛國君主欺騙了,還被衛國君主身邊的小人仗勢愚弄。孔子於是指責衛國君主聽信身邊小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離開衛國之後,就發了感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那這後麵一句怎麽解釋呢?就是說你作為一個君主,對那些後宮沒什麽本事的拍馬小人太親近了,他們就會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開始用你的權力胡做非為,而你疏遠她們吧,她們又要埋怨,是非常麻煩的事。孔子之前,妲己誤國,烽火戲諸侯。孔子之後,宦官小人當道,皇後外戚亂政的橋段更是屢屢上演,不可枚數。知道了這些曆史背景和人生經曆,再看看孔子的衛國之行,一切都明白了。

 

回頭想想,孔老夫子這句話多英明!

 

 

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原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易經》比較費解的是“君子以自強不息”。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君子應當自強不息”,一字之差,差之千裏。

 

“以”在古文裏是“用”的意思。其意思應是“君子以之自強不息”,就是君子用了它以後就會自強不息。這裏的“之”,就是指“天行健”。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天道的運行是最健朗的,君子通過順應這種規律,使自己變得強壯,生生不息,而不是讓君子埋頭苦幹不鬆勁兒的意思。這種處世之道,在古時候幾乎人人都懂,老子不是也說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從“我”出發,站在一般人的思想境界中來思考《周易》。“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的理解就會很膚淺,很膚淺。即做事情,隻想著盡量不求人,要“自強”,所以,給人的印象是清高,個性強,爭強好勝。我們也知道對人要寬容,心胸要寬闊,不要斤斤計較小事情。但是,如果對方對自己評價不公,有時也就忍不住,會指責對方。

 

《周易》的“三才觀”告訴了我們人類,天生人,地養人,人是天地造化的傑作,天地有生養萬物之功。相對於天地而言,人的形體何其渺小,人的生命何其脆弱,人的壽命何其短暫。但是,人可以取法天地的精神,通過道德修養能效法天地,達到天地合一的水平。效法天地的道德,修養自己,人類也要尊重自然,愛護自然,自然和諧的生活在地球之中,這樣人類才可能有美好的未來。

 

健康的體魄是怎麽來的?我身邊的很多同學朋友很疑惑,為什麽從沒見我生過病,還一年四季用冷水洗澡。其實保持健康很簡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你的作息有規律嗎?你能保持心靈的寧靜嗎?你喜歡伴隨“DJ”群魔亂舞嗎?在各種欲望麵前你能夠控製自己嗎?在當下這個物欲橫流沒看過什麽“A-片”就會被認為性取向有問題的社會裏,你能不被汙染嗎?你順應天道了嗎?曾經的年輕人,做什麽都知道控製自己;現在的年輕人,幹啥都想“別苦了自己”。

 

 

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秦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是《論語》中的一句經典台詞。“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麽多幹什麽?隻要讓他們做事就行了,最好都是昏昏噩噩,隻知道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麽”,這句訓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統治者奉為圭臬。正是這句話,孔老夫子更被認為是千百年來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但是,這條愚|民之術,真是孔子這位致力於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過一個“句斷”的過程,即是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在這裏插一句,孔子的文章為什麽被後人引用得非常多呢?這其一當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則是因為他的語錄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這樣一來,後來的人無論是誰,抱著什麽目的,都可以從孔子的話中斷章取義地引用其中的相關部分,再加以自己個人傾向的理解和句斷,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比方說現在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從前文來看,我們孔老先生前邊一直在討論詩禮樂這三種東東的教育問題,可怎麽後邊一下子就變成去教帝王權術的訓誡了呢?原來,這又是後人別有用心地斷章取義,刻意在句子的中間用一個不恰當的“句斷”使這句話產生了歧義的緣故。我們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看,談教育談得多深刻啊。解釋如此通順,而且更加貼近“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老夫子的本意。怎麽下麵劈頭蓋臉就來了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變成向帝王們教誨愚民政策的訓誡了呢?為什麽要讓孔老夫子背兩千多年的黑鍋呢?顯然,這背後依舊是統|治者們的陰暗心理在作祟,他們要為自己的愚|民政策找尋一個理論依據和心靈安慰。

