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不該僅僅是看熱鬧,獵新奇,不該是咵富購物留影為虛榮,更不該是開流動party。
旅遊應該是個長見識,豐富知識及自身生命內涵,增加德行修養和學習他人他處之長的機會。旅遊也能讓人通過對異域民俗文化風情和風土地貌的觀賞來滿足人類的一大欲望---探索欲。旅遊也讓我們更加多的認識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以及我們人類本身,旅遊者也是從以上的得到來獲得身心的愉悅。
知道以上旅遊功能的旅遊者才是真正會旅遊的人。會旅遊的人的旅遊目的應該很單純,旅遊的計劃也應該很簡單,旅遊的形式也不會太講究太複雜。他們大多一個或兩三個或單獨一家人行動。因為人多“眼雜”。人一多,各人個性,喜好都不同,便很難達成一致行動,即便達成行動上一致,那對為照顧整體安排而犧牲個人愛好的從者來說就不是旅遊而是旅苦了。 所以旅遊適合一兩個最多三個誌趣相投,興趣愛好接近的人搭伴。這樣就不會把有限的時間和經濟資源浪費在到底照顧誰到底向何方的無謂的糾葛上,而且還會避免有人歡喜有人鬱悶。產生出快樂加強版和放大版----共樂
因為自然,社會環境和文化及宗教信仰的差別所致,普遍上真正會旅遊,懂得享受旅遊的人裏,西人比華人要多得多。國人遊客裏應該多數是不怎麽會旅遊的遊客。有句形容中國遊客的流行順口溜:到目的地拍照,回酒店睡覺,回來後啥也不知道,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網絡上電視新聞裏鋪天蓋地關於國人旅遊的醜聞也是佐證。這裏就不必贅述。
出去旅遊,常見到的華人遊客大多成群結隊,熙熙攘攘像趕大集,一路上很多時間似乎都在相互對話,眼睛被同伴的臉上的表情和尋找最佳拍照點占去。看到一不錯景點,都要站在最佳位置輪著來張流行的讓人倒胃口的二指禪照。看風景的時間還沒拍照看照片的時間多。這樣的旅遊,真不知有多少意義。
形單影隻的遊客大多是西人,一大群的不多,他們大多也一包一相機。慢慢的走,靜靜地看,看到妙處,大多也會哢嚓一張少有自己的照片,已備離開後或留念或進一步“閱覽”。
背包遊也是起源於西方,最近幾年才傳到中國的旅遊形式,而國人裏喜歡三兩知己遊或獨行背包客大多是相對不那麽物質主義的人,也是思想比較超前情感比較浪漫開放的年輕人或文藝青中占多。
真正喜歡旅遊會旅遊的人,一般都有顆熱情而善良的心,也一定是精神層次相對高的人。他們舍得把別人眼裏的一寸光陰一寸金變成自己的一寸光陰一步行。他們把獲取物質,金錢,享受肉欲的時間和精力用來擁抱美好,去探索和敬仰大自然或造物主神奇的大能。從旅遊中增長見識的同時也進一步謙卑,並認識到人類自身的渺小。所以喜歡旅遊會旅遊的人極少自大,勢利眼,跋扈和驕狂。
記得前不久的一次旅遊,由於腿傷,本不算重的包也感覺有了壓人的分量。於是就把裝有現金和護照的包放一路邊石頭上,拿著相機就到前麵懸崖峭壁邊緣的look out point ,飽覽美好山河。雖然岩石遮擋,我並不能看見放包的地方。陸續來回的遊客也經過好幾個,但我一點也不擔心。淡定地和幾個單行遊客相互問候,同樂美景半小時。並無任何不愉快發生。
古人把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當做一種求知的模式和修自身涵養的途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俗家子曰,一方水土一方人。天地萬物,各有其短長,古人把讀書和行路相提並論確屬開智慧之語。知識和涵養不光來自於讀書,來自於前人的間接經驗,同時也來自於我們旅遊中的每一步,每一景,和遇到的每一人。旅遊應該是在快樂中慢慢的走,細細的看,靜靜的思。
西方朔 2015—2—14
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