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的裏程碑:評介威爾第歌劇《艾爾納尼》

來源: 廖康 2013-08-12 11:04:4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041 bytes)
浪漫主義的裏程碑:評介威爾第歌劇《艾爾納尼》

廖康


威爾第早期的歌劇《艾爾奈尼》(Ernani, 1844)如今時不時還會上演。熟悉他作品的觀眾很容易在這部歌劇中聽到他的音樂特點:雄壯的、萬馬奔騰般的節奏、間插著斷奏的合唱,滔滔不絕的旋律中威嚴的氣勢和淒婉的顫音相對照。這些特點在威爾第後來的歌劇中如《阿依達》和《化妝舞會》的合唱、《弄臣》的四重唱、《茶花女》和《遊唱詩人》的詠歎調裏都有再現,並且經大師之手產生出絕佳效果,成為威爾第歌劇的標誌。然而,在當今的演出前和各種介紹中,我們往往會聽到或看到某種歉詞,說這部歌劇的劇情有點出格,可能難以讓人接受,大家就欣賞音樂吧。是否荒唐,請大家看過下麵的簡介後自己判斷,我要強調的是這部歌劇當年得以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雨果話劇原作的曆史作用。

第一幕第一場在阿拉貢山塞,一群強盜歡天喜地唱著歌喝著酒。匪首艾爾奈尼愛戀的艾爾維拉(Elvira)小姐第二天將被迫和她的監護人西班牙大公席爾瓦(Silva)結婚,艾爾納尼心中痛苦,唱起悲傷的詠歎調《就像烈日下花瓣上的露珠》。強盜們保證一定要把艾爾維拉奪過來,艾爾奈尼遂帶領他們向城堡進發。

第二場在席爾瓦的城堡內艾爾維拉閨房中,人們正為婚禮忙碌。艾爾維拉不願意和年老的席爾瓦結婚,她思念情人,唱起全劇最動聽的詠歎調《艾爾納尼,我們一起逃吧》。侍女們合唱慶祝,艾爾維拉優雅作答,但心中另有所思。突然,卡斯蒂亞國王唐•卡羅(Don Carlos)單獨進入她閨房,令艾爾維拉驚訝不已,但她嚴詞拒絕國王的求愛。國王企圖強行把她拉走,這時,艾爾納尼也走秘道進入閨房。兩雄相遇,決鬥在即,艾爾維拉極力勸解,形成激烈而精彩的三重唱。席爾瓦聞聲趕到,見到艾爾維拉閨房內居然有兩個誘惑者,既驚愕又悲傷,唱起痛苦的詠歎調《我真不幸,竟然相信你》。他拔劍向這兩個男人挑戰。國王這才現身,眾人驚訝不已,席爾瓦立即道歉並表示效忠國王。國王說席爾瓦無知無罪,還說他今夜要在此城堡留宿,並讓自己的“使者”艾爾納尼離去。

第二幕在席爾瓦的城堡,席爾瓦和艾爾維拉的婚禮即將舉行,人們又在合唱慶祝。一位朝聖者走來,席爾瓦依照禮節,熱情地歡迎這位客人,並把艾爾維拉介紹給客人。這時,朝聖者突然把袍子脫掉,表示願意將懸賞的這顆頭顱當作禮物獻上,用以慶祝婚禮。原來他是受通緝的艾爾納尼,但席爾瓦卻說,依照禮節,要善待所有的客人。他知道國王可能派人來追捕,為保護艾爾納尼,他去指示手下人嚴密防守城堡。場上隻剩下一對戀人,艾爾納尼責備艾爾維拉背叛了他們的愛情。艾爾維拉從身上取出一把短劍,告訴情人她準備在聖壇上自盡。誤會消解,兩人緊緊擁抱,並唱起激情二重唱《啊,死乃福氣!》。這時席爾瓦回來,目睹此景,怒不可遏。突然,仆人來宣告國王造訪,席爾瓦隻得暫緩複仇,並讓艾爾納尼躲入秘室。

國王說艾爾納尼就藏在這城堡裏,命令席爾瓦把他交出來。席爾瓦遵循保護客人的禮節,拒絕王命。國王的士兵在城堡中搜查無果,國王就威脅席爾瓦,要處死他。艾爾維拉前來阻攔,國王便把她當人質帶走。之後,席爾瓦把艾爾納尼放出來,並逼他和自己決鬥。艾爾納尼不肯和一個老人而且是善待客人的主人決鬥。當他聽說剛才發生的事,立即告訴他國王的邪念,說救人要緊,並把自己的號角交給他,發誓救了艾爾維拉,殺死國王之後,隻要聽到這號角的聲音就一定如約赴死。席爾瓦憑騎士間的感情和信譽,接受他的請求。兩人共同發誓,向國王唐•卡羅複仇,並在男聲合唱《趕快上馬》中去營救艾爾維拉。

