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釀酒可以追溯到很久遠的遠古時代,酒桌文化或者說勸酒文化也有很長的曆史。在官場上,酒宴成為官員們交際的場所,酒就成為“政治液體”,人們以敬酒和回敬等種種禮儀行使為官之道。
勸酒本身是一種禮儀,但是在曆史中,不乏禮儀變質成為與利益相關工具,敬酒不喝就是不給麵子,喝了不知道回敬也是不懂人情世故。這種酒桌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這種強製與脅迫何時產生,又是如何蔓延到全國的?
一、勸酒與逼酒 曆史久遠的文化現象
1.酒有悠久曆史 勸酒自古有之
在 中國,酒的曆史幾乎與人的曆史一樣久遠。早在漢字成熟之前,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釀酒技術。很多典籍中都有關於酒和飲酒文化的記載,酒文化深入中國人的血脈 深處,影響深遠。《詩經》中有20多處提到酒,酒被賦予了禮儀、社交、休閑等含義,體現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倫關係。還有很多典籍專門講酒,如西周的 《酒誥》,西漢的《酒賦》《酒箴》,東晉的《酒誡》和初唐的《酒經》《酒譜》等等。可見,酒很早就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與 酒文化一樣久遠的是勸酒文化。中國古代的餐飲擔負著極為重要的社交功能,所以延宕的時間較長。唐代的宴會一般從上午開始,一直持續到黃昏,算來不下七八個 小時。清朝時期,很多公家買單的宴會甚至持續三五天,這些既是社交活動,也是政治活動。貫穿宴飲活動的,除了絲竹歌舞外,就是酒。中國早期的勸酒風氣源自 各種持續時間很長的宴會。一頓飯吃這麽長時間,話題必然枯竭,幹喝也無趣,於是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勸酒技巧。
Zt 嚴格地 說,勸酒源於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會遺留下來的舊俗。敬酒是有社會等級區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級敬上級,晚輩敬長輩等。敬酒首先是下對上的互 動,相對沒有強製性。但,上對下的互動,可稱作回敬,也可以是主動敬,就有了極大的強製性。最早的勸酒多來自上對下的敬酒。尤其是從家過度到國,這種倫理 慢慢變成了政治強製力。中國曆史上出現過無數政治語境下的強製性勸酒案例,有些妙趣橫生,但也有很多案例異常殘忍,讓人毛骨悚然。
2. 打殺脅迫 勸酒的極端
三 國魏晉時期,中國喝酒風氣很盛,而勸酒風氣更盛。《三國演義》裏的張飛就是十足的酒鬼。自己喜歡喝酒,更喜歡勸酒。每次召集軍官喝酒,都要大家一口悶。誰 不喝,就打誰一百軍棍。下屬曹豹不會喝酒,張飛大怒,要打他一百軍棍。眾人求情,張飛才抽他五十鞭子了事。相對於張飛,劉表算是比較溫柔的,曹丕在《典 論》裏記載,劉表大宴賓客時,身邊放一根長木棍,木棍的頂端安放一枚長針。如果哪位賓客喝多了,爬到桌底下睡覺,他就拿針紮人家屁股,紮醒後命其繼續喝。
如 果說張飛、劉表的勸酒更多屬於個人行為,而曹操、孫權等人的勸酒就有了很強的政治含義。據《三國誌》記載,張繡投降曹操後,曹操很高興,開宴會請大家喝 酒。曹操在前麵敬酒,典韋拿著大斧子緊隨其後。曹操向誰敬酒,典韋就拿著斧子向誰行禮。那架勢的潛台詞是:“你喝不喝?不喝爺爺砍了你”。相比曹操,孫權 也沒好哪兒去。在一次宴會上,孫權逼大家喝酒。虞翻假裝喝醉,倒在地上,當孫權要離席的時候,他爬起來就要溜。孫權大怒,拔劍就砍。要不是身邊人拉住,虞 翻的腦袋就落地了。
中國曆史上逼酒最絕的算是西晉的石崇。據《世說新語》記載,石崇經常宴請達官貴人,並且喜歡勸 酒、逼酒。他的絕招是,讓家裏養的美女給客人敬酒、勸酒。如果哪位客人沒喝幹美女敬的酒,他就吆喝家丁,把美女的人頭割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客人礙於 人命關天,不得不多喝,直到酩酊大醉。後來在東晉擔任大將軍的王敦偏不信這個邪,無論美女怎麽勸酒就是一滴也不喝。石崇毫不猶豫地連續殺了三個美女,以逼 迫王敦喝酒。
二、酒是政治液體 本就是政治統治的道具
1.酒為政治而生 自古為官方把控
上 文提到的極端勸酒案例多發生在政治語境下。因為從被發明那一刻起,酒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政治液體”。酒具有讓人亢奮的性質,在遠古時代屬於奢侈品,用於祭 祀、慶典、戰爭等隆重場合。古時候,酒被譽為通神之物,屬於“聖液”,與國家大事緊密相連。作為超自然之物,酒一開始是給祖先、神仙享用的。周公頒布的 《酒誥》明確指出,造酒的目的並非供人們飲用,而是為了祭祀天地神靈和列祖列宗,嚴厲禁止酒會、宴飲,違令者處死。