 

 

五、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原句: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禮記》

 

長期以來在中國人頭腦裏,“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舊社會階級壓迫”的鐵證。我們不妨翻開典籍,看看曆史真相。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於《禮記》。“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

 

《禮記》這段原文是記載具體的乘車禮儀。根據上下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實應該分為兩句話,逗號應改成句號。“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這是講一般乘車禮儀。

 

兩車相遇,要相互表示敬意。上級遇到下級,不用下車,但要扶著車前橫木,點頭行禮;下級遇到上級,就要下車行禮;至於庶人,在先秦人看來,他沒有當官食祿,就不必行這套禮數。這和現代公司禮儀隻能約束公司內部是一樣的。

 

“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這是講對違反乘車禮儀者的處理。對於違反乘車禮儀的下級,如果級別是大夫,國君就不能用刑罰羞辱;國君也不能帶著行刑者在身邊恐嚇下級行禮。也就是說上級不能暴力逼迫下級對上級禮貌。現代公司不也講要人性化管理,老板對經理層要客氣嗎?“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這是講特殊情況下乘車禮儀的變通。

 

這是先秦封建製禮儀,都是合情合理的,古人的純樸可見一斑。這哪有什麽“階級壓迫”色彩?就算是後人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混合成一句話,割裂了《禮記》中具體乘車禮儀的語境,古人也沒有認為“禮不下庶人”就是指對百姓無禮,“刑不上大夫”就是指貴族可以無法無天。

 

 

六、三從四德

 

原文:女子子適人者,為其父母、昆弟之為父後者。《傳》曰:為父何以期也?婦人不貳斬也。婦人不貳斬者何也?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婦人不貳斬者,猶曰不貳天也,婦人不能貳尊也。——《儀禮•喪服》

 

之所以貼出那麽長的原文,是要著重提醒各位,“三從”僅僅指服喪儀禮上的三從,這是需要明確的。由於“四德”在今人眼中並不是非常大,此處就不羅嗦了。以下聽我細細道來。

 

為了便於理解這段話,我們須先知《儀禮•喪服》之大義。傳統中國乃禮樂之邦,而喪葬禮俗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喪服”又是喪葬禮俗的一部分。所謂“喪服”就是生者為死去的親屬改變服飾以誌哀悼、追念之情的禮俗。依據生者與死者的血緣親疏關係或身份等級的不同,規定了五種等級的喪服製度係統,俗稱“五服”。依此是斬衰服、齊衰服、大功服、小功服和緦麻服。同時,喪期也有三年、一年、九月、七月、五月和三月的不同。喪服與喪期在《儀禮•喪服》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錯亂或破壞。其中,斬衰之服最為隆重而且喪期也是最長的三年。一般是“子為父”、“諸侯為天子”、“臣為君”服斬衰,這一最高級別的喪服表示死者之於生者為最尊貴的人。須服斬衰的情形共有十一種,其餘四種喪服亦各有若幹種情形,限於篇幅與主題,這裏不一一介紹。但須知,古代對喪服守製是非常重視乃至是苛刻的。如服斬衰之喪者如是現任官員,必須離職歸家居喪守製,喪期結束方可複職。若國家一時離不開此人,須由皇帝下詔特批而不守喪,是為“奪情”。即便如此,往往亦被視為有違倫常,當事者承受之輿論壓力不小。萬曆首輔張居正因“奪情”事件而險遭同僚之彈劾,即其顯例。曆史上因未守喪製而遭受處罰者亦時有之,此不細說。

 

上麵一段文字,就是說明女子服斬衰之服的情形與道理的。其大意謂:

 

女兒出嫁了,隻為其父母及父親之兄弟服齊衰一年之喪。何以如此耶?乃因為女性不能守兩個三年的喪期。何以故?男女有別也。其別乃在女子有“三從”,故其禮俗亦隨之變化,無專一不變的道理。哪“三從”呢?就是未出嫁的女子跟隨著父親生活,已出嫁的女子跟隨著丈夫生活,丈夫死後跟隨兒子生活。所以,女子在未出嫁時,以父母為天;已出嫁之後,以丈夫為天。女子不守兩個三年之喪期,猶如吾人不能同時有兩個天,女子亦不能有兩個最尊貴之天也。

