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十四孝說幾句

先說一句:子女對父母的愧疚感是自身不幸福的根源。

這種愧疚感的來源就是孝順這個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的籠罩下,中國的父母向中國的子女索取的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孝順是中國的子女們的天生的責任義務,父母越是對子女付出的多,這種責任義務就越大。而一旦子女完不成既定的孝順目標,或者更嚴重的情況是對父母產生厭惡憎恨,那潛意識裏的愧疚感就會在現實對子女產生自虐的效果,阻止自己變得幸福。比如子女小時候父母非常操勞,子女到了父母當年的年齡後也會被潛意識逼著變得操勞,即使有時間娛樂,心裏也不踏實。父母打孩子,孩子就更可能打他們的孩子。父母有不良嗜好,孩子就更有可能重複這種不良嗜好。這不是子女對父母的模仿,而是潛意識對父母的愧疚感。

減少這種愧疚感的方式就是讓孝順的成本降低,讓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彼此依賴降低,彼此依賴太強了對雙方對沒好處,而能主動讓步的,隻能是父母,而父母這一輩能認識到這一點的很少。

現代社會對個人人格的要求是和以前不一樣的,cookiefan說的很好,孝是典型的和農業文明相匹配的價值觀,看重穩定和諧。這種思想在看重理性和合作的工業時代,也許還有些市場,因為儒家畢竟也是種廣義的理性主義。但進入崇尚非理性主義,個人價值,懷疑權威的後工業時代,這種價值觀的命運就是被淘汰。當然作為人倫的孝本身還會存在,但存在方式必定會簡約化,必定會去義務化。

所以,為了子女的幸福,作他們的朋友而不是有等級差距的父母;為了讓子女融入現代社會,作他們的守望者,而不是幹預者。

 

所有跟帖: 

很多新見解。但這些見解有統計數據支持嗎? -魁北克人- 給 魁北克人 發送悄悄話 (82 bytes) () 03/07/2014 postreply 06:31:0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