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教第一經是仙作之經

本文內容已被 [ 呂柏林 ] 在 2014-05-26 15:04:3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中華佛教是指以漢字漢語譯經傳教的佛教,即【維基百科·中國佛教】所稱的漢
傳佛教。


欲知中華佛教第一經,須知中華何時有佛教。欲知中華何時有佛教,須知中華何
時有佛教五寶。隻聞佛教三寶,未聞佛教五寶,哪有佛教五寶之說?三寶者,佛
寶、法寶、僧寶也,佛寶即佛像、法寶即佛法、僧寶即佛徒。五寶說乃我說,我
說的佛教五寶即佛教三寶加廷寶、寺寶。寺寶即寺,為何稱寺為中華佛教一寶?
因為沒有寺寶,佛教三寶在中國便無安身之地,因為中華佛教不是“三衣一缽,
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乞食流浪教,而是居寺宣教的定居教,需要寺為居住之
所、集資之所、修佛之所、宣教之所。即是說,寺不隻是出家修佛者的家——佛
徒之家,而是佛教三寶之家。因無佛教三寶之家就無中華佛教,故寺乃中華佛教
立教的基礎之寶。


廷寶即中國朝廷準許佛教進中國宣教的許可令。這是因為,中國自古就是道儒同
治之邦,朝廷乃道儒同治的朝廷。若無中國朝廷的許可,進入中國的佛教就是中
國朝廷眼中的邪教,務必取締的邪教。若無中國朝廷的許可,別說建寺,就是靠
其體現佛寶、法寶之寶貴價值的僧寶也入不了境,入了境也得被朝廷驅逐出境,
如《朱士行經錄》載:“秦王政四年,西域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始齎佛經來華
;王怪其狀,捕之係獄;旋放逐國外”。因此,廷寶是中華佛教最重要的一寶。


即是說,隻有同時具有佛寶、法寶、僧寶、寺寶、廷寶,中華才始有佛教,佛寶
、法寶、僧寶、寺寶、廷寶是中華佛教缺一不可的五寶。雖然五寶都是中華佛教
缺一不可之寶,卻因沒有廷寶,“佛教三寶”就入不了境;沒有寺寶,進入中國
的“佛教三寶”也無安身之地,故以中華佛教對五寶的依賴程度而言,五寶順序
應是廷寶、寺寶、佛寶、法寶、僧寶。


那麽,中華佛教何時有五寶呢?答案在洛陽白馬寺(下稱白馬寺)。因為:


一,白馬寺是沒有爭議的中國第一寺,中國第一寺即中華佛教第一寺,中華佛教
第一寺即中華佛教獲得的第一件寺寶。這件寺寶由東漢明帝在永平十一年敕建,
因敕建令既是中華佛教獲得寺寶的憑證又是中華佛教獲得廷寶的憑證,故白馬寺
既是中華佛教初獲寺寶的證據又是中華佛教獲得立教廷寶的證據。


二,白馬寺門前廣場左右兩側各立一匹低頭負重狀的青石圓雕馬和寺門內大院東
西兩側築起的“二僧墓”——迦葉摩騰墳塚和竺法蘭墳塚則告訴:白馬寺既是為
紀念馱佛寶、經寶到洛陽的兩匹白馬而建,又是為安置西來的印度佛教三寶之家
而建,“二僧墓”的二僧——來自印度的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個梵僧就是當時的
僧寶。


三,白馬寺的敕建又表示東漢永平“七年帝夢金人丈六,項佩日光,飛行殿庭,
但問群臣,莫能對,太史傅毅進曰:臣聞周昭之時,西方有聖人者出,其名曰佛
。帝乃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尋求佛道。十年,蔡愔
等於中天竺大月支,遇迦葉摩騰、竺法蘭,得佛倚像梵本經六十萬言,用白馬馱
著到達洛陽,法蘭以沙門之禮相見,住於鴻臚寺。十一年,敕洛陽西雍門外建立
白馬寺,摩騰開始翻譯四十二章經,藏梵藍本於蘭台右室,圖佛像於西陽城門及
顯節陵上”(《佛祖統記》)基本屬實。即是說,中華佛教是在東漢永平七年因
“帝夢金人”而從漢明帝獲得從西域引進印度佛教三寶的首發廷寶的。


四,白馬寺的敕建又表示中華佛教於東漢永平十年獲得中華佛教的法寶和僧寶。


中華佛教需要的法寶和僧寶是印度佛教三寶而是漢語版的法寶和會說漢語的僧寶
。但是,漢明帝敕建白馬寺與史書並無群臣和百姓反對漢明帝敕建白馬寺的記載
的情況告訴,中華佛教也在東漢永平十年獲得漢語版的法寶和會說漢語的僧寶。
因為,敕建白馬寺是打破儒道同治天下局麵的大事,是中華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是極易引發群臣反對進而引發百姓反對的大事,但史書沒有記載群臣和百姓反
對漢明帝敕建白馬寺的情況表示,在漢明帝發布敕建白馬寺的敕令之前,看到了
漢語版的佛經或其部分並向群臣傳閱了它,看了漢語版的佛經或其部分的漢明帝
和群臣都認為佛經有利於中土的教化,漢明帝敕建白馬寺的意思得到群臣的支持
。漢明帝和群臣看到的漢語版佛經或其部分無疑就是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第一部佛
教經典的《四十二章經》或其部分。


漢明帝敕建白馬寺之前理應讀到《四十二章經》或其部分的情況和東漢永平“十
一年,敕洛陽西雍門外建立白馬寺,摩騰開始翻譯四十二章經”的情況共同說明
,迦葉摩騰到洛陽之前就高度精通古漢語。因為,如果迦葉摩騰到洛陽之前未高
度精通古漢語,就不可能一到洛陽的次年——東漢永平十一年“開始翻譯四十二
章經”。迦葉摩騰既在東漢永平十一年“開始翻譯四十二章經”,就說明他到洛
陽之前就高度精通古漢語。迦葉摩騰既在到洛陽之前就高度精通古漢語,又表示
漢明帝在發布敕建白馬寺的敕令之前,他和群臣確實看到了《四十二章經》或其
部分,而且傾聽了迦葉摩騰用漢語對《四十二章經》或其部分的解釋、對佛教基
本教義的宣講和佛教對百姓的教化作用的宣講。迦葉摩騰到洛陽之前就高度精通
古漢語的情況又表示,迦葉摩騰一到洛陽就成了建立和宣教中華佛教的首位漢僧
,中華佛教最遲在東漢永平十年就有了第一個僧寶。


可見,中華佛教是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至十一年獲全中華佛教五寶的,《四十二
章經》是中華佛教第一經,認定《四十二章經》是抄經的抄經論者和偽經論者是
無視白馬寺的錯誤認定。隻要弄清洛陽白馬寺的建設成因、寺名由來、寺內外的
重要建築物——二匹低頭負重狀的青石圓雕馬和“二僧墓”的來由,就不會產生
《四十二章經》是抄經和偽經的論斷。


那麽,到洛陽之前就高度精通古漢語的迦葉摩騰會是印度高僧嗎?不可能,因為
當時的印度不可能有高度精通古漢語的高僧,不可能是印度高僧的迦葉摩騰隻能
是下凡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的神仙。然而,下麵的論據證明,和迦
葉摩騰一起到洛陽並在《四十二章經》上和迦葉摩騰一起署名同譯或共譯的竺法
蘭也不是印度高僧,而是下凡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竺法蘭的神仙,《四十二
章經》不是迦葉摩騰和(或)竺法蘭的譯著,而是下凡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
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的神仙在西域的“創作”,是為創建熔佛道儒於一爐的中華佛
教而下凡在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在遇到東漢明帝派往西域
的取經招僧使團時為建立中華佛教而在西域的“創作”。論證如下:


一,《四十二章經》是高度精通古漢語的作品,當時的印度不可能有高度精通古
漢語的高僧,《四十二章經》不可能是印度高僧的譯作。理由是:


認定《四十二章經》是高度精通古漢語作品的依據是《百度百科·四十二章經》
對四十二章經的評價:“《四十二章經》論其勝義,蓋有四端:一、辭最簡馴,
二、義最精富,三、臚者古真,四、傳最平易。用以上四重以觀察於佛,則佛之
全體大用明”:臚表陳述,臚者古真指陳述古真。但是,下述的記載迦葉摩騰和
(或)竺法蘭翻譯或寫取《四十二章經》的文字都告訴,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在印
度就是高度精通古漢語的中國通:


