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蒂固,對“延安文藝”的誤解,已是司空見慣了

本文內容已被 [ 英二 ] 在 2014-10-21 16:49:0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五四新文化運動:利器的革命廖康2014-10-20 23:28:24



伸張文藝的“大眾”身份。“延安文藝想表明的不過是一種大眾立場。文藝作為大眾的表達、啟智、普及、和覺解,而不僅僅是作為“上層的文化”對“大眾”的迎合。

“底層”的大眾成為藝術主體,在整個世界文藝史中絕無僅有,它既不同於傳統文化,也獨立於西方的任何文藝思潮。“延安文藝”在世界文藝史上的地位,是基於一個實現了的社會現實,這與單純的想象和期待有本質的不同。

德國女作家安娜·西格斯(Seghers)在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德譯本寫的長篇序言中說,在歐洲文藝理論這個主義,那個主義的長期爭論中,沒有出現任何結果,倒不如都來學學毛澤東,他不是從定義而是從實際出發,提出了文藝為誰服務(為大眾)和如何服務(普及和提高)。這兩個基本問題,這也正是文藝發展應循的原則。這也就是“延安文藝”所具有的“當代性”和它的“非曆史”生命力。

大眾若以“弱勢”自居,在既定的秩序中訴求“平等待我”無疑是緣木求魚。延安文藝事實上是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政治”。“延安文藝”的行動性與實踐性,社會性與現實性,類似於盧卡奇所說的“整體性”文藝。大眾可以不理會精英語言,他們遵循的是自己的方式,大眾的敘事是一種自發性的存在,它自己會找到一種表達的形式。


所有跟帖: 

還是站這裏。 -玉壘關- 給 玉壘關 發送悄悄話 玉壘關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5/2014 postreply 00:28:5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