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吧,思想

來源: 廖康 2013-08-01 14:53:2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20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廖康 ] 在 2013-08-01 15:51:1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飛吧,思想

廖康

熟悉歌劇者一看到標題就知道這是威爾第的《納布可王》(Nabucco)中那首著名合唱的第一句(Va, pensiero)。那首合唱使威爾第一舉成名。在歌劇裏,戰敗的猶太人成為巴比倫的俘虜,鐵鏈雖能鎖住他們的身體,但卻鎖不住他們的心。他們向往自由,向往家園,堅信必然會獲得解放,回家複國。1840年9月首演《納布可王》那個晚上,演出結束後,聽眾們走上街頭,興奮地唱起這支歌,徹夜難眠。這首合唱深受意大利人民喜愛,幾乎成為意大利的國歌。1901年,威爾第去世。意大利政府為他舉行國葬,人民把他當作民族英雄來悼念。在葬禮上,托斯卡尼尼指揮意大利空前絕後的巨大樂團與合唱團,唱的也是這首歌。

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在眾人看來是一位福星高照的作曲家。他出生於意大利北部布塞托(Busseto)附近的小村莊一個普通中產階級家庭。小時候跟本地教堂的管風琴師學習音樂。當地一位熱愛音樂的富商巴瑞奇(Antonio Barezzi)欣賞他的才能,出資讓他學習,並讓他去考米蘭