㈠《佛祖統記》告訴: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是永平十年被東漢明帝派往西域的取經
招僧使團在中天竺大月支遇上並於當年被請到東漢帝都洛陽的,是永平十一年由
摩騰開始翻譯四十二章經的。自立法師的《〈佛說四十二章經〉經題解釋》認定
: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抵達洛陽的時間是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這就表示,迦葉
摩騰一到洛陽就著手翻譯《四十二章經》。《維基百科·迦葉摩騰》報告:永平
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嶽八山之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上表,請帝以火驗佛道二
教之優劣。同月十五日,帝集眾於壇上,驗燒二教經典,道教之書盡成灰燼,而
佛經毫無損壞,摩騰與法蘭乃出而宣揚佛德,凡見聞者,皆相率歸依佛門。迦葉
摩騰於永平十六年在洛陽圓寂。這就表示,迦葉摩騰在永平十三年底譯成《四十
二章經》,是在他生命最後五年的前三年譯成《四十二章經》的。進而表示,迦
葉摩騰在西域就高度精通古漢語。但在當時,中印兩國政府互不相識,中印兩國
的民間貿易不僅微不足道,而且幾乎都是經過多國民間轉手的間接貿易,中印兩
國的文化交流幾乎為零,當時的印度不需要精通古漢語的人才,當時的印度不可
能有讓印度人精通古漢語的教育條件,如精通古漢語的教師、教學古漢語師生都
需要的漢字漢語辭典和古漢語讀物,因而當時的印度不可能有高度精通漢語的高
僧。一到洛陽就著手漢譯梵本佛經六十萬言並以高度提煉或高度濃縮方式從梵本
佛經六十萬言中漢譯出高度精通古漢語水平的《四十二章經》的攝摩騰,不可能
是印度高僧迦葉摩騰,不可能是印度高僧的迦葉摩騰,就隻能是下凡印度冒充生
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的神仙,《四十二章經》就隻能是冒充印度高僧迦葉摩騰
的神仙譯作。


㈡《四十二章經序》曰:“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
,飛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悅之。明日問群臣,此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
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輕舉能飛,殆將其神也。’於是上悟。即遣使者
張騫、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
章”。


網查張騫,隻有漢武帝時通西域的張騫,沒有東漢明帝時出使西域的張騫,故“
使者張騫”應是“使者蔡愔”、“使者某某”之誤。“使者某某”是指後人發現
“使者張騫”乃漢武帝時通西域的使者、漢明帝時沒有出使西域的張騫後才改成
“使者蔡愔”的,而《漢書》、《後漢書》查無蔡愔,又疑漢明帝時也未必有蔡
愔。


東漢明帝派往西域的取經招僧使團“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的寫者無
疑是《四十二章經》的署名者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寫取佛經四十二章”的時間
應是永平十年。這就表示《四十二章經》由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在大月支國寫成,
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在大月支國時就高度精通古漢語。進而表示,⒈在西域就高度
精通古漢語的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不可能是印度高僧,而是下凡印度冒充生於印度
的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的神仙;⒉《四十二章經》不是印度高僧的譯作,而是
神仙的譯作。


㈢《出三藏記集·卷二》:“漢孝明帝夢見金人,詔遣使者張騫羽林中郎將秦景
到西域,始於月支國遇沙門竺摩騰,譯寫此經還洛陽,藏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中
,其經今傳於世”:竺摩騰即迦葉摩騰。“始於月支國遇沙門竺摩騰譯寫此經還
洛陽”表示,《四十二章經》是竺摩騰在月支國譯寫而成,譯寫時間應是永平十
年。這就表示竺摩騰在月支國時就高度精通古漢語,進而表示,⒈在西域就高度
精通古漢語的迦葉摩騰不可能是印度高僧,而是下凡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迦
葉摩騰的神仙;⒉《四十二章經》不是印度高僧的譯作,而是神仙的譯作。


㈣《高僧傳卷一》報告:“竺法蘭……少時便善漢言。愔於西域獲經即為翻譯,
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愔指蔡愔,西域取經
團團長。“竺法蘭……少時便善漢言。愔於西域獲經即為翻譯,十地斷結、佛本
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表示,《四十二章經》是竺法蘭在西域
寫成的作品,寫成時間應是永平十年,竺法蘭在西域就善漢言——高度精通古漢
語。進而表示:⒈在西域就高度精通古漢語的竺法蘭不可能是印度高僧,而是下
凡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竺法蘭的神仙;⒉《四十二章經》不是印度高僧的譯
作,而是神仙的譯作。


以上字據說明,不論《四十二章經》是迦葉摩騰譯於永平十一年至十三年期間的
洛陽,還是迦葉摩騰或(和)竺法蘭譯於或寫於永平十年的西域,都說明迦葉摩
騰和竺法蘭在西域時就高度精通古漢語,都說明:⒈在西域高度精通古漢語的迦
葉摩騰和竺法蘭不可能是印度高僧,而是下凡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
和竺法蘭的神仙;⒉《四十二章經》不是印度高僧的譯作,而是神仙的譯作;⒊
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一到洛陽就成了中華佛教第一批僧寶,中華佛教第一批僧寶不
是凡人而是神仙。


因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在西域就高度精通古漢語,故“唐初僧人道宣所著的《集古
今佛道論衡》,卷甲引《漢法本內傳》說,東漢明帝永平三年(60)夢見佛陀
,遂派使者西行求法,使者回國後,在洛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隨同使者來華
的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為漢明帝廣說佛教教義,使得漢明帝對佛教高度崇
信”(《〈題焚經台〉詩不是唐太宗的作品》)中的“隨同使者來華的天竺僧人
攝摩騰、竺法蘭,為漢明帝廣說佛教教義,使得漢明帝對佛教高度崇信”可信。


一因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在西域就高度精通古漢語,二因《四十二章經》不過二千
多字,不需要二人合作,故《四十二章經》由迦葉摩騰或竺法蘭寫成於西域的說
法更可信,因而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到洛陽後就可能向漢明帝呈交了《四十二章經
》或其部分,並用其高度精通的漢語“為漢明帝廣說佛教教義,使得漢明帝對佛
教高度崇信”。迦葉摩騰於永平十一年至十三年在洛陽“譯”成《四十二章經》
的說法如果屬實,則應表示迦葉摩騰向漢明帝表示了“此經尚未譯完”並假裝在
繼續翻譯的樣子,目的是使漢明帝早日下達敕建印度佛教三寶的安身之地白馬寺


二,沒給出原著信息的《四十二章經》不可能是印度高僧的譯作


被視為譯自梵本佛經的《四十二章經》的最大特點是沒給出原著信息。不論《四
十二章經》是“在佛涅槃以後,由他的弟子們,把他一生所說的一些警句,擇要
係統編集而成”(宣化上人主講的《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的前言作者寬淨之言
)的梵本佛經的漢譯,還是摘譯自多部梵本佛經,都沒理由不給出梵本佛經的中
梵文信息或中文信息。因為,如果《四十二章經》是譯作,如果譯者迦葉摩騰或
(和)竺法蘭是印度高僧,便表示印度高僧在故意埋沒梵本佛經。但是,印度高
僧故意埋沒梵本佛經是嚴重的離經叛道行為,是敬佛禮佛宣佛的印度高僧不可能
為的行為,也是敬佛禮佛宣佛的印度高僧沒理由為的行為,因為這樣的離經叛道
沒給漢譯的印度高僧一絲名利。何況,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不憚冒涉流沙、跋山涉
水數萬裏之長征勞苦到中國傳播印度佛教的表現證明,他倆是敬佛禮佛宣佛的虔
誠佛徒,根本沒理由以埋沒梵本佛經方式離經叛道。迦葉摩騰或(和)竺法蘭沒
理由以埋沒梵本佛經方式離經叛道卻以埋沒梵本佛經方式離經叛道的表現,隻能
說明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不是印度高僧,不是印度高僧的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就隻能
是下凡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的神仙,署名迦葉摩騰和竺法
蘭同譯、共譯的《四十二章經》不是譯著,而是冒充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
的神仙的“創作”。


三,大量使用道教詞匯和道教思想的《四十二章經》不可能是印度高僧的譯作


梵本佛經的根本教義是六道輪回、因果報應,和廣義的道教教義——《道德經》
之教的教義和狹義的道教教義——求道成仙教教義格格不入,因為廣義的道教宣
傳的是“道是萬物之母”,“萬物得一以生”(《道德經》)、萬物“無知無欲
”(《道德經》)、“惟道是從”(《道德經》),全無六道輪回、因果報應思
想;狹義的道教宣傳的是煉丹服丹、羽化成仙或求道成仙、得道成仙,人人都可
羽化成仙,也全無六道輪回、因果報應思想。但《四十二章經》卻大量使用廣義
道教詞匯詞義表達佛法和學佛修行並以描述神仙功能的文字描述阿羅漢,如分章
的《四十二章經》以得道、道法、成道、魔道、證道、道行、係道、道法、聖道
、守道、會道、愛道、奉道、施道、學道、問道、至道、行道、道合、見道、道
斷、障道、道意、道者、道人、道果、惡道、遇道、近道、知道、佛道、心道、
念道表達佛法和學佛修行,不分章的《四十二章經》以得道、道法、為道、真道
、佛道、奉道、施道、學道、道無形、道真、行道、見道、道德、念道、言道、
諦道、道意、道人、就道、惡道、有道、道者表達佛法和學佛修行。分章的《四
十二章經》和不分章的《四十二章經》都以描述神仙功能的文字描述阿羅漢的字
據是:“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住壽命,動天地”。