 

女子未出嫁時,本來須為自己之父母守斬衰三年喪。但因出嫁,不依賴父母而生活了,斬衰三年喪即轉移至夫家,若此時父母去世,則隻守齊衰一年喪。然而,如果女子被夫家休棄而回到娘家,則依然要守斬衰三年喪。這裏在在隻關涉到喪服禮俗的問題,並未涉及到家庭生活中女子服從誰的問題。謂女子沒有自|由而倍受壓|製,皆是後之好事者望文生義、以訛傳訛之辭。由於“三從”離開了具體的文本與具體的社會禮俗而被望文生義地理解為“遵從”或“服從”,再加上現代人受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多從個體自/由與獨立的角度立論,則“三從”確乎成了女性的地獄。但這決不是“三從”之本義,在古代也沒有像現代人這樣來引申“三從”之義的。中國是曆來重視孝道,如果夫死以後作母親的要無條件地服從兒子,則豈有孝道可言,簡直是犯上而大逆不道。這種情況在曆史上鮮有發生,但兒子無條件地服從母親的卻很多,如焦仲卿按母親的意願而休棄心愛的劉蘭芝,就是其顯例之一。甚至宋太祖趙匡胤亦是依其母親的意思,將大位傳給了其弟趙光義。曆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

 

 

七、無奸不商

 

原句:無尖不成商

 

“無奸不商”本為“無尖不商”。“無尖”的“尖”來源於古代用來度量的鬥。

 

古代米商做生意時,除了要將鬥裝滿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鬥裏的米冒著尖兒,盡量讓利,以博得回頭客,所以叫無尖不商。也可解釋為:商場如戰場,必須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沒一個好人了。

 

不過現在道德一日千裏地下滑,“無尖不成商”慢慢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無奸不商”或“奸商”了。

 

 

八、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以德抱怨”不過是孔子的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

 

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報怨”的後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麽話呢?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解決。

 

 

九、女子無才便是德

 

原句: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隋唐演義》

 

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讓女權運動者恨得牙癢癢的,他們以為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麽說呢?

 

本來這句話的上聯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聯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這話是希望一個有為的男人,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的意思。為什麽要以德行為主呢?看看現今社會這麽亂,詐騙這麽多,網路上什麽希奇古怪傷天害理的事都有,這就是有了才幹卻缺乏德行的後果,總之,這句話是告誡每個男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視才幹。

 

而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又是什麽意思呢?依然是勸女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幹。這整個誤會是因為錯解了“無才”的“無”字所造成的。這個“無”字是動詞,是“本有而無之”的意思,也就是“本來有才,但心裏卻自視若無”的意思。

 

舉個例子來說,就像古人說的“無物”不是世上真的沒有萬物,而是在萬物的圍繞中,內心不起一點罣礙的意思;“無我”不是真的沒有我,而是對於我的一切得失無掛於心的意思;“無念”也不是真的沒有念頭,而是沒有妄念,在念頭中依然自在的意思。

 

所以“無才”不是真的沒有才幹,而是“我雖然很有才幹,但一點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視若無”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卻擁有過人的才氣,還能自視若無,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嗎?這句話明明是在褒獎我中華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裏有歧視女人的意思呢!而我們竟對這麽好的一句話,誤會如此之深,我們實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是我們太對不起古人了!不是古人對不起我們啊!

 

每次同學們聽我解釋完後,女子們都大快人心,男士們也都如釋重負,他們說我的解法太創新了!唉!我豈敢創新!我這解法都是古人的原意。不信的話,我把隋唐演義裏的原文,引證予各位參考便知:

 

隋唐演義第三十七回: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才何必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歎為有才無德,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故知古人所謂的“無才”,本來是讚賞那些有才的女子能自視若無,不自炫其才的高超德行,而非貶抑女子!是我們受到文字障礙的關係,誤會了老祖宗的苦心,我們應該要對老祖宗深痛的懺悔,並且要以身為中華子民為榮的!

