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複興 【轉帖】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語法各自不同的方言種類眾多,惟獨文言文始終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操不同方言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但是,文言文在漢語白話文普及,以及英文成為全球準通用語後,其地位與實用性已經大不如前。

文言文複興,是當代中國文化複興運動的熱點之一。它的產生與中國文化複興運動的產生,一樣具有深刻的曆史背景,都是中華民族複興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大中華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人們逐漸重視與肯定自身傳統的中華文化,因此文言文也更加得到重視。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彭富春,就建議應該加強古代漢語教學,並且提出加大文言文在語文課中的比重,文言文應超過白話文的內容、以及設立國家級的古代漢語語言考試等建議。

文言文複興從表麵看來,是對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的否定,實質上則是對白話文運動的引伸。白話文的推行,極大地增加了廣義文化的受眾,但卻使傳統中國文化的直接受眾越來越少,因而就使中國文化的傳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正是基於完整、準確地傳承中國文化的需要,文言文複興才成為曆史的必然。文言文複興不能否定白話文的存在和價值。

中國大陸的文言文複興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萌芽的。文言文複興的概念,是青年學者劉周在“中國文化複興的第一步(倡議書)”中明確提出的。2007年推出的《光明日報》“百城賦”,更表明了國家對待文言文複興的態度。文言文複興的倡議書是由一位青年學者提出,說明文言文複興的發展後勁非常有力。

在網絡上,文言文得到了熱心網民的推崇和發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愛文言、維基大典以及國學網站等等。

即使到了新文化運動100年後的2012年,文言文仍常被用在中華民國政府公文之中,例如立法院聘請前任立法委員黃淑英任職顧問的公文,便使用文言文書寫,由於用詞艱深,有「綆短汲深」等較少見詞彙,使得接到聘書的黃淑英看不懂;立委張曉風則認為書信往來要讓對方看得懂比較有誠意。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