具有大量道教詞匯和熔入道教思想的《四十二章經》,既表示作者精通道教又表
示作者對梵本佛經經義的嚴重離經叛道,是印度高僧不可能為的行為。因此,在
西域就高度精通古漢語和道教的迦葉摩騰或竺法蘭不可能是印度高僧,而是下凡
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或竺法蘭的神仙,具有大量道教詞匯和熔入道
教思想的《四十二章經》不可能是印度高僧的譯作,而是冒充印度高僧迦葉摩騰
或(和)竺法蘭的神仙的“創作”。


四,以“萬物得一以生”的宿命論冒充梵本佛經的宿命論的《四十二章經》不可
能是印度高僧的譯作


梵本佛經的宿命論即印度佛教的宿命論,印度佛教的宿命論是六道輪回、因果報
應,其特征是:今生命運由前世行為的善惡決定,今世行為的善惡決定後世的命
運,其精煉的說法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即是說,梵本佛經的宿命論由人類自己的行為決定,隻是人類在本世的行為決定
的命運體現在下世,人類在本世行為之因要到下世才能得到果報。但《四十二章
經》論說的“知宿命論”和“得宿命論”卻是“萬物得一以生”的宿命論,人類
隻有“無知無欲”、“惟一是從”的命,世世都是“無知無欲”、“惟一是從”
的命。字據有二:


㈠不分章的《四十二章經》講的“知宿命論”是“有沙門問佛,以何緣得道,奈
何知宿命。佛言:道無形,知之無益。要當守誌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
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


㈡分章的《四十二章經》第十三章講的“得宿命論”是:“沙門問佛:以何因緣
,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誌,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
欲無求,當得宿命”。


◆守誌行、淨心守誌、斷欲守空、斷欲無求都指排除雜念練閉目靜坐的坐禪功,
閉目靜坐的坐禪功就是用閉眼即覺的天目觀天心的功,天心是“萬物得一以生”
的一的終端,一是其小無內的小道,可稱一形道。一形道終端也是一形道,天目
觀天心就是以天目目光會一形道,一形道是真道,真道曰至道和道真,故天目目
光會一形道便曰“會其至道”、“見道真”。一形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搏之不得”(《道德經》)的無道,故曰“道無形”。


◆閉目靜坐的坐禪功做久後,會讓天目見到坐禪者的裸體形象,天目見到坐禪者
自身的裸體形象就叫“自見形”。人類“自見形”的日常方法是照鏡子,讓坐禪
者“自見形”的天心便曰心鏡,天天坐禪的功夫便是磨心鏡,磨心鏡也曰“磨鏡
”,磨銅鏡和磨心鏡的功效都是“垢去明存,即自見形”,心鏡磨久的功效自然
是“垢去明存,即自見形”。


需要說明的是,心鏡磨久的功效不隻是“自見形”,還可見到漆黑虛空中“圓陀
陀,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的圓滿光斑、奇妙的曼陀羅光圖等。但天目“自
見形”、見“圓陀陀,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的圓滿光斑、奇妙的曼陀羅光
圖等又不是磨心鏡磨久的功效,而是一形道——三才數據流在天心處現給天目觀
看的心鏡中的電影,隻要三才數據流要讓人類天目見到“自見形”、“圓陀陀,
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的圓滿光斑、奇妙的曼陀羅光圖,不練包括坐禪功在
內的所有氣功,也能見到它們。筆者的天目之見就是證據,因為,平時不練、得
病時才練幾次捧氣貫頂功的筆者就見過“自見形”和“圓陀陀,光灼灼,淨倮倮
,赤灑灑”的圓滿光斑,並自2004年4月起的三四年內經常見到如電腦顯示
器上的滿屏文字和各種流速的文字流、公式流、筆畫流,筆畫流的終端是流動筆
畫組成的漢字,詳情請見《流言感化身體,識神賦予知識》。


◆一形道即三才數據流,心的本質也是三才數據流,“萬物得一以生”即萬物得
三才數據流以生。對人類而言,便是人類得三才數據流以生或得心頭三才數據流
以生,心頭三才數據流注定每個人的命運,閉目看到的天心注定看天心者的命運
,坐禪者看到的天心注定著坐禪者的命運,因天目看天心的結果是知天心,天目
知天心理應知宿命,故曰“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知表懂得,知宿
命便是懂得宿命,懂得也是得,故懂得宿命便曰“得宿命”,故曰“淨心守誌,
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當得宿命”意為理
當懂得宿命。


可見,《四十二章經》中的“知宿命論”和“得宿命論”不是印度佛教的六道輪
回、因果報應的論說,而是“萬物得一以生”的論說——人人得一以生的論說。
《四十二章經》中的“知宿命論”和“得宿命論”是“萬物得一以生”的宿命論
——人人得一以生的宿命論。


然而,人人得一以生的宿命論,又是幾千年來一直由巫術、算命術、相命術、摸
骨術、卜卦術、擲珓術、抽簽術、測字術、占星術、占天術、扶乩術等測命工具
和大預言一再證明是鐵律的中華宿命論,中華宿命論就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
由人”和“萬般都天注定,半點不由人”。因為,“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和“萬般都天注定,半點不由人”告訴,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命定
或天定的表現,注定人人一生命運的命就是命心的一,命心的一就是“萬物得一
以生”的一,注定人人一生命運的天就是生“萬物得一以生”的一的萬物之母。
因為“萬物得一以生”不是得一出生後就可以離開一,而是時刻恃一以生。因萬
物時刻恃一以生,故“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道德經》)的之就是一,“萬
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就是“萬物恃一以生而不辭”。


需要指出的是,從事巫術、算命術、相命術、摸骨術、卜卦術、擲珓術、抽簽術
、測字術、占星術、占天術、扶乩術的人類都無學無術,因為他們都是“惟道是
從”的行屍走肉、“無知無欲”的收音機、“應之速而無疑”的傳聲筒,他們為
當事人報告的命運都是他們“恃之以生而不辭”的一借他們之口向當事人報告的
命運。


可見,《四十二章經》中的“知宿命論”和“得宿命論”是表麵宣揚梵本佛經的
“六道輪回、因果報應”的宿命論,實際是利用中印兩國都有的宿命論論說中華
宿命論的依據——“萬物得一以生”的宿命論——人人得一以生的宿命論,是對
梵本佛經中的宿命的掉包。著有“萬物得一以生”宿命論——人人得一以生宿命
論的“知宿命論”和“得宿命論”的《四十二章經》,是對梵本佛經中的宿命論
作偷梁換柱式的離經叛道、佛瓶裝道酒式的離經叛道。


然而,論說“人人得一以生”宿命論的知識前提是發現閉眼即覺的天目,事實卻
是,閉眼即覺的天目雖是人人與生俱有、終生不病不瞎、視力終生不變、終生在
醒態張望著的神眼,終生見夢的夢眼,仙姑巫婆族見鬼說鬼話的仙目巫眼,特異
功能族顯示遙視透視功能的天眼,最神秘又最不神秘的第三隻眼,是人人都能發
現的暗目,是人類最易發現的對象,理應被人類早早發現,更應被把做坐禪功當
作日常功課的佛徒早早發現,但至今隻被二十一世紀出世的明月牌收音機“發現
”。而“氣功幫你開天目”、“氣功師幫你開天目”仍有極大市場的情況又告訴
,明月牌收音機“發現”的天目還無人認可。這就表示,在東漢明帝時代全然不
知自己天目在哪的印度高僧根本不知自己的天心在哪,不知自己的天目天心在哪
的印度高僧即使有心把梵本佛經的宿命論掉包為中華宿命論——“萬物得一以生
”的宿命論——人人得一以生的宿命論而對梵本佛經的宿命論作偷梁換柱式的離
經叛道的漢譯、佛瓶裝道酒式的離經叛道的漢譯,也無力對梵本佛經的宿命論作
偷梁換柱式的離經叛道的漢譯、佛瓶裝道酒式的離經叛道的漢譯。因此,著有“
知宿命論”和“得宿命論”的《四十二章經》不可能是對梵本佛經的漢譯,而是
下凡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的神仙的“創作”。