 

 

十、天塌下來大家死

 

思考:麵對可能到來的災難,有些人說出一句相同的口頭禪:天塌下來大家死!

 

其意思是:天那麽容易就塌下來?不在乎;天要真的塌下來,反正大家都得死,也無所謂!表麵上看是從眾心理、不害怕。其實,一般人都是非常惜命的、怕死的。這裏的天塌下來,倒不是說真的天塌下來,而是在各種災難麵前,人們受傷害的概率是不是一樣的。人們總認為自然是隨機的、無序的,換句話說“老天是不可能長眼”的。

 

其實,天塌下來不是大家都死。您看那層出不窮的天災人禍頻頻發生,但每一次災難中都有所謂的“奇跡”,絕不會有“天塌下來大家死”的現象存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積德守德、樂施好善、敬奉神佛的人,絕不會與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人享受同等待遇。

 

最典型,大家也比較熟悉的是《聖經》裏“諾亞方舟”的故事,神看到人類道德敗壞與獸無別,且很難回升,決定毀滅人類,諾亞是個有德、仁義之士,且信神,神決定留下他,從新開創新的文明。諾亞按神的方法造了方舟,逃離了劫難。

 

古羅馬時期,古羅馬對基督徒的迫||害,遭神的懲罰,多次發生了瘟疫,但神卻沒有懲罰每個人。曆史學家伊瓦格瑞爾斯親身經曆了最後一次結束性的徹底懲罰,他描述“每個人感染疾病的途徑各不相同,根本不可能一一加以描述……也有一些人甚至就居住在被感染者中間,並且還不僅僅與被感染者,而且還與死者有所接觸,但他們完全不被感染。還有人因為失去了所有的孩子和親人而主動擁抱死亡,並且為了達到速死的目的而和病人緊緊靠在一起,但是,仿佛疾病不願意讓他們心想事成似的,盡管如此折騰,他們依然如故。”

 

中國的古書中善、惡有報的記錄很多,民間口耳相傳的事例也很多。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紅眼石獅”的故事,版本也許不同,內涵卻是一樣的,好人才得救。

 

其實現代的事例也是很多,在南亞大海嘯時三十萬人喪生,而泰南普吉島拉萊漁村二千居民,由於信神信老者的話全都逃生;當時有當地的土著人,知道情況不妙,就喊“有危險,快跑!”因為事情來得很突然,講得也很突然,結果當時海灘上的人都不信他,還嫌他掃興,硬把他趕走了。那個土著人走了之後,大海嘯一下就過來了,幾分鍾內幾十萬人喪生!但有一些聰明人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聽從勸告,神奇的逃過劫難而得救。

 

2008年的汶川大地||,有些人恰好離開了;有些人本來是要去震區的,也許地|震發生之前還懊惱辦事不順,去不成。在危險地帶,前麵的車被泥石流吞沒了,後麵的被大石頭砸了,他憑啥會安然無恙,冥冥中自有天意。

 

從曆史與傳說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人類道德敗壞了就會遭到上天的懲罰,二、在大災難發生前上天會以不同的方式救人,三、能否得救取決於人的一念。因此,在這重要的曆史轉折關頭,不能夠再隨大流,應該多聽聽,多問問,多想想,有個正確而獨立的見解。

 

昔者,《兵法》有雲: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今者,三十六計,“退”為上策!

 

 

十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養生主》

 

這句話常被掛在圖書館裏,當作學習勵誌類的明言警句。

 

莊子的這句話其實是這個意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很危險的事情。

 

可見這句話並不是催促大家拚命讀書,而是勸大家不要盲目讀書,要合理利用有限的生命,處理無限的知識。這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尤其重要。

 

 

十二、相濡以沫

 

原句: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

 

相濡以沫,或許是一句對患難夫妻的讚語,但莊子的原義是:泉水幹涸了,兩條魚為了生存,彼此用嘴裏的濕氣來喂對方,苟延殘喘。但與其在死亡邊緣才這樣互相扶持,還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互不相識的來得好。

