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麵意思白話一點是說:“受寵和受辱使人受驚,(這樣患得患失)是把寵辱高看成自身。為什麽如此?因為寵是對身份低下之人而言的,下人得寵而驚喜,失寵而驚恐,所以稱之為‘寵辱若驚’。我之所以會如此患得患失,是因為我(心裏)有(追求)身(份)(的欲念),如果我(心中)沒有身(份)(的欲念),那麽我還怕什麽呢?所以隻有把自己的身(份)和天下別的人一樣看重的人,才可能有資格管理天下;愛護自身像愛護天下一樣的人,才可能有資格護衛天下。”
這一章反映的是老子的榮辱觀,也可以看作既是老子的對君王的要求,也是對常人講的道理。無身無患,無欲無知,一以貫之,都是無為思想的體現。
首先必須要說一下,有人用老子這章來號召學雷鋒,那是在愚弄你。老子不是雷鋒,也決不是讓你學雷鋒。人家讓你學雷鋒,是為了他的利益,犧牲你的利益。而老子的“無身”,是告訴你如何通過“無身”來“保身”,是為了你自己。
要理解老子的意思,就得知道老子的玄理。現代語言說,就是老子的辯證法,相對論:“有無相生”,“無中生有”;“同出而異名,謂之玄。” 這方麵道理以前說過很多。比如一個容器,它之所以有用,必須是空的的,隻有在“無”的狀態,才能“有”裝東西的功能,如果有了滿了,它就再也不能裝東西,沒有了容器的功能。“無身”才能“無患”,“無患”才能“有身”。通過“無身”來實現“有身”。無為無不為等等,都是這個思想,一以貫之,一脈相承。明白這個道理,這一章就沒什麽難的了。
像老子的很多說法一樣,這段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很簡單,就不過多發揮了。出世的說法,是將“身”做臭皮囊解釋,修道就是要“放下臭皮囊,換得不朽身”。從世俗意義上,這裏的“身”,既有“自身”,更有“身份”的意思,因為榮辱很大程度上是個身份和臉麵的問題。這個身,更可以與前麵我們說過的三個代表“一慈,二檢,三不敢為天下先”互相印證。
不敢為天下先,是指“身份”不敢為天下先,不是有些人以為的自身躲在後麵。否則幹嗎要寫《道德經》,使老子自己領先世界2600年?“身份”在後,思想才能在前。這是老子說的“不敢為天下先”的意思,是老子的相對論。用王弼的比喻,道是根本,相當於樹根,要讓樹枝茂盛,關鍵在於培育樹根。樹根的“後”解決了,樹枝“前”的茂盛才能保證。“道法自然”,很簡單的道理。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漢典裏說:謂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老子》:“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張舜徽疏證:“古之陳君道者,謂人主宜卑弱自處,故恒以居下為言。既雲愛居下矣,故得之若驚,謂驚喜也;失之若驚,謂驚恐。
就拿ABC童桌秀來說,你不要認為這僅僅是對華人的禍害,要認識到這實際上是對每個人的歧視;今天是華裔,明天就是別的什麽民族。所以在美華人的抗議,不應該僅僅是為了保全華人,同時也是為了保全每個美國人。你要以這種心態去抗議,就能夠理性對待,就能夠把這個機會變成與美國各民族共同聯合反對歧視,促進民族理解融合的機會。這樣你就做到了“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無身而無患”。
反過來,如果你以大漢族主義為先,“敢為天下先”,你就可能為政治勢力所誤導,製造民族對抗,破壞社會秩序,為人所忌,這樣你就“有身”而“有患”了。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這既是老子教的君王之術,也是讓你知道平等待人,愛人如己,才是保全自己的最好方法。
老子的道德,都是對內的,是要求自己的,是“自勝者強”;道德家們的道德是對外的,是要求別人的,是高高在上,"勝人者有力"。這就是兩者他們之間的區別,南轅與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