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與清朝的18個細節對比(圖)


  1、【文人煽顛】

  

  四川有個文人,獻詩成都知府:“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鼓動四川割據獨立。成都知府趕緊上報朝廷。宋仁宗說,“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給他個小官。”六百年後,又有一個叫曾靜的文人,鼓動川陝總督嶽鍾琪反清,結果雍正掀起一場文字獄,然後,乾隆將那曾靜哢嚓掉了。

  

  2、【大臣密奏】

  

  宋真宗問宰相李沆:“一些大臣有密啟,為什麽你沒有?”李沆說:“臣有公事則公言之,何用什麽密奏?搞密奏者非讒即佞,我深為厭惡,豈可效尤?”到了清代,官員則以獲得密奏之權為榮,浙江布政使請求雍正:“藩臬皆賜折奏,仰懇聖恩,賜臣一例用折”。獲準,像狗一樣興奮得直搖尾。

  

  3、【君主逼格】

  

  宋朝的仁宗皇帝似乎沒什麽主見,政事無論大小,都交給廷臣公議,議出一個結果來再施行。所以時人說仁宗「百事不會,隻會做官家」。清朝的乾隆非常有主見,什麽事都由他說了算,又識武功、打仗、殺人、寫詩(看到名畫文物就題爛詩)、泡妞、製造文字獄,啥都懂,自號為「十全老人」。

  

  4、【伶人問政】

  

  宋徽宗時,有伶人演滑稽戲,譏諷宋朝的福利政策導致“百姓一般受無量苦”,徽宗聽了,“為惻然長思,弗以為罪”。清時,內廷戲班演戲,因曲伎俱佳,獲賞賜酒食。席間一伶人無意問,當今常州長官是誰?雍正暴怒:“你乃優伶賤輩,膽敢擅問官守?其風實不可長!”命人將那伶人打死了。

  

  5、【朋黨風險】

  

  歐陽修寫過一篇《朋黨論》,為朋黨正名,提出君子結黨之說,開北宋政黨政治雛形之理論先河,讓宋仁宗“終為感悟”。六百年後,雍正對歐陽修之論特別不爽,專門寫了一篇禦製《朋黨論》,駁斥歐陽修的“異說”,還殺氣騰騰說,“設修在今日而為此論,朕必斥之,以正其惑世之罪”。

  

  6、【諡號風波】

  

  夏竦死了,宋仁宗賜諡號“文正”。劉原父很不爽,上疏質問皇帝:“諡者,有司之事,陛下奈何侵之乎?”最後改諡“文莊”。六百年後,尹嘉銓給乾隆皇帝上疏,為他老爹請諡,並請從祀文廟。乾隆大怒:你尹嘉銓算什麽人,“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下令淩遲處死。後開恩,改為絞立決。皇恩浩蕩,沒有犬決。

  

  7、【宰相職權】

  

  程頤對大宋皇帝說,“天下重任,唯宰相與經筵。天下治亂係宰相,君德成就責經筵。”宋朝皇帝也沒覺得程先生說的有什麽問題。六百年,乾隆對程頤這句話感到特別不爽,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批判程頤,意思是說,你一個臣子,居然敢以天下之治亂為己任,你這是目無君上,此尤大不可也!

  

  8、【士子尊嚴】

  

  宋神宗一次與程顥論及人才,神宗說:“朕未之見也。”程顥立即質問皇帝:“陛下奈何輕天下士?”宋神宗隻好聳然曰:“朕不敢!朕不敢!”六百年後,我大清盛世,紀曉嵐為協辦大學士,嚐論國事,遭乾隆叱斥:“朕以汝文字尚優,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汝何敢妄議國事?”

  

  9、【義莊救濟】

  

  範仲淹創立的範氏義莊,其中有條規矩:凡族人嫁女,給錢三十貫;出嫁的女兒若因故改嫁,給錢二十貫。可見宋人對女性改嫁是持憐憫態度的,盡可能給予人道資助。到了清代,範氏義莊的規則改為鼓勵寡婦尋節:達到守節年限者可領雙份米糧資助,如果“失誌不終者”,則不予資助。這便是宋清兩個時代精神的差異。

  

  10、【對外貿易】

  