 

“相濡以沫”,或許令人感動;而“相忘於江湖”則是另一種境界,選擇放棄強烈的感情來換取平穩的生活。這或許需要更大的坦蕩、更淡泊的心境吧。

 

 

十三、信則有,不信則無

 

人們在談論神或善惡有報時,常說:“信則有,不信則無”。不信神的人對宗教最反感的就是所有宗教都要求“信在先,見在後”。我明明什麽也沒看見就要我先信,這不是自欺欺人、邏輯悖論嗎?所以無神論者更認為宗教是愚昧的東西了。那神真是那種人們主觀想象出來的虛幻的東西、一種心理作用嗎?

 

有人知道,對那麽多言之鑿鑿的神奇見證和神奇現象進行全盤否定,並不是合理明智之舉,於是就解釋了“信則有,不信則無”。可這個解釋的本身就不成立,有就有,無就無,怎會因為你的信與不信而隨意有無?我們知道,學校老師常常會這樣,你願意接受教育呢,老師會看管你多一點,如果實在不可教也,老師或許就看管你少一點了,反正有最後的“開除”在等著你呢。

 

也就是說,有與沒有,不能建立在你信不信的基礎上。本來就有的東西,你全世界70億的人都不信,它也依然存在著。信與不信,是每個人的悟性問題,與每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思想境界相關,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以及生命的未來選擇,卻絲毫決定不了“有”和“無”的問題。

 

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大多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不到的就不相信。那麽試問,在現代高科技的檢測儀器問世之前,有誰能看到X光、電磁波、各種射線嗎?那麽這些東西存在否?它們是在人類看到以後才存在的嗎?顯然不是。它們與萬古宇宙共存,而且存在於不同的層層時空之中。就像人們所說的“頭上三尺有神明”,神佛的存在也是遍布蒼宇的,隻是他們由人類肉眼不易見的物質構成。但是,畢竟有科學家和少數人類目擊證實了神佛的存在。這不是什麽迷信,神佛也是生命,也是物質存在,隻不過與人境界不同,他更微觀、更宏大、更超能,更接近於、同化於宇宙特性而已。現代科學也證實了,我們人類能看到的可見光的頻段非常狹窄,即使用現今最先進的探測儀器,在這個宇宙中理論上也隻能發現4%的物質,其它96%的物質理論上存在卻無法證實,何況我們的眼睛?宇宙太深邃了,浩瀚而又神秘,有著事情無法用現在的科學來解釋,但一定要有對未知領域的敬畏之心。

 

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當你對神有著真正虔誠的信仰,你就能看到神的存在;你越不信神,神越不會顯現出來讓你看到,因為你道德達不到神給人的要求。佛家說:佛性一出,振動十方世界。神佛最重視的是相信神佛的修煉人。你連神都不信,甚至還可能詆毀神佛,偉大神聖的神佛怎麽會隨意顯現給你看呢?這也是為什麽很多無神論者對信神者無法理解的原因之一。

 

 

十四、君子不器

 

原句: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筆者認為,完整的描述何為君子的,就是這句“君子不器”。

 

器,就是器具,無論什麽器具其功能和用途都是有限的。很久以來,此句多被解釋為,君子不能拘於一才一藝,而是要多才多藝,這種解釋與現代人類沉淪於物質世界的實情是特別符合。其實,仔細一想就知道,無論如何多才多藝,都是有限度的,都還處於“器”的層次,無非是大小、多少而已。那麽何謂“不器”呢?

 

說到這裏想起夫子和子貢的一段對話,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子貢問:我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麽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瑚璉是古代祭器中貴重而華美的一種)。看樣子當時的子貢在孔子眼中雖然有才能但是還沒有達到“不器”的境界啊!