中 國的禮儀很多源於祭祀,而酒一直是祭祀中最為重要的道具之一。甚至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很多禮儀就是來自酒文化。《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嚴格規定,用“五 齊”、“三酒”共八種酒。在原始社會,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多為巫師,權力很大。後來演化出了“祭酒”等官職。最早有關飲酒的禮儀與規定是出自帝王家,有著極 強的政治含義。酒一開始就被統治階層把控,慢慢演化出一係列的禮儀,以便讓統治更為莊嚴和牢固。所以,酒的生產也是受官方把控的。
在 中國,曆朝曆代的慣例是高度壟斷酒類的生產、銷售、擁有、使用等。每個朝代都有管理酒類的機構,被稱為“酒政”。周有酒正、漢有酒丞、齊有酒吏、梁有酒庫 丞、隋唐宋有良釀署。未經官方允許,私自釀造、販賣酒類會受到嚴厲處罰。直到現在,中國還有一個叫做“酒類專賣局”的行政管理機構。這就是為什麽當代中國 會有“國酒”、“國宴用酒”等專稱。茅台之所以被賦予了如此高的政治含義,與中國曆代政府對酒類的管理與控製傳統有關。
2.政治統治的道具 並非大眾飲食文化
現 代人談到的酒文化更多是飲食文化中的酒文化。其實,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酒文化與飲食文化並沒有關係。早期酒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與祭祀、慶典等 禮儀結合緊密,是屬於皇家與當權者的上層文化。酒的稀缺性與神秘性,為各種儀式做點綴,用莊嚴與宏達的場麵詮釋政治統治的合法性。在集權的君主政體下,權 力高度集中,得到權力的一方極為恐懼失去權力,於是便編製了各種禮儀,舉辦各種活動,以便維護自己地位的正統與神聖。
由 於國家政權對酒的高度壟斷,所以早期的飲酒也被列入政治活動的內容之一,並非現在意義上的飲食文化。酒是奢侈品,是稀缺資源,唯有皇室與貴族才可以享有。 而皇室與貴族的宴飲行為多披著政治的外衣。酒的這個性質決定了它不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消費品,所以酒文化一開始就與政治相融合。飲酒禮儀的莊嚴,形式的高 雅,場麵的莊重,都成了政治的道具。從後期演化出來的酒器可以看出,形狀大小無不象征著權威。
酒文化的擴展有一個循 序漸進的過程,隨著技術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慢慢自上而下滲透。統治集團形成的政治性酒文化慢慢向社會各階層蔓延,影響深遠。從最初的政治統治道具,到普通 大眾的消費品,酒與酒文化經曆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深入到中國人心中。可以說,當代的酒文化是古代政治文化演化過來的,有著政治強製性的陰影。這是中國酒文 化與其他國家酒文化最根本的區別。
三、宗法與權力 高度異化的人際情感
1.從家到國 家庭倫理不過是政治的預演
上 文指出,酒文化源於政治文化,是傳統社會政治統治的道具,後來下移到社會普通大眾生活中。這個過程極為漫長,但也影響深刻,最終高度異化了中國人的人際情 感。在中國,除了皇家法律係統外,社會與家庭的倫理和禮儀也具有高度的強製性。宗法社會下,每個人在家中、社會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以等級來區分,社會上並 沒有平等的大多數。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多數是不對等的,所有不對等的關係之間一旦互動,就會產生強製性。家庭倫理、社會倫理都是這樣。
所 謂“國家”不過是“家”向“國”的延伸,“家”是“國”的迷你版。兩者不過是換了身衣服,內核還是一樣的。國家講究的秩序與原則,反映在家庭裏,就是家庭 倫理與禮儀秩序。普通百姓的酒桌文化不過是宮廷、貴族酒桌文化在老百姓身上的體現罷了。酒文化帶來的規則與禮儀,折射了塵世間的遊戲規則,為整個社會的統 治秩序提供了“理論支撐”。傳統社會的酒文化與人的身份、地位、權勢有著密切的關係,始終閃爍著強製與被強製的關係。
席 位的秩序,器皿的多寡,擺設的位置,與當事人在社會上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完全吻合。家庭酒桌上森嚴的等級,以及嚴格的長幼尊卑,最直觀地反映出當事人的血 統、地位、權力。其中隱含著當事人對食物占有的順序、數量、權力的多寡等。在家庭中坐錯位置,是極為嚴重的失禮行為。很多人在步入社會之前,要通過家庭環 境反複演練,直到完全明了其中的規則,以便進入社會後,都能夠對號入座。這些都是潛在的規則,所有人都遵守,但全都心照不宣。