第三幕在查理曼大帝的陵墓展開。國王察覺到反叛者將聚集此處策劃陰謀,先來到祖墳前,唱起預示他後來可能會轉變的詠歎調《噢,我年輕時的歲月》,然後躲入陵墓監聽。謀反者果然來了,他們唱起雄壯的《我們要收回權力》,決定刺殺國王並抽簽選人。艾爾納尼中簽成為行刺者。雖然席爾瓦表示如果把這權利讓給他,他就願意交還複仇的號角;但艾爾納尼堅持不讓,說這是為父報仇,非得親自動手不可。突然,三聲炮響,國王莊嚴出現。各扇大門洞開,燈明火亮,朝臣魚貫而入,歌劇院所有華麗的服裝和道具都在此時用上。侍衛長宣布唐•卡羅獲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反叛者被一網打盡,貴族將處死,平民將入獄。

艾爾納尼驕傲地宣稱他本是阿拉貢貴族唐璜,因父親和卡斯蒂亞老王唐•卡羅交戰被殺,他才上山落草。現在,他甘願與其他貴族一同受死。艾爾維拉走出來,懇請當上皇帝的國王開恩。唐•卡羅回憶起先帝的仁德,寬恕了這群謀反者,恢複了艾爾納尼的宗祠和領地,還應允讓艾爾維拉嫁給他。除了名譽受損、更堅定地發誓複仇的席爾瓦之外,所有在場的人都異口同聲地用合唱《啊!高貴的卡羅》來讚頌新皇帝查爾斯五世。

第四幕在艾爾納尼的城堡,婚禮的喜宴正熱鬧地舉行。新婚夫婦來到陽台上,用二重唱歡慶終於結成連理。此時遠方傳來低沉的號角聲。艾爾納尼的臉色頓時發青,他對艾爾維拉說自己舊傷複發,要她去取藥。戴著麵具的席爾瓦上場,出示號角,向他索命。艾爾納尼唱起悲哀的詠歎調《聽我再說一句》,告訴席爾瓦他自幼流浪,在不幸中長大,好不容易得到幸福的愛情,懇求對方給他暫緩一夜的時間。席爾瓦罵他是懦夫,拿出匕首和毒藥,由他任選一種。艾爾納尼隻得履行誓言,拿起匕首往胸口刺下。艾爾維拉看到艾爾納尼即將死去,自己也準備追隨其後,但被艾爾納尼製止。他們的三重唱極其感人,席爾瓦唱:“女人,你哭也無用。”艾爾維拉唱:“別死呀!我的夫君。”艾爾納尼央求艾爾維拉:“繼續愛我,為我而活”,隨後在她懷中斷氣。

現代人認為劇情荒唐有三個原因:一是不理解古代禮節和騎士精神,二是不了解雨果的原作。三是不知道當年浪漫主義的背景。所謂古代禮節和騎士精神在現實中究竟在何等程度上實行過,因沒有記錄,我們並不清楚。但通過古典文學,我們知道,“對客人的禮遇超過王法”,“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榮譽重於一切”,“不懼強,不淩弱”,“重信義,輕生命”等信條是人們倡導的、崇尚的、遵從的。也許是和平年代、富裕生活改變了人們的想法,認為享受生活,長久地活著才是人世間最重要的。我們可能忘記了,就在不遠的過去,也曾有人為了榮譽而自殺,為了過錯而自裁,為了失信而自罰。認真回想一下,我們都能夠找到相關的實例。歌劇《艾爾納尼》裏可敬、抑或可笑的行為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

歌劇長於抒情,因為有大量的唱,能夠用於表現情節的話語比話劇少多了。因此,細節的描寫和展現有時不夠清楚。尤其是基於話劇或小說的歌劇,作者相信聽眾熟知故事,所以有些描述就一帶而過了。比如在《艾爾納尼》第一幕第二場國王現身後,現代人對席爾瓦不追究國王闖入艾爾維拉閨房有所不解。威爾第這部歌劇是基於雨果的話劇《艾爾納尼或卡斯蒂亞的榮譽》(Hernani, ou l'Honneur Castillan, 1830)。情節基本一樣,隻是在結尾時,艾爾納尼為守信而自殺,女主角和席爾瓦分別為愛情而自殺。人物名字除了女主角以外也都一樣。但在雨果的話劇中,國王告訴席爾瓦他秘密來到城堡是為競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需要席爾瓦的支持。艾爾納尼沒有揭露國王的真實目的,國王就說艾爾納尼是自己的隨從,讓他得以脫身。國王在當皇帝後有很大的轉變,在話劇中有足夠的鋪墊,而在歌劇中隻有他在陵墓前一支詠歎調,反躬自省年輕時的荒唐歲月。威爾第和歌劇的詞作者皮亞維(Franceso Maria Piave)期待觀眾對劇情已經很熟悉了,所以無須細致描述。而且熟悉曆史的觀眾也知道,查爾斯五世在當上皇帝後,的確從一個軟弱、虛榮的浪蕩公子轉變為孔武有力、慷慨寬容的明君。雖然沒有歌劇這麽突然,人們還是能夠接受文藝集中簡潔地表現生活的方式。