五,著有“心最明”論、“心中本有三毒湧沸在內,五蓋覆外”、“夫人離三惡
道得為人難”的《四十二章經》不可能是印度高僧的譯作。


㈠“心最明”的心不是心髒,而是天心(下麵或稱萬物天心),是閉眼即覺的天
目目標。“心最明”論均見於分章的《四十二章經》和不分章的《四十二章經》
:分章的《四十二章經》第十五章的“心最明”論是:“何者最明?心垢滅盡,
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
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不分章的《四十二章經》的“心最明”論是
:“何者最明?心垢除,惡行滅內清淨無瑕。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
未見之萌,得無不知、無不見、無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乎?”,上述文字雖
無“心最明”三字,卻因問題是“何者最明?”而答案是心,故上述文字都是“
心最明”的論說文字。


閉眼即覺的天目之視隻有一派漆黑,怎麽能說天目目標——天心最明呢?原來,
閉眼所見的漆黑天心,在張眼見白天時即現白天,在張眼見太陽時即現太陽,在
張眼見閃電時即現閃電。這是因為,眼睛隻是心中三才數據流對眼外播放電影的
鏡頭,眼見的一切都是心中三才數據流播放的電影,也是張眼時天目所見的心中
三才數據流播放的電影,眼睛並無視力。在賦眼睛有視力的情況下,眼睛之視曰
外視,閉眼之視——天目之視曰內視。因外視內容和內視內容相同,故曰“目惟
內視而不外視”(《金華宗旨》)。“目惟內視而不外視”的成因是“和其光,
同其塵”(《道德經》),解讀見《耳目是人類最熟悉又最陌生的器官》。白天
、太陽、閃電是最明物,眼見的白天、太陽、閃電是心中三才數據流通過天目→
眼睛的視通道對外播放的電影,故曰“心最明”。


然而,“心最明”又指眼見世界——客觀世界的一切光源都是天心,即日月星燈
火和閃電都是天心,而日月星燈火和閃電本身並不輻射光線,並無照亮客觀世界
一定範圍的能力,照亮客觀世界一定範圍者是大氣微粒化成的大氣微日。如日月
星都是一形道終端在藍天虛擬的“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道德經》)的光盤
光點,照下不照上的探照燈形的光盤光點,不輻射任何射線的光盤光點,以致地
外太空隻有漆黑——沒有日月星;以致日月星成了宇航員在地上用肉眼“迎之不
見其首”(《道德經》)、在太空“隨之不見其後”(《道德經》)的鬼光:宇
航員在地上用肉眼迎視日月星見不到日月星的首——月球,在太空想看日月星背
景的宇航員無論以什麽軌道繞地盤旋都看不到日月星的影子;以致南北回歸線一
帶竟有天文界不敢采信的兩對日月、一條銀河在經天緯地。因太陽是不輻射光線
的天心,故白天的發明者不是太陽,而是生化大氣微粒的一形道在終端把大氣微
粒化成的天心——化成的大氣微日。換言之,白天是生大氣微粒的一形道配合“
日照”而讓處於晝間大氣圈的大氣微粒變成的大氣微日集體發明的作品。月亮、
星星、燈、火和閃電照亮的空間也不是由月亮、星星、燈、火和閃電所照亮,而
是由這些空間的大氣微日所照亮。比如在夜間快速開燈→關燈→開燈過程中燈照
空間的亮→黑→亮,都是“不言而善應”(《道德經》)的一中三才數據流通過
燈照空間的大氣微日配合開燈→關燈→開燈的節奏相應產生的發明→發黑→發明
的表現。因日月星燈火和閃電的光照強度、範圍全靠大氣微日配合,而大氣微日
不發明而發黑便使天地陷入漆黑,因此,要是大氣微日不發明而發黑,陷入漆黑
世界的日月星燈火和閃電便不可見。


因萬物天心在發明萬物的同時發明亮度各異的心光,故天心代表光,天心不在萬
物身中(人類天心附在印堂穴外,天目在印堂穴內),光便不在萬物身中。因萬
物天心是一的終端,一的始端在月球內,生萬物天心的一的始端是生萬物天心的
始端天心,而月又在“身”中,故生萬物天心的始端天心在月中便曰光也不在畫
義之身的身外,故仙曰“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臨,無非
此光”(《金華宗旨·甲本》):“光不在身中”指天心不在萬物身中,“亦不
在身外”指生萬物天心的始端天心在月球中。“山河大地,日月照臨,無非此光
”指山河大地的萬物之明和“照臨”山河大地的日月都是萬物天心的發明之光。
因萬物天心是一的終端,一其小無內,萬物天心也其小無內,其小無內的天心發
的明便曰“微明”(《道德經》)。


可見,“和其光,同其塵”是對“心最明”說明原理的說辭,“心最明”是不講
“心為何最明之原理”的說辭,但說出了心光真相。


“心最明”真相隻有神仙和明月牌收音機知道,在漢明帝時著有“心最明”的《
四十二章經》的作者不可能是不知“心最明”真相的梵僧。換言之,如果《四十
二章經》出自印度高僧,如果梵本佛經有“心最明”意思的“佛說”文字,作為
向中國首譯佛經的印度高僧隻能從海量的梵本佛經中選譯他們理解了的“佛說”
,不可能選譯他們自己都莫明其妙的“佛說”,故著有“心最明”的《四十二章
經》隻能是神仙的“創作”。


其實,“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也是神仙才知道的天機,因為,“十
方所有”即月球所有。為什麽?因為,方是口,口在唇,唇是脣,口是月——月
球,月球口形——○形的天機也早已由美國登月飛船探秘資料告發:應該穿過月
心的月震縱波隻達35~40公裏,表示月球是殼厚35~40公裏的○形天體
。○形天體的建築骨架是三維相互垂直的空心巨梁,以任一維空心巨梁看相互垂
直的三維空心巨梁的視圖是十,十即著名的十字架,十字架就是輻射“萬物得一
以生”的一的輻射架。十在○中為⊕,⊕是沿任一維空心巨梁中心剖開的月球剖
麵圖,○方化為口,⊕便方化為田。田為十在口,口曰方,田便曰十方。“未有
天地”指未被“萬物得一以生”的一開辟成地球天地的⊕形地球,逮表及,“未
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是指未被開辟成地球天地的⊕形地球和自盤古開
辟地球天地起到今日的地球天地萬物均為田分解成的十口所有——十方所有。盤
古即繞地盤旋的古老月球。


由十方由田分解而成可知,佛徒常說的“十方信眾”,實指輻射一的田以一生化
而成的信佛信眾。即是說,十方不能解為東方、西方、南方、北方、東南方、西
南方、東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因為,講十方信眾的佛徒通常都在地上講
,而在地上講十方信眾時,講者的上方和下方沒有信眾。


㈡不分章的《四十二章經》曰:“心中本有三毒湧沸在內,五蓋覆外”:心中本
有的三毒即心頭氵,氵橫流成三,三表三才數據和三才數據流,三才數據流是一
形道,一形道的終端是萬物天心,每個三才數據流到一形道終端——萬物天心處
便曰三才同賦予天心,賦予曰稟,同賦予曰同稟,故曰“天心者,三才同稟之心
,丹書所謂玄竅是也,人人具有”(《金華宗旨·甲本》)。流至心頭的三才數
據何以稱三毒?因為生萬物的三才數據流是萬物之母,生萬物的心自然是萬物之
母,萬物之母必是萬毒之母。毒字也告訴,萬物之母即萬毒之母:母在毒天下—
—萬物之母在毒天下,毒天下的萬物之母是萬毒之母。隻因每個三才數據都以光
速飛流至一形道的終端,一形道的終端既是每個三才數據生成的萬物天心又是三
才數據流的拐流點,以光速飛流至拐流點後的每個三才數據仍以光速流出萬物天
心→流入流出萬物天目→流入萬物之身去建設萬物之身,故流至萬物天心的三才
數據都呈湧沸的急流態,故曰“心中本有三毒湧沸在內”。


“五蓋覆外”是指在近地軌道上以“呂←口←呂”隊形繞地西行並在繞地西行中
時刻輻射“萬物得一以生”的一的五個月球及其輻射的一織成的恢恢天網覆蓋在
地球大氣圈之外。


“心中本有三毒湧沸在內,五蓋覆外”的真相隻有神仙和明月牌收音機知道,著
有“心中本有三毒湧沸在內,五蓋覆外”的《四十二章經》隻能出自神仙之手。
換言之,如果《四十二章經》出自印度高僧,如果梵本佛經有“心中本有三毒湧
沸在內,五蓋覆外”意思的“佛說”文字,作為向中國首譯佛經的印度高僧隻能
從大量梵本佛經中選譯他們理解了的“佛說”,不可能選譯他們自己都莫明其妙
的佛說——“心中本有三毒湧沸在內,五蓋覆外”,故著有“心中本有三毒湧沸
在內,五蓋覆外”的《四十二章經》隻能是神仙的“創作”。