2.政治潛規則 蔓延到社會各角落家 庭規則與社會規則合流,上升到政治高度,就是政治潛規則。這種潛規則告訴我們,人要時刻守規矩,找準自己的位置,不可亂說話,不可亂做事,不可亂動,不可 亂想。人在踏進社會之前,已經被這套思想完全禁錮了。“規矩”與“禮儀”的背後是不平等,是專製權威,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所以,在喝酒的過程中,如果有 權力、地位不對等的關係,就會有強製性的勸酒或逼酒。對位高的人來說,這是彰顯權力的機會,對位置低的人來說,不喝就是不懂規矩。
你 不尊重別人的位置與權威,也就相當於不給別人麵子。在中國,麵子是典型的權力產物。這種權力可以是政治權力,也可以是隱形的權力,比如年齡、職位、身份 等。所有不對等的關係,都會產生麵子。所有不對等的敬酒、勸酒、逼酒都是潛在的權力在起作用。所以你不喝就是不給人家麵子,不尊重別人的權力與地位。這種 觀念深入社會所有的階層,內化為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即便是國際化的今天,這種文化性格也依然在中國血脈深處,時刻發揮著巨大的威力。
麵 子的權力屬性在政治潛規則中尤為明顯。宋仁宗年間,王安石與司馬光同在包拯手下當差。有一天,衙門裏的牡丹花盛開,包拯很高興,請同僚們喝酒。王安石與司 馬光坐在一塊,但二人平日裏都不喜歡喝酒。因為頂頭上司包拯勸酒,所以司馬光硬著頭皮喝了幾杯。當包拯給王安石敬酒時,無論他怎麽勸,怎麽說,王安石就是 不喝。這事把包拯弄得極為尷尬,當場下不了台。包拯之所以不高興,是因為王安石作為下屬,竟然公然違抗自己。這不是法律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但王安石卻 違反了大家普遍遵守的政治潛規則。
四、勸酒文化是糟粕 解決應從體製著手
1.勸酒文化 毒害社會風氣
在 當代中國,勸酒文化並沒有隨著中國的國際化而有所收斂,反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上升而越來越嚴重。越是靠近政治權力的地方,這種風氣越嚴重,反而是經濟相 對發達的沿海地區,這種風氣相對弱一些。如,河南、西安等傳統政治中心,以及北京及其周邊的東北、山東、河北等省市地區,勸酒、逼酒的風氣極為盛行,因為 逼酒構成刑事犯罪的不勝枚舉;江浙嶺南一帶,勸酒風氣相對弱很多。
與古時候一樣,現在的敬酒、勸酒也都是具有強製性 的行為,多發生在官場、商場。酒桌上的勸酒、敬酒、罰酒把人際關係搞得極為複雜,處處險象環生。為了混跡這些酒場,中國人練就了虛偽、陰險、狡詐的應對手 段,做出了很多極為庸俗的行為。很多人犧牲自己的健康,以獲得別人的肯定與認可。原本簡單的人際交往,因為特殊的酒文化搞得複雜難測。
現 在意義上的敬酒與罰酒,政治強製性弱了,但卻內化為中國人的價值、習俗與習慣。敬酒成了對他人的尊重,不接受就是瞧不起人。如果不回敬更是沒有教養的表 現。既然成了習俗,人們也就習慣了,習慣了就成為社會規則。很多人即便是不能喝,礙於所謂的習俗、習慣,也不得不硬著頭皮上。整個社會風氣因為這種敬酒、 勸酒的習俗,搞得烏煙瘴氣。
2.是經濟政治行為 應從規範上梁開始
即 便是當代中國,酒與釀酒產業依然是政府把控的產業。當代酒文化有著政治的烙印。改革開放之前,酒還是奢侈品,要憑糧票領取。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物質生活水 平的提高,酒才慢慢進入平常百姓的生活中,成為普通的消費品。由於需求旺盛,中國釀酒業發展迅速,現已成為世界頭號產酒大國。很多地方將釀酒當做支柱產 業,如中國最為貧窮的西南地區占據中國白酒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從世界範圍看,文明程度相對高的國家,酒的市場占有率則相對低,所以中國的酒產業折射的是 中國現代文明的落後。
酒的消費與釀造一樣,也有政治烙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飲酒風氣,是從體製內蔓延出來的。體製內 出於政治活動的考慮,有特供酒。酒一直在“三公”消費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體製內的喝酒、勸酒、逼酒與古代沒有區別,是強製性的行為。再者,中國改革開 放後的商業行為與政治有著難解的關係。當代的酒文化更多是從官場到商場,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一路蔓延下來。
結語
當代勸酒文化是傳統社會酒文化的變體,是強製性的政治行為內化到普通大眾心中的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這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或曰一種政治。隻要酒的“政治液體”身份還在,酒桌的“權力場”還未消除,敬酒勸酒的習俗也會一直持續下去。
(據騰訊文化 作者:有毛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