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宗教

生活中總有些看起來好像繞不過如的彎,邁不過去的坎,讓人感慨人生易變,生活無常。所以我們都需要一個看起來不變的的參照物,來穩定我們的內心。這就是宗教。

對於中國人來講,最古老的宗教是敬“天”。天即上帝。這個上帝是大眾的,而不是個人的。上帝是公正無私的,所謂“上帝愛下民”。也可以用道家的理論來解釋,無極生太極。這就是最原始的“道”

到了春秋時期,曆史就開始轉彎了。我們現在都知道。歐洲人思考的是人和自然的關係,印度人思考的是人和神的關係,而我們的祖先思考的是人和人的關係。所以有位先賢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邇是近的意思。儒家孔子加了一句“敬鬼神而遠之。”墨家偏於古宗教的維護,要“博愛”。有點類似基督教。道家也不信鬼神,主張“無為而治”。還有就是那時還沒跟道家合流的陰陽家那裏來的,他們最著名的學說“陰陽五行”,把上帝分“金、木、水、火、土”五帝。陰陽五行源自道家,其實內核更接近儒家。這些上古的宗教重視大眾的凝合,個人是次要的。

再後來社會發展了,人口增多了,儒家講究以“仁”濟“禮”就領跑出來了。“仁”為個人的中心,“禮”為大眾的中心。比起其他幾家,這個更符合時代的需要。而神怪則產生於遠離中原地區的江淮、燕齊一帶。那裏的人群更加個人化和自由,莊子率先將神怪寫入著作。神怪其實是自由、個人主義的化身。強調個人的欲望。

到了秦漢,封建製度逐漸消亡,大統一的郡縣製國家出現。嚴肅的,超越個人的宗教觀消亡。個人的,私生活的利己主義宗教與大統一政府相扶互進。這種形態與道家的無為而治不謀而合。而政府則需要儒家的仁、禮來維持。其他的流派如墨、陰陽則逐漸融入這兩家中。

到了東漢,大眾的群體日趨腐敗毀滅,士大夫階層覺得在社會上無法大處著力,改革補救,於是轉入個人的小世界裏求安寧。道家與陰陽家進一步融合,儒家也與道家互相交融。這時,佛教東渡,來到中國。在這個時候,道教也由注重政治的“黃(黃帝)老(老子)”轉為注重清談的“老莊(莊子)”。最早來到中國的佛教屬“小乘佛教”要求教義嚴格,嚴守教律。流行於士大夫階層。高僧自現在的中東地區沿絲綢之路而來,那時穆斯林在阿拉伯世界還不是強勢,很多國家還是佛教國家。佛經的清談玄言使當時的士大夫深感驚豔,在加上從三國末期,外族入侵,這些外族統治者認為佛教也跟他們一樣,是外來教而不是道教這種本土宗教,轉而追奉佛教,於是佛教在中國北方廣泛傳播。

再後來,大乘佛教來到中國。大乘佛教對經典解釋的更加寬鬆。不再強調出家苦修,而更強調普度眾生。加上一些聰明絕頂的大能出現,合理的增加了中國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於佛經中,於是廣泛流傳。佛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幾個非常契合之處:

一、  佛法主張自力,不靠他力。

基督教等教派一上來就有個無所不能的神。而釋迦摩尼則始終是個人。通過修行成佛的。這與儒家的修齊治平不相違背。而且佛家說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儒家也說人皆可為堯舜。

二、  佛法主張積極的救世,而不是單純的向往天國。

佛經著眼於解除現世的煩惱,個人通過對世界認識的提高,通過對事情的理解而達到煩惱解脫。這與道家不太一樣,道家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沒有出現釋迦摩尼這樣的領袖,而是曆代大能通過對自然、生命的觀察而積累而來,所以變得有點玩世不恭,道家其實變成想通過各種術來求道。像養生,算命等。佛家的普度眾生,眾生不成佛,我亦不成佛也與儒家的觀點相通。

佛家最初來華時,必然要依附於道家才能落腳成長,因此一些道家的長生等概念融入佛教。後來道家又模仿佛教,編修經典。互相競爭,這兩個宗教要不依附於士大夫階層,要不依附於皇權。逐漸有了政治需求,在南北朝時期,佛道衝突達到高峰。由於宗教的不事生產性,加上北方的戰亂,就有了毀法的行動,宗教逐漸南移。著名的故事就是禪宗南逃。佛教從最初的進入吸收期,演變為隋唐的融通蛻化期。徹底中國化了。

    隋唐國力強大,有了玄奘西行。其實不止唐僧他老人家去了印度。這種主動的交流使佛法各派都空前發展。道家也出現了妖孽式的人物,如李淳風和袁天罡。這兩位寫的推背圖曆代皆是禁書。佛家還有一個重要派別興起,即禪宗。禪宗不著言語,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修行直到無佛可成,無法可得,無煩惱可除,無槃涅可住。這對儒、道兩家影響深遠,甚至後世的儒家聖人王陽明的心學,皆源自於此。此後,皇權和政府雖也借用宗教的力量,不過也嚴格的限製。儒家徹底統治中國。

所有跟帖: 

點讚了! -wwonder- 給 wwonder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09/2015 postreply 03:00:0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