 

說“不器”,必須說“道”。《論語》中雖然沒有記錄孔子說“道”是什麽,但是卻可以證明“道”在孔子心目中崇高的地位,“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又說君子應該“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君子應該如何求“道”呢?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可見孔子認為君子為事的目的不在於事,而在乎道!孔子的門生,子夏則在“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中說明了君子和工匠行事的不同,君子為事是為了求道,工匠隻是為了完成其事。

 

君子不器,不但提出了君子應該成為什麽的人,而且也同時在提醒那些想成為君子的人行事時不能忘記真正目地。孔子說君子應該“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是君子的行為準則。筆者認為,科舉興而儒教廢,當“讀書”失去其求道修養的意義而成為追求功名的“器物”的時候,不但是儒學的沒落也是人心的敗壞使然。現代的教育就更落其次了,之所謂“人才”,也就是說“汝器也”。

 

 

十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自古以來,很多人都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和曲解。

 

這裏的“芻狗”,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犧牲(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犧牲)。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紮一隻狗形來代替(就相當於後來在拜祀的時候,用麵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天地生了萬物,它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它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它的萬物特別差,更沒有想從萬物那裏取回什麽報酬。而人之所以對萬物差,甚至人幫助了人,往往都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是因為人的自私的觀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議人要效法天地的“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的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

 

曆史追隨孔子奉行“仁”,於是“不仁”似乎成了貶義詞。老子此語實為超脫情感的境界,天地福澤禍害,無關萬物情感與意願。不仁,才是天地最大的公平。另外,“芻狗”指草紮的狗,非“豬狗”。

 

 

十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在當今的中國大陸社會,有一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歪理邪說。生活在中國大陸,確實很容易看到許多正不壓邪的事例:例如歹徒在大街上公開殺/人搶劫,周圍圍觀的數十人沒一個上前阻止的,大家都怕歹徒;當/官的都貪||汙,想潔身自好都不行,最後隻得同流合汙。特別是有時常聽的一句話就是:胳膊擰不過大腿,人在屋簷下,你就低低頭吧。民告官,這官司怎麽可能贏呢?好像正義也得屈服於邪惡,人都得從為狗敞開著的洞趴出來才能有自|由。因此有許多人越來越不相信“邪不壓正”的真理了。

 

曆史似乎也為這些壞人樹碑立傳,惡事傳萬代。從古羅馬殘、酷迫||害基督徒,到中國的三武一宗滅佛,再到49年後的三教齊滅,令所有宗教臣服於馬·列之下。一談到信仰,人們已經不太相信其所代表的正義能夠給自己帶來什麽好處。雖然心底依然渴望正義,但是一聽到風吹草動,立刻就放棄了“道”,直到公元一九九二年……

 

有聖者言:“有人講什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常人中的一種邪說,那魔永遠也不會高出道的。”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大穹蒼宇,時刻都在有序的運行之中,正負的生命也一直在相生相克的理的製約和平衡之中。如果真是“魔高一丈”,那豈不是亂了套了?

 

人世間有善就有惡,有正就有邪,忠奸分明。但是正義終能戰勝邪|惡,邪|惡的東西即使逞惡於一時卻是無法長久的。例如嶽飛、關羽等忠義之士曆經磨難之後而名垂青史;中國古代的邪|惡暴君夏桀、商紂王、周厲王、晉厲公、秦二世、東漢的桓靈二帝、隋煬帝等雖然都在曆史上曾經不可一世,然而他們無惡不作之後的下場也是驚人的相似;中國曆史上有四個帝王向佛法發難,釀成災難。三武一宗滅佛,身強力壯的四位帝王滅佛後很快暴死。後繼者凡是糾正錯誤,力挽狂瀾的,國家很快走上盛世之路;延續錯誤的繼任者,則是國破家亡,殃及子孫的悲慘結局。公元一世紀時,古羅馬帝國,為了鏟除基|督徒的信仰,以國家謠言汙蔑基|督徒,用謊言去蒙蔽人民參與迫||害,後來招致4次大瘟/疫席卷全國,約一半人口在瘟疫中喪生,強大的不可一世的古羅馬帝國也由此衰亡崩解。在近代希特勒的法西斯統|治,一夜間幾乎踏平了整個歐洲,可很快它就土崩瓦解了;斯大林時期的蘇共曾經強盛一時,可它的解體也像煙消雲散一樣輕而易舉。

 