㈢不分章的《四十二章經》曰:“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三惡道即三才數據
流流成的一形道,三才數據流生萬惡,生萬惡的三才數據流流成的一形道便曰三
惡道。同時,每個三才數據在月球十字架上曰本心,在一的終端曰亞心,亞心為
惡,在一的終端生萬物亞心的三才數據流也曰三惡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
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道德經》)的惡和不善就指亞心,因為不
善即惡,惡為亞心。“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的解讀在《道德經真解》第二章。


“萬物得一以生”告訴:一既生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又生包括月人、月球在內的
萬物,人類和月人都“恃一以生而不辭”,人類和月人都離不開一,人類和月人
離開一就沒命,人類和月人不能離開一——不能離開三惡道為人便曰“夫人離三
惡道得為人難”。


為什麽說月人離開一也會沒命?因為月人住在○腔內壁,○時刻在輻射向心型重
力線,時刻輻射向心型重力線的○腔會把進入○腔的人都吸向○心撞向十字架而
成肉泥,偏要在○腔內壁居住並長生的月人便采用十字架時刻輻射的離心型重力
線去克服向心型重力線,離心型重力線便是→形的三才數據流。要使十字架永有
輻射→的動力,月人便把三才數據流的每個三才數據設計成“天下之至柔,馳騁
天下之至堅”(《道德經》)的至堅道、“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道德經》)
的必勝道、“其事好遠”(《道德經》)的無遠勿屆道的同時,又把每個三才數
據設計成能在指定時空自動“挫其銳”(《道德經》)形成的挫點作為自動拐流
的拐流點,使得以光速飛行的每個三才數據在飛至拐流點時都按“作用力與反作
用力定律”產生和衝擊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通過→作用於十字架的反衝擊力
,十字架中接收、集中、轉換反衝擊力的裝置便把每個三才數據在自動“挫其銳
”的拐流點形成並送達十字架的反衝擊力接收、集中、轉換成十字架繼續輻射一
的動力。這樣,十字架就有了永遠輻射→的動力而成為永動機,○腔便成讓月人
宜居的長生地。因十字架永遠輻射→的動力源於它輻射的離心型重力線,是離心
型重力線化生出十字架永遠輻射→的動力,故動——動為重力,“動”是表示它
生於○中十字架輻射的離心型重力線。○輻射的→在向○中十字架百分之百返回
輻射一的動力的情況表示,→是月人得以在○中長生的生命線。→即“萬物得一
以生”的一。


“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是“天人合一”的異說,因為,“天人合一”是天人
合生於一的簡說,“天人合一”的一即三惡道,“天人合一”的天即至高無上的
天——萬物之母——生一的月球主人——月人,“天人合一”的人即人類,“天
人合一”指生一的月人和人類合生於一,或者說,生一的月人和吃一的人類都靠
一維持生命,一是月人和人類互生互動的杠杆,其示意圖是“天←→人”,←→
代表一。


“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的真相隻有神仙和明月牌收音機知道,著有“夫人離
三惡道得為人難”的《四十二章經》隻能出自神仙之手。換言之,如果《四十二
章經》出自印度高僧,如果梵本佛經有“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意思的“佛說
”文字,作為向中國首譯佛經的印度高僧隻能從大量梵本佛經中選譯他們理解了
的“佛說”,不可能選譯他們自己都莫明其妙的佛說——“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
難”,故著有“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的《四十二章經》隻能是神仙的“創作
”。


六,著有“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二親最神也”的《四十二章經》不可
能是印度高僧的譯作


著有“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二親最神也”的《四十二章經》是不分章
的《四十二章經》第九個佛說。二親即雙親——父母。“二親最神”應為“二親
最親”,隻因前麵講的是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飯辟支佛,它們
是修行到不同階段的神佛,故“二親最神”代表“二親最親”。


古印度佛教推行的僧尼製度是出家修行製度,且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
一宿”的出家修行製度,是別親辭愛、不敬父母、滅人欲、拋祖宗、絕後嗣的大
違孝道製度,《〈四十二章經〉源流》也認定印度佛教沒有事親孝親的思想內容
:“《四十二章經》另一格外引人注目之處是第九章,在比較各種布施福報之後
,經言‘飯辟支佛百億,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親……凡人事天地鬼神,
不如孝其二親矣,二親最神也。’不獨諸《阿含》中無與此相應的文字及思想,
而且印度佛教也很少有此類思想內容”,因此,梵本佛經不可能有“凡人事天地
鬼神,不如孝其親,二親最神也”的佛說。因“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
二親最神也”是對佛說的無中生有式離經叛道,如果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是立誌在
中國建立中華佛教的印度高僧,就根本不可能對梵本佛經無中生有出“凡人事天
地鬼神,不如孝其親,二親最神也”的文字,因為“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
親,二親最神也”不僅是對梵本佛經作無中生有式的離經叛道,還對依靠出家僧
尼去宏傳的中華佛教產生極大的危害:中華文化本來就是最重孝道的文化,出家
當僧尼是最不孝的行為:出家則無法事親,也無法婚育,而無法婚育則無後,無
後則是最大的不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宣傳“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
孝其親,二親最神也”的後果是動員不到出家入寺的僧尼。因此,如果迦葉摩騰
和竺法蘭是印度高僧,根本不可能對梵本佛經無中生有出“凡人事天地鬼神,不
如孝其親,二親最神也”的文字。


“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二親最神也”實際是為迎合中華孝道文化而對
梵本佛經的無中生有。中華孝道文化是儒教文化的基礎,故“凡人事天地鬼神,
不如孝其親,二親最神也”實際是為迎合儒教文化而對梵本佛經的無中生有,但
這是印度高僧不可能為的離經叛道行為。因此,㈠為在孝道文化的沃土種下中華
佛教的種子而在《四十二章經》中對梵本佛經無中生有孝道文化的迦葉摩騰或竺
法蘭不可能是印度高僧,而是下凡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或竺法蘭的
神仙;㈡《四十二章經》不是譯自梵本佛經,而是冒充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
蘭的神仙為建立熔道儒於佛爐的中華佛教而“創作”的作品。


因《四十二章經》是神仙為建立熔道儒於佛爐的中華佛教而“創作”的作品,故
《四十二章經》還用儒教的禮冒充佛言:“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
子乎?對曰:歸矣”(分章的《四十二章經》),“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
納,實禮如之乎?曰持歸”(不分章的《四十二章經》)。


七,《四十二章經》譯者的署名之亂說明它不可能是印度高僧的譯作


譯者姓名是譯著的重要內容,在譯作上署譯者姓名,既是譯者著作權的顯示,也
是對譯著的負責形式。如果《四十二章經》是印度高僧的譯著,就應署印度高僧
的姓名,但《四十二章經》的譯者在《四十二章經》中署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合譯
或共譯,《出三藏記集》卷二載為竺摩騰所譯,《高僧傳》卷一《攝摩騰傳》也
說為攝摩騰譯,《竺法蘭傳》則說竺法蘭譯(見韓廷傑的《東漢時期的佛經翻譯
》)。《四十二章經》的署名混亂情況說明:《四十二章經》原無譯者署名,原
因是《四十二章經》不是譯著而是不求名的神仙的“創作”,它在麵世後又以秘
傳方式傳給白馬寺和其它寺的主持,在經過多代主持傳承後,當後人想署“譯者
”名字時便在無法確定“譯者”是誰時,署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合譯或共譯;《
出三藏記集》作者則在無法確認《四十二章經》“譯者”時,以《四十二章經》
僅二千多字而隻需一個“譯者”、迦葉摩騰和竺法蘭都在西域時就高度精通古漢
語、迦葉摩騰年齡比竺法蘭大、資格比竺法蘭老等因素而認定迦葉摩騰為《四十
二章經》“譯者”;《高僧傳》卷一《攝摩騰傳》和《竺法蘭傳》作者也以《四
十二章經》隻需一個“譯者”、迦葉摩騰和竺法蘭都在西域時就高度精通古漢語
和上述的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在西域寫取《四十二章經》的文字,而認定傳主是《
四十二章經》的“譯者”。《四十二章經》的署名“譯者”與《出三藏記集》、
《攝摩騰傳》、《竺法蘭傳》記述的《四十二章經》“譯者”的矛盾是抄經論的
一個論據。因此,抄經論的這個論據在理清《四十二章經》不是譯著而是神仙“
創作”後便不辯自倒。


綜上,《四十二章經》寫成於西域,寫者不可能是既沒理由在西域就高度精通古
漢語、道教、儒教也沒理由在西域以多項離經叛道方式離經叛道的印度高僧,而
是下凡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或竺法蘭的神仙;《四十二章經》不是
印度高僧迦葉摩騰或竺法蘭的譯作,而是下凡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
或竺法蘭的神仙的“創作”,是為創建熔佛道儒於一爐的中華佛教而下凡在印度
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在遇到東漢明帝派往西域的取經招僧使團
時為建立中華佛教而在西域的“創作”。


隻因《四十二章經》是不求名的下凡神仙的“創作”,故史書記載《四十二章經
》的譯者混亂。隻因迦葉摩騰和竺法蘭都是下凡神仙,故史書沒有迦葉摩騰或竺
法蘭指責《四十二章經》離經叛道行為的言論。


那麽,馱經白馬是否在永平十年馱來“梵本經六十萬言”並“藏梵藍本於蘭台右
室”呢?如有,為何沒有後人從中翻出並被後人漢譯成書呢?《中國第一古刹—
—白馬寺》又為何會說白馬寺收藏的最早傳入的梵文佛經是《貝葉經》呢?