意大利觀眾對法國這出話劇熟悉嗎?太熟悉了!不僅是法國和意大利,整個歐洲對雨果這話劇都非常熟悉。這部話劇曾經掀起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論戰的軒然大波,是歐洲文學史上一件大事。雨果的話劇是1830年2月25日在法蘭西大劇院首演的,那正是推翻複辟的波旁王朝的前夕。經過法國大革命洗禮的雨果和其他許多文人和藝術家都不再願意遵守古典主義的條條框框:比如戲劇裏的“三一律”,即劇情必須發生在一天、一地、而且隻有一個事件,所有其它相關的事情和前因後果都必須通過轉述、回憶、預言等方式來表現;還有劇中人物必須是神祇或帝王將相,故事必須來自《聖經》或古代神話,語言必須典雅。新一代的文藝創作者強調感情勝於理性,對普通人更感興趣,對人間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他們要用普通人的語言表現普通人的生活,跳出以往的形式來表現強烈的感情。他們不遵循人為規定的法則,隻遵循自然的法則。順便說一句,這些才是浪漫主義的精神實質,而不是現代一般人通常所說的愛情。

貴族和保守派對浪漫主義嗤之以鼻,對一個以山大王為主人公的話劇非常厭惡。有七名院士和一些古典主義文人曾於1829年向國王請願,要求禁止上演《艾爾納尼》。幸好他們的請願沒有得到批準。於是,他們帶著西紅柿和爛白菜去砸場子。而年僅二十八歲的雨果更是嚴陣以待;他邀請了八十名誌同道合的年輕人,包括詩人戈蒂埃和作曲家柏遼茲,早早地便占據了劇院的重要座位,準備迎戰。這些年輕人在雨果話劇的序言裏看清了浪漫主義的意義,那就是“自由主義運用於文學……藝術中的自由,社會中的自由……文學中的自由乃脫胎於政治自由。這是我們時代的原則,它必將戰勝……古典主義和君主製企圖互助,恢複它們失去的朝代和文學,但它們必將失敗……我們向自由邁進一步就是進一步摧毀它們的建築……因此詩歌將舉起與政治相同的標語:寬容與自由。”這些年輕人即富於激情,又有高度理性。他們知道如果與保守派對打必然招來警察封場,所以當有人起哄,吹口哨時,他們就鼓掌。成功地壓倒了喝倒彩的保守派。

在劇場外,可就不那麽文明了。有動拳頭的,有拿劍決鬥的。雨果本人收到很多恐嚇信,每場演出都有朋友自願為他當保鏢。當然,更有針鋒相對的激烈筆仗。結果嘛,我們都知道,古典主義退出了曆史舞台。德國的“狂飆突進”,英國的浪漫主義詩歌都是法國大革命催生的嬰兒,都受到法國文學藝術的積極影響。十九世紀是浪漫主義的天下,雨果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的無冕之王,威爾第的歌劇《艾爾納尼》是浪漫主義大潮上的一朵浪花。由於音樂雄壯動聽,如今這朵浪花卻比話劇原作更常在時間的河流裏翻滾。

2013年8月10日

這是優酷的領客,大都會歌劇院2012年的演出,還有幕後的花絮,可惜字幕是俄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wMDE0MTQw.html

這是Youtube的領客,可惜字幕是德文,而且太小,看不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cInGVq_ERw

參考文獻:
George, Albert J. The Development of French Romanticism. Belgium: St-Catherine Press,
1955.
Grout, Donald Jay and Hermine Weigel Williams (2003), A Short History of Oper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rper, George M. Victor Hugo’s Hernani. Boston: Carl Schoenhof, 1892.
Martin, George, Verdi: His Music, Life and Times, New York: Dodd, Mead and Company, 1986
Simon, Henry W. (1960), 100 Great Operas and Their Storie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Warrack, John and Ewan West (1992),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Opera.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