人世間的正理是一正壓百邪,烏雲隻能遮蓋天空一時,邪|惡絕不可能逞惡一世。

 

 

十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現代的中國人常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當成一句古語奉行了,可翻遍所有的古籍經典,誰也查不出這是哪位先賢的教導。(注:網絡上流行一種說法,說這句話出自佛教的《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二十四集,明湖水曾多處查證過《佛說十善業道經》,全書並沒發現這句話。倒是某“法師”在解釋這本經書時提過這句話,當時該“法師”也隻是把它當作一句錯誤的諺語來對待據我所知,這句話是文Ge時通過樣板戲灌輸在我們頭腦裏的。在《紅燈記》裏,日本鬼子鳩山勸李玉和投降時說了這句話,意思是人就該自私自利,否則老天爺都不容你。

 

如果人一味的隻顧自己,把“己不所欲勿施予人”這樣做人的起碼道德標準都喪失了的話,這個人就不是人了。動物是沒有道德約束的,可要想當人,就必須遵守相應的道德標準,越出了這個界限,一味的膨脹自己的私利,最終隻能使自己變成一個披著人皮的畜生,從而遭到天誅地滅的下場。當一個社會走到了人人為私,不擇手段的傷天害理、大肆掠奪時,這個社會也就走近了覆滅的邊緣。人不治天治。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人隻為己,天誅地滅”。

 

很多人認為,追求金錢,名譽,地位,美色這就是為自己了,可真正信佛的人都知道,這些身外之物都不是自己,比如人為了獲取金錢而去搶銀行,最後被逮捕槍決,這是為自己麽?這不是在害自己嗎?

 

那什麽是真正的自己呢?《三字經》教導我們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就是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相近的,都是有佛性的,可是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因為學習了不同的東西,慢慢就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假如接受了樣板戲裏的灌輸,時時以自我為中心,處處以私利為標準,那人就會越變越壞,最後完全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成為一個變異人。所以人真正的自己就是人善良的本性,也稱佛性,人要維護好自己的佛性不受外界汙染,那才是真正的為自己好,否則,逆天行道就會遭來天誅地滅的。

 

 

十八、人定勝天

 

原句:……兵強勝人,人強勝天,能製其有者,則能製人之有;不能製其有者,則人製之。令行禁止,王始也。——《逸周書•卷三•文傳解》

 

《逸周書》原名《周書》,或稱《汲塚周書》,由戰國時人編集古代文獻而成,記載上古至周的一些傳說事跡。《文傳解》記載周文王即位第九年春天在都城鄗,對後來的周武王姬發所說的一段話,內容期勉姬發成為一個仁德愛民的國君,並且指出治理國政時應該順應四時,在合宜的季節耕種、打獵、砍伐草木,不獵殺有孕和幼小的動物,讓土地有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是保持國力強盛不衰的方法。

 

其中提到:“兵強勝人,人強勝天”,說明強大的兵力可以勝過人力,而人力可以戰勝天命、克服自然阻礙。後來“人定勝天”這句成語就從這裏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的智慧和力量,能夠克服自然阻礙,造福於民。

 

可見,這個詞隻是一個關於君王如何治理好國家從而保持國力強盛造福於民的普通詞匯。

 

可是這個詞落到戰天鬥地的無神論者手裏,就完全變味了。一個詞被喊了幾十年,還流行了幾十年!現在遇到大的災難,救災現場或電視上甚至還能聽到這幾個字。這邊在廢墟裏呼天搶地,那邊還叫喊著“人定勝天”,這本身就是個天大的笑話。

 

不用說太多的道理,看看接二連三的地震、洪水、海嘯、颶風吧,在這些自然力麵前,人類是多麽的無助,多麽的可憐!這讓我想起了螞蟻絆大象的故事,螞蟻挺著胸脯對大象說:“小樣,來吧,我絆死你!”嗬嗬。

 

人定勝天終必自取滅亡。老子有言: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所有跟帖: 

語言是在不斷演變過程中的,原意是啥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是啥 -魁北克人- 給 魁北克人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14/2015 postreply 07:46:0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