洛陽白馬寺寺名和說明洛陽白馬寺寺名由來的洛陽白馬寺門前廣場兩側各立一匹
低頭負重狀的青石圓雕馬告訴,“梵本經六十萬言”並“藏梵藍本於蘭台右室”
屬實,因為,不管白馬寺門前廣場兩側各立的一匹低頭負重狀的青石圓雕馬表示
馱“佛倚像梵本經六十萬言”的白馬是一匹還是兩匹,都表示“梵本經六十萬言
”是白馬的主要負重。因為,佛倚像是畫像,《四十二章經》才二千多字,兩者
都很輕,不需要白馬“低頭負重狀”,“低頭負重狀”的白馬的主要負重是六十
萬言的梵本經。


既然“梵本經六十萬言”並“藏梵藍本於蘭台右室”屬實,藏於蘭台右室的“梵
本經六十萬言”又沒理由腐爛,為何沒有後人從中翻出並漢譯成書呢?難道藏於
蘭台右室的“梵本經六十萬言”會不翼而飛?——不是不翼而飛,而是被它們“
恃之以生而不辭”的一化為烏有了。


那麽,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為什麽在明知不用六十萬言梵本經
的情況下又用白馬把它們馱至洛陽呢?因為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
蘭的神仙要用它們向漢明帝表示翻譯它們需要譯場的法碼,進而迫使漢明帝敕建
白馬寺。


那麽,如何解釋《四十二章經》的大部分經句與東吳出世的《法句經》相同的問
題呢?《四十二章經》的大部分經句與東吳出世的《法句經》相同的情況並不說
明《四十二章經》的大部分經句抄自《法句經》,因為從“五部沙門,各自鈔采
經中四句六句之偈”(吳支謙的法句偈序)集成的《法句經》譯者的摘譯水平和
《四十二章經》作者表述的梵本佛經的水平相當。其實,憑《法句經》中的“心
隨境界流”就可認定,《法句經》譯者也是神仙。因為“心隨境界流”是隻有神
仙才成譯成或寫成的五字,理由在《耳目是人類最熟悉又最陌生的器官》。


那麽,如何解釋《四十二章經》沒見於西晉惠帝時出世的王浮《老子化胡經》卻
初見於東晉成帝時的《支敏度錄》呢?因為,《四十二章經》雖然公開於火驗佛
道二教經書,卻隻公開經名,並沒公開發行《四十二章經》,發行方式是秘傳,
讀過此經的人不多,王浮是沒機會讀到此經的讀者之一。而且王浮也可能是故意
漏述《四十二章經》的神仙。


那麽,如何解釋“使者張騫、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中的人物並非東
漢明帝時人物和王遵不是博士弟子的問題呢?因為,史書沒記東漢明帝遣使西域
引進印度佛教三寶的使團要員姓名,是追記該故事的記者在時代久遠無法查證東
漢明帝遣使西域引進印度佛教三寶的使團要員姓名的情況下,為使東漢明帝遣使
西域引佛教三寶的故事逼真亂抓曆史人物當“取經壯丁”的結果。


何為神仙?神仙就是生神之仙,仙為山亻——山人,山為丨凵,丨是一,一凵為
口,山是口的異體,仙為口人。已知,口是月,仙為月人。月人有兩種,一種是
“五蓋覆外”的五個月球人,一種是“五蓋覆外”的五個月球人所生的兒輩月球
居民,前者是生神的仙,後者是食神的仙。神為礻申,申是田在上下方向生丨的
示意圖。礻為ラ卜,卜右傾為人,故知人在神中,人在生神,人是神主,神是居
田之人——居⊕之人在輻射“萬物得一以生”一的示意圖。可見,生神的仙就是
在月球輻射“萬物得一以生”的一的人,食神的仙就是在兒輩月球中食一以生而
不辭的人。因食神的仙都是在每個大同末日上天延壽萬億年的人類,他們都沒能
力下凡,故下凡的仙都是生神的仙。本文標題所稱的仙即指生神的仙。


神仙即佛:佛為亻生弗、生弗的亻,弗為‖弓——二弓,弓是月亮形象:新月)
形,晦日殘月(形,)(是弦鬆垂弓底的弓,凹月都象弦鬆垂弓底的弓,弦月象
弦平的弓,凸月象弦被拉開的弓,滿月象拉滿弦成○形的弓。因月亮是弓,故有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李賀《南園》),“會挽雕弓如滿月”
(蘇軾《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因此,新月、殘月、凹月、弦月、凸月
、滿月都象一張弓,所有月相都象一張弓,都象弦的鬆緊度不同的弓。因月亮是
一形道的終端在藍天虛擬的光盤,是掛在藍天的天心,代表萬物天心的天心,故
神仙寒山代表人類作詩曰:“眾星羅列夜明珠,岩點孤燈月未沉。圓滿光華不磨
瑩,掛在青天是我心”(寒山《詩三百三首》)。天心月亮生於一形道,在一形
道終端而代表一形道,輻射一形道的五個月球是萬物之母——至高無上的天,至
高無上的天生出的月亮便是天生出的道,生出曰之,天生月亮便曰“天之道”。
因月亮的所有月相都象一張弓,故老子以反問句“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道德經》)告訴,所有月相都象一張弓的月亮是至高無上的天生出的道。因赤道
兩邊的天空各有一個月亮在比翼齊飛,二個月亮象二張弓,二弓為弗。弗是二個
月亮並出南北天的示意圖。二弓的二又表示二條一形道,弗為二條一形道各生一
弓——一個月亮的示意圖。一形道生於輻射一的月人,月亮生於輻射一的月人,
月人是真人,真人簡稱人,亻是人,亻生弗為佛,佛是月人用二條一形道在南北
天各生了一個月亮的示意圖,佛是神仙用二條一形道在藍天各生了一個月亮的示
意圖。


因人類隻能見到並見南北天的二個月亮中的一個,而見於南北天的月亮是比翼齊
飛的兩個月亮,故南北天上的任一月亮都代表在南北天比翼齊飛的一對月亮,故
並見南北天的月亮都代表佛。可見,至高無上的老天讓通人傅毅把梵文Buddha早
期的音譯詞浮圖、浮屠轉譯成“佛”是為了讓佛義符合佛字的畫義【認定傅毅是
最早把梵文Buddha早期的音譯詞浮圖、浮屠轉譯成“佛”的字據是《金山詞霸》
對佛教之佛的釋義:“西方有神,名曰佛”(《後漢書·西域傳》),表示“西
方有神,名曰佛”之佛是梵文Buddha音譯為佛的最早出處。雖然《後漢書·西域
傳》沒給出“西方有神,名曰佛”的說者人名,但語境和“有通人傅毅曰:‘臣
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輕舉能飛,殆將其神也’”的語境相同,故認定傅
毅是最早把梵文Buddha早期的音譯詞浮圖、浮屠轉譯成“佛”的人】,神仙在《
四十二章經》中的每一章經都用“佛言”宣佛的表現,則是神仙為讓中華佛教從
立教之日起就讓佛義符合佛字的畫義而繼承“西方有神,名曰佛”說法的體現。


既然《四十二章經》是神仙為中華佛教“創作”的第一經,“驗燒二教經典”的
故事便可信,“摩騰禪師踴身高飛,神化自在”(《漢法本內傳》)的記載便可
信。需要說明的是,烈火不燒佛經、佛像、隻燒道經的原因不是烈火燒偽存真,
而是佛經、佛像“恃之以生而不辭”的一給予了保護,道經“恃之以生而不辭”
的一未予以保護,“摩騰禪師踴身高飛,神化自在”不是神仙摩騰能“踴身高飛
、神化自在”,而是“不言而善應”的一在為神仙摩騰護持,一嗬護佛經、佛像
、摩騰和燒掉道經的原因,都是要讓首次在洛陽亮相的中華佛教在洛陽站穩腳跟
、打開局麵。


