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舉世聞名的天安門廣場出發,先往西再往南,開車不到15分鍾,就是北京曆史上最著名的書畫古玩聚集地——琉璃廠。
至今已有780多年曆史的琉璃廠,坐落在北京城西南角宣武區的和平門外,由琉璃廠東街與琉璃廠西街兩部分組成,中間被南新華街穿過。琉璃廠呈東西走向,長約800米。
向前追溯曆史,“琉璃廠”這個名稱早在遼代初期就已出現,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5年)在此地(海王村)開始建設琉璃窯廠,明 清二代的宮殿建設的琉璃瓦就來源於此,康熙三十三年後琉璃廠已不再燒製琉璃,但“琉璃廠”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漸漸地成為了老北京國學文化的中心和符碼。
琉璃廠的古舊書攤
早先的琉璃廠是從經營書肆開始的,先設書攤,後又書鋪,之後又帶動了筆墨紙硯、碑帖拓本、金石古玩的興起,漸漸地一條文化的街市形成了。與此同時,一些 仕途隱退的飽學之士,精工於詩書禮樂,擅長於琴棋書畫,又逐漸落戶琉璃廠,在住所門前懸掛齋名堂號,與誌同道合之人共同切磋鑒賞。《雲自在龕隨筆》中曾經 記載明末清初的一位文人孫澤承,齋號退穀園,有一堂名曰“歲寒堂”,每遇冬季,便於眾友聚於此,“歲寒堂中,楊樸之畫竹,趙子固水仙,王元章墨梅,吳仲奎 鬆泉圖,以八十之老,婆娑其間,名曰歲寒五友”。足見當時文人之雅興。
琉璃廠老照片
清初順治年間,在京城實行“滿漢分城居住”。而琉璃廠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當時的漢族官員多數都住在附近,後來全國各地的會館也都建在附近,官員、趕考 的舉子也常聚集於此逛書市,使明朝時紅火的前門、燈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廟書市都逐漸轉移到琉璃廠。各地的書商也紛紛在這裏設攤、建室、出售大量藏書。繁華的 市井,便利的條件,形成了“京都雅遊之所”,使琉璃廠逐漸發展成為京城最大的書市,形成了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與文化相關的筆墨紙硯,古玩書畫等等,也隨 之發展起來。
琉璃廠老照片
清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各地書賈更是紛紛在此設攤、建店,出售大量藏書,促進了琉璃廠文化街的發展。到光緒二年(1876)時,書店發展到270多家。民國初年,經營文化商品的店鋪及其作坊近200家,形成了享譽國內外的一條文化街。
今天的琉璃廠早已不是乾隆時代繁華鼎盛的街巷,但也消退了十年浩劫的累累傷痕,開始了新的文化與傳統的再造。古老的房屋店肆已被翻修,嶄新的雕梁畫棟繼續著曆史的蕩滌,借用魯迅先生的一個詞——“中興”。
雖然書林聖地已不可避免受到了世俗商業化的侵染,但靜下心來,慢慢地看,細細地淘,似乎還能感受到一些當年的餘韻。雖然沒有了昔日的熱鬧喧囂,但多了今 日的靜謐沉穩;雖然難以看到長衫飄逸的學者,儒雅風度的文人,但也有了仰慕文化的年輕人,探尋傳統的造訪者;雖然不見了鱗次櫛比的字號招牌,但仍能找到曆 經風雨而不衰的百年老店;雖然少有了幾角錢就能換來的舊書舊器,但也可以找得到物美價廉的心儀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