  987年,宋太宗派遣使者,帶著敕書金帛,分為四路前往海南諸蕃國,招徠蕃商來華貿易。大約八百年後,1793年,大英帝國派遣馬戛爾尼出使中國,希望中英通商。但乾隆老大拒絕了這一要求,給英王複信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想象一下,如果跟馬戛爾尼相遇的是宋朝。

  

  11、【門戶開放】

  

  南宋時,北至淮南,中經杭州灣和福州、漳州、泉州,南至廣州灣、瓊州海峽,整個宋境的海岸線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發展商貿。到了清朝,先是厲行三十年海禁,康熙後期才設四口通商,但他的龜孫乾隆又將四口通商改為一口通商,關閉江、浙、閩海關,隻保留廣州一個口岸與西洋、南洋通商。

  

  12、【重商輕商】

  

  或說中國傳統社會有輕商傾向,但宋代的學者如葉適、陳耆卿,已提出“四民皆本”,宋代事實上也成為最重視商業的時代。明代的王陽明、黃宗羲等人也提出“四民異業而同道”、“工商皆本”之說。但滿清立國,中國又重返抑末崇本、賤商重農之路,雍正說,“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

  

  13、【奴隸製度】

  

  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是人身依附的降低,唐及唐之前還有奴隸製,奴隸為賤民,屬主家私產,宋代在法律上已廢除賤民,奴婢跟主家不再是人身依附關係,而是經濟結合關係。滿元統治從草原帶入主奴關係,滿清入關,又再殖入主奴關係,“嚴分著主奴”,即使到晚清,滿洲人內部仍保持著奴隸製習氣。

  

  14、【城市人口】

  

  城市化是檢驗一個社會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宋代的城市化水平是曆代最高的,北宋人口不會少於1億,城市人口達20.1%,南宋的城市人口更是達到22.4%。六百年後,大清帝國的城市化水平下降到什麽程度呢?7%左右,跌入曆史穀底。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城市人口比重一直都未能恢複到22%的水準。

  

  15、【聖君塑造】

  

  宋人將宋仁宗塑造成堯舜那樣的聖君,清人也將康熙、乾隆形容為堯舜式的聖君。看起來好像是同一回事,都是儒家在拍皇帝的馬屁。但其實區別非常大。宋人是在仁宗去世後才將他塑造成聖君的,目的是要樹立一個帝王準則,以約束眼前的君主。清人則是將活著的皇帝吹捧為聖君,目的是要樹立皇權的絕對權威。

  

  16、【經筵差別】

  

  經筵製度在清代發生了非常荒謬的變異——宋明經筵均是由士大夫教化皇帝,清代經筵居然變成了由皇帝訓導士大夫:當講筵官講畢,皇帝即發表一通禦論,然後講官們跪讚:“皇上聖學高深,發從前所未發,誠足羽翼經傳,昭示萬世。臣等不勝欣榮之至。”皇帝儼然已是“天生聖人”,君師一體。

  

  17、【道統政統】

  

  清代李光地曾大拍康熙的馬屁:“伏惟皇上乘天之命,任斯道之統。”另一名經筵官也露骨地吹捧康熙:“(我皇上)治統、道統之要兼備無遺矣。”我們知道,在宋人構建的理學譜係中,從未將“三代”之後的君主列入其中,而清代士大夫卻將康熙捧為“道統”的接班人。“道統”的獨立性與高貴性從此喪失殆盡。

  

  18、【大臣氣質】

  

  宋代士大夫是一群有脾氣的人。仁宗朝時,張知白(一說是張昇)擔任台諫官,“言事無所避”。一日仁宗皇帝找他談話,大概是說他“孤寒”(孤單),沒有朋友,要注意說話的方寸之類。張知白一聽,回敬了皇帝一句:“臣非孤寒,陛下才孤寒。”仁宗問道:“何也?”張知白說:“臣家有妻孥,外有親戚,何來孤寒?陛下隻有宮女相伴,豈非孤寒?”說得仁宗神情黯淡,回到內宮,與皇後說起這事,忍不住流淚。為什麽?因為仁宗年事漸高,而他所生育的兒子都夭折了,膝下確實孤單。張知白那番話,戳中了皇帝內心最痛苦的地方。但宋仁宗不能因此怪罪張知白,張知白還是繼續當他的台諫官。清代士大夫呢?沒脾氣了。最典型者,就如大學士曹振鏞的為官秘訣所言:多磕頭少說話。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