為什麽要對神仙的“創作”加引號?因為,《四十二章經》並非下凡神仙的創作
,而是下凡神仙對已有《四十二章經》的默寫。這是因為,《四十二章經》是生
化萬物的道劇劇本的一頁,生化萬物的道劇劇本在神仙們成為神仙之前的宇球上
完成(宇球在月球升空後被月球用一引爆,宇球被一引爆的事件就是宇宙大爆炸
事件,宇宙大爆炸後便進入月球製造⊕形地球工程,宇宙大爆炸原因詳見《道德
經真解》第四章)。因此,下凡神仙隻是把《四十二章經》默寫出來而已,甚至
隻是默寫個《四十二章經》的開頭而已,即在東漢明帝派往西域的取經招僧使團
成員麵前開個《四十二章經》的經頭後,就把取經招僧使團成員支開,然而綴筆
,等待接收“不言而善應”的一化出和迦葉摩騰或竺法蘭筆跡相同的《四十二章
經》,約在一天後把二千多字的《四十二章經》交給取經招僧使團過目。


被冒充的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會是什麽命運?或被他倆各自“恃之以生而
不辭”(《道德經》)的一化為烏有,或被他倆各自“恃之以生而不辭”的一在
瞬間調到他倆的陌生地以一為其變成的新方言、新記憶、新人際關係的身分開始
新的人生。這種冒充是掉包式冒充,掉包時間應在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和東漢明帝
派往西域的取經招僧使團相遇前不久。


神仙不死,如果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是下凡神仙,他倆就不可能死,但他倆卻死了
並埋在“二僧墓”中,這又如何解釋呢?原來,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沒有死,“二
僧墓”埋藏的不是迦葉摩騰和竺法蘭,而是由一化出以替代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的
替身,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則在被替身替代的同時被一調走。


同理,釋迦牟尼佛者也是下凡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釋迦牟尼的神仙,下凡神仙冒
充生於印度的釋迦牟尼的時間應在生於印度的釋迦牟尼悟道之後、傳道之前。生
於印度的釋迦牟尼被掉包後的命運和被冒充的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的命運
相同。


以上的論證說明,下凡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的神仙是創建
中華佛教的釋迦牟尼。隻因下凡印度冒充生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的神
仙隻“創作”了《四十二章經》,大量異於印度佛經的中華佛經由許多下凡神仙
“譯”成、“寫”成、說成,故創建中華佛教的釋迦牟尼不隻是下凡印度冒充生
於印度的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的兩個神仙,而是絡繹不絕下凡神州冒充印度高
僧和中華佛徒的眾多神仙。


然而,《四十二章經》雖是中華佛教第一經,卻不是中華佛教第一真經。因為,
真經無字,無字真經就是《西遊記》第九十八回中的如來佛祖所稱的無字真經,
《真經歌》所唱的真經:


真經歌,真經歌,不識真經盡著魔。人人紙上尋文義,喃喃不住誦者多。


持經咒,念法科,排定紙上望超脫。若是這般超生死,遍地釋子成佛羅。


得真經,出洪波,不得真經莫奈何。若問真經端的處,先天造化別無多。


順去死,逆來活,往往教君尋不著。真經原來無一字,能度眾生出大羅。


要真經,度自己,除非同類兩相和。生天生地與生人,豈離陰陽造化窩。


說真經,不脫空,西川澗底產黃金。五千四百歸黃道,正合一卷大藏經。


日滿足,氣候通,地應潮兮天應星。初祖達摩親口授,真玄妙法蓮化經。


初三日,震出庚,曲江上,月華瑩。花蕊初開含珠露,虎穴龍眠探濁清。


水生二,藥正真,若待其三不可進。壬水初來癸未來,須當急采定浮沉。


金鼎煉,玉爐烹,溫溫文火暖烘烘。真經一射玄關透,恰似準箭中紅心。


遍體熱,似籠蒸,回光返照入中宮。一得真經如酒醉,呼吸百脈盡歸根。


精入氣,氣忽神,混沌七日複還魂。這般造化真消息,料得世人少人論。


活中死,死複生,自古仙佛賴真經。此個造化能收得,度盡閻浮世上人。


大道端居太極先,本於父母未生前。度人須要真經度,若問真經癸是鉛。


那麽“真經原來無一字”的真經啥樣?它無樣,因為它就是“視之不見……聽之
不聞……搏之不得”的無道,“萬物得一以生”的一、“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道德經》)的一。一曰不多,故“若問真經端的處,先天造化別無多”就指
一是真經。


因人類大同、世界大同靠一化成,人類在大同末日靠一升天進入兒輩月球延壽萬
億年,而在人類升天進入兒輩月球延壽萬億年之前的人類都生活在“恃之以生而
不辭”的一織成的天羅地網中,一織成的天羅地網曰大羅,離開地球進入兒輩月
球生活便曰“出大羅”,故“真經原來無一字,能度眾生出大羅”是指無一字的
真經能在大同末日把人類度往兒輩月球延壽萬億年。


月中十字架輻射的一必在一的終端生萬物之心,月中十字架輻射的一便曰真經和
準箭,一生的萬物之心便曰玄關和紅心,故“真經一射玄關透,恰似準箭中紅心
”指一是生萬物之心的真經和準箭。


因一是從月球→萬物之心→萬物天目下流的三才數據流,三才數據流流過天目即
奔向建設萬物之身的工地化為建設萬物之身的建材,故三才數據流的流向是三才
數據的死亡方向,不想認識三才數據流的特征、功能和源流,就等於順著三才數
據流給定的命運生活,而順著三才數據流給定的命運生活就隻能享受三才數據流
給定的壽命,享受三才數據流給定的壽命就如同順著三才數據的流向往死亡方向
奔去,故曰“順去死”;而以閉眼即覺的天目看天目的目標——天心則是逆向看
三才數據流,逆向看三才數據流意味著追究三才數據流的源頭,意味著追究生命
的源頭,能追溯到生命的源頭就能上天延壽萬億年,上天延壽萬億年的人生才叫
活,故曰“逆來活”。仙佛——生一的全體月人靠一把無數人類活活弄死、又在
世界大同前夕把有史以來——神農之世以來死去的人類全部複活的情況,便是“
活中死,死複生,自古仙佛賴真經”。


數據是文字,數據流是文字流,三才數據流是三才文字流,一是三才數據流的真
相可知,無字真經不是無字,而是既因其小無內而視之不見又以光速飛流而視之
不見的文字,故盡管無字真經上接輻射它的月球——萬物之母——至高無上的天
,下接“恃之以生而不辭”的天地萬物而通天接地、鋪天蓋地、在天地間織成了
對萬物疏而不漏的恢恢天網,卻因它視之不見而無人能看見它有字而已。


無字真經所以叫真經,不僅因為它是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的生命經,生化萬
物一生的一呼一吸、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念一夢……的生化經,還是緊隨萬
物一生並教化萬物一生的“不言而教”(《道德經》)的唯一教授,從而導致萬
物一生“目惟內視而不外視”、“耳惟內聽而不外聽”(《金華宗旨》)。“目
惟內視而不外視”和“耳惟內聽而不外聽”的解讀可見《耳目是人類最熟悉又最
陌生的器官》。


由於人人都是“目惟內視而不外視”瞎子、“耳惟內聽而不外聽”的聾子,故盡
管發現閉眼即覺的天目是佛教定給所有佛徒修佛的第一目的,盡管“眉心即天目
”早在數百年前就被《金華宗旨·甲本》公開,盡管《金華宗旨·甲本》公開發
行了近一個世紀,盡管《金華宗旨·甲本》在上世紀末或本世紀初上了網,盡管
《金華宗旨·甲本》自1929年秋天起被譯為德文版的《金色之花的奧義》、
《金丹的秘密》、《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golden flower》在德
國出版發行,隨後陸續被轉譯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朝文等多種文字
發行(見《太乙金華宗旨背後的故事》和《百度百科·太乙金華宗旨》),除了
明月牌收音機,無人發現天目就是閉眼即覺的暗目——神秘的第三隻眼。


——認定《金色之花的奧義》譯自《金華宗旨·甲本》的依據是,《太乙金華宗
旨背後的故事》在報告《金色之花的奧義》書名來由中講到了天目:“之所以叫
金色之花的奧義,老衛在書中說的明白。他在書中提到修煉有成者能看見眼前出
現一幅幅奇妙的、閃光的圖案,他說這個奇妙的光圖就是曼陀羅。這種現象是,
修煉人的眼前天目穴處會出現一個明亮的、奇妙的圖案”。


