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靜安古寺


上海的靜安古寺

今天從網友erdong處得知她曾寫過一篇有關靜安古寺的簡單博客。我本來就想把這個題目作為我博客上的第一篇文章。也曾收集了一些資料,現發文如下。請不要見笑。
 
據百度百科所記:靜安寺是一座佛教寺廟,位於上海市靜安區南京西路1686號,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期,是中國江南地區曆史悠久、頗具影響的名刹之一。
改建以後的靜安寺,金碧輝煌,但是少了一些佛教的清靜,無為。
 
據靜安寺內的赤烏碑記載,靜安寺由胡僧康僧會始建於三國時東吳大帝孫權赤烏十年(247年),原名滬瀆重元(玄)寺,位於吳淞江北岸,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唐朝時,一度改名永泰禪院。北宋太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方改名靜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時,住持仲依因為原址寺基受江水衝刷而不穩固,將寺遷至今址。到元朝時,香火大盛。寺內原有八處名勝,被命名為靜安八景(赤烏碑、陳朝檜、講經台、蝦子潭、湧泉、綠雲洞、滬讀壘、蘆子渡),名噪一時,其中山門前的湧泉,更被譽為“天下第六泉”。“靜安八景”曆代文人多有題詠,元末有詩僧壽寧輯《靜安八詠集》。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靜安寺鑄銅鍾一枚,至今猶存,為鎮寺之寶。
 
靜安寺以前在正門與大殿之間有一口古井,名湧泉,又稱沸泉、天下第六泉,是寺內著名景點之一,當時靜安寺正好劃人英租界地區內,英國人為了築馬路,就把靜安寺正門縮進了數十米,這樣,古井的位置就暴露在寺門外的馬路中央,形成了現代化馬路上存有古井的獨特景點,這條馬路就是現在的南京西路,在以前叫靜安寺路,當時英租界的路牌上都標有中英文兩種文字,上標中文,下標英文,這條馬路的路牌,上標中文靜安寺路,下標英文BOLLING
WELL ROAD,澤意是沸泉路,可見沸泉名氣之大,連外國人也非常欣賞中國的古跡,甚至還把沸泉來作為路名,這是上誨人可以引為自豪的。
 

 
靜安古井,後麵轉角處是中國銀行,旁邊是麗華瓷器店(也賣搪瓷),中間那個可能是吃素齋的地方。馬路對麵(照片最左邊露出分區兩字)的是老大房食品店。
據傳說,從前此井中的水會翻騰起泡,似沸水狀,故稱沸泉,又說此井通外海,有潮湧之起落狀,故又稱湧泉,我在小時候所見到此井已在靜安寺正門前的馬路中央,井中水已不會翻騰起泡,隻見是平靜的井水,井為方形,井口外四邊有花崗石護壁,高約半米,護壁四角上有凸出的雕刻物,因年久風化已辨不清是何物形象,後市政當局為了防止路上行人把拉圾丟人井中,在井口內約半米處置了一張金屬網,此井直到解放後文革時期才填平。但是在建造地鐵二號線時,又出了一件奇事,據報載,當地鐵工程掘進到該沸泉古井的部位時,有不明的水湧出,無法堵住,因此地鐵掘進工程為此暫停數天,請考古部門來研究,經檢驗,此水不屬於自來水管破裂流出的水質,後來流出的水雖巳堵住,但報上對此事也未作任何解說,故至今此水來於何處仍是一個謎。

1860年太平天國軍隊進攻到上海西郊,靜安寺毀於戰火。僅存的一座殿宇數年後也倒塌,致使佛像露天安放,戴笠披蓑,受雨淋日曬。1880年,在胡雪岩等人的資助下,靜安寺得以重建,一年後完工。此後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祖誕日靜安寺都會舉行廟會,成為上海一項重要民俗活動,一直持續到1963年才結束。(我在下一篇將回憶當年靜安寺廟會的盛況)
1862年,租界築跑馬道至靜安寺,形成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以後又陸續從這裏向西修築通往徐家匯的海格路和通往梵皇渡(今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於是靜安寺成為滬西地區交通網絡的中心。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向西擴張至靜安寺,於是原本地處郊野的古寺附近迅速演變為喧囂的商業鬧市,並建造大片裏弄住宅。1901年,公共租界設立靜安寺巡捕房。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