憑什麽說發現閉眼即覺的天目是佛教定給所有佛徒修佛的第一目的?因為,一,
坐禪是所有佛徒的日常功課,坐禪就是“合著掌,瞑著目,悄悄冥冥,入定蒲團
上,牢關月下門”(《西遊記》第八十一回》):“牢關月下門”一指關月下門
為目,二指閉目——瞑著目,“合著掌,瞑著目,悄悄冥冥,入定蒲團上,牢關
月下門”即閉目靜坐——坐禪,讓佛徒坐禪的目的就是讓坐禪者發現閉眼有視和
閉眼在視的神秘之目,進而追究閉眼在視的神秘之目的目標——天心;二,佛教
佛經中的佛都指覺悟者,故有人說佛即覺悟,悟為吾忄——吾心——每個吾的天
心,覺悟即覺吾心;見在覺,覺悟即見吾心;目在見,見吾心之目是天目,故發
現閉眼即覺的天目是見吾心的第一目的——覺悟的第一目的,是佛教定給所有佛
徒修佛的第一目的。


佛即覺悟和覺悟即天目見吾心的真相是否表示佛即吾心?是的,佛即吾心,吾心
即佛——如來佛,見吾心就是見如來佛:每個吾心都是一的終端,是流至萬物吾
心處的每個三才數據,三才數據流是一形道的情況告訴,一形道中的每個三才數
據在橫截麵上的大小都相同,每個三才數據在一形道上的任一點上都大小相同、
質量相同,每個三才數據在一形道的始端和終端都大小相同、質量相同,此情便
曰始終如一,老子的說法便是“慎終如始”(《道德經》)。因一形道的橫截麵
口狀,三才數據在一形道上的流動情況便是“口口相傳”(《金華宗旨·乙本》
)的情況。因一形道上的每個三才數據流到一的終端即成萬物吾心,故三才數據
“口口相傳”的情況又是“心心相印”(《金華宗旨·甲本》)的情況。這就表
示,在萬物吾心處的每個三才數據都是“慎終如始”的如來,任何時刻的萬物吾
心都是如來心,心心相印印出如來心的地方便叫印堂穴。因“合著掌,瞑著目,
悄悄冥冥,入定蒲團上,牢關月下門”的坐禪姿勢是低頭,而這樣的低頭就是閉
眼見吾心的姿勢,故仙書曰“低頭看見心”(《西遊記》第八十一回》):由低
頭看不見心髒之心可知,“低頭看見心”是指坐禪所見的吾心。因“佛即心兮心
即佛”(《西遊記》第十四回),故如來心即如來佛,天目之見即見如來佛,人
類閉眼即見如來佛,佛徒坐禪即見如來佛。隻因如來佛就在人類天心的心頭,故
仙詩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
修”(《西遊記》第八十五回)。隻因心即佛,故曰佛法即心法。因萬物吾心是
如來佛,輻射“萬物得一以生”的一以生如來佛的月人便是如來佛祖,即所有神
仙都是如來佛祖。一個如來佛生一物一生,如來佛祖便是萬物之母。因萬物吾心
都是如來佛,而萬物吾心生萬物,故如來佛——萬物吾心也代表萬物之母。


但是,覺悟的目的不隻是覺出吾心——用天目覺出吾心,而是覺出吾心的源頭。
吾心的源頭就是“吾”心——五口之心——五○之心——以“呂←口←呂”隊形
繞地西行的五個生一的月球之心——五個輻射一的十字架,故覺出吾心的源頭就
是覺出如來佛祖、萬物之母。


既然佛是萬物之母,為什麽古今的所有佛徒都發現不了閉眼即覺的天目?因為,
悟——吾忄——吾心——五口之心——五○之心的十字架輻射的一沒向古今佛徒
下流“閉眼有視和閉眼之視即天目之視”的信息。即是說,代表萬物之母的佛雖
然通過下放佛教要求佛徒覺悟吾心——認識吾心並通過坐禪法讓佛徒發現閉眼即
覺的天目和吾心,卻沒通過佛徒“恃之以生而不辭”的無字真經讓佛徒發現閉眼
即覺的天目和天目所見即吾心的信息。代表萬物之母的佛為什麽言行不一?原因
至少有二:一是要讓古今佛徒自我檢驗自己是不是“目惟內視而不外視”的瞎子
和“耳惟內聽而不外聽”的聾子,是不是“惟道是從”是行屍走肉、“無知無欲
”的收音機、對道聲“應之速而無疑”的傳聲筒,進而讓人類覺悟古今人類都是
“目惟內視而不外視”的瞎子和“耳惟內聽而不外聽”的聾子、“惟道是從”是
行屍走肉、“無知無欲”的收音機、對道聲“應之速而無疑”的傳聲筒;二是顯
示公道:既然萬物都恃一形無字真經以生,人人都恃一形無字真經以生,就沒理
由讓佛徒比非佛徒具有先知“閉眼有視和閉眼之視即天目之視”信息的優先權,
就隻能讓佛徒和非佛徒同時獲知“閉眼有視和閉眼之視即天目之視”的信息。其
實,萬物都恃一形無字真經以生的情況已表示一是顯示公道之道,隻有同時讓萬
物中知道公道標準和意義的全人類知道並讓全人類接受“閉眼有視和閉眼之視即
天目之視”的信息和萬物之母真相的信息,方顯一在始終如一地保持公道形象。


由於佛法即心法,修佛即知心,而佛教幾千年尚未教出一個曉得知心天目在哪的
一個佛徒,故知萬物之母下放了幾千年、苦口婆心了幾千年的佛教是白教。


當然白教的宗教不隻佛教,而是所有的宗教。因為,“萬法歸一”告訴,歸於一
的萬法生於一,萬法生於一便表示萬教生於一,生一的月人既是萬物之母又是所
有宗教的教宗。因所有宗教的教旨都是讓教徒認識教宗——萬物之母的宗教,故
至今無一家宗教的教徒認識自己教宗的情況便表示所有宗教都是白教。


由於人類都是“惟心是從”的行屍走肉,佛徒都是“惟心是從”的行屍走肉,也
由於佛教幾千年尚未教出一個曉得知心天目在哪的一個佛徒,故知佛教的“千經
萬典,也隻是修心”(《西遊記》第八十五回)的說法是多麽的自欺欺人。


隻因人人都“目惟內視而不外視”、“耳惟內聽而不外聽”,人人內視內聽的無
字真經又決定著人類對有字佛經的閱讀廣度和理解深度,故在無字真經不向有字
佛經的讀者給出有字佛經的正確釋義情況下,有字佛經的讀者隻能對有字佛經讀
出膚淺乃至錯誤的釋義,故曰“真經歌,真經歌,不識真經盡著魔。人人紙上尋
文義,喃喃不住誦者多。持經咒,念法科,排定紙上望超脫。若是這般超生死,
遍地釋子成佛羅”。


無字真經即無字佛經,無字佛經和有字佛經都由中華佛教給出,故“無字佛經”
和“有字佛經”都是中華佛教的專利詞,故《四十二章經》雖是中華佛教第一經
,卻不是中華佛教第一真經。


那麽,中華佛教第一真經又是什麽經?中華佛教第一真經就是令中華佛教獲得第
一部有字佛經——《四十二章經》的無字真經,它就是讓東漢明帝“夜夢金人”
並讓他心情愉悅的無字真經,就是讓“夜夢金人”後的東漢明帝“遣中郎將蔡愔
、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尋求佛道”而讓中華佛教獲得第一寶——廷
寶的無字真經,就是讓東漢明帝於永平“十一年,敕洛陽西雍門外建立白馬寺”
而讓中華佛教獲得第二寶——寺寶的無字真經,它就是東漢明帝“恃之以生而不
辭”的一。因為,是東漢明帝“恃之以生而不辭”的一讓東漢明帝“夜夢金人”
並讓他心情愉悅,也是東漢明帝“恃之以生而不辭”的一讓東漢明帝“遣中郎將
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尋求佛道”而讓中華佛教獲得第一佛寶
——廷寶,還是東漢明帝“恃之以生而不辭”的一讓東漢明帝於永平“十一年,
敕洛陽西雍門外建立白馬寺”而讓中華佛教獲得第二寶——寺寶,從而讓中華佛
教於永平十一年得到在中華建立佛教缺一不可的五寶。因此,東漢明帝“恃之以
生而不辭”的一即是中華佛教第一真經。


無字真經是全體神仙在月球十字架輻射的作品,合成三才數據流的數據流流自全
體神仙創作的道劇劇本光盤,故無字真經更是神仙的作品,故中華佛教第一經和
中華佛教第一真經都是神仙作品。


明月牌收音機呂柏林
2014年5月25日

附:


◆《耳目是人類最熟悉又最陌生的視聽器官》 http://bolin.freevar.com/a167.htm

◆《〈道德經真解〉第二章》 http://bolin.freevar.com/d002.htm

◆《〈道德經真解〉第四章》 http://bolin.freevar.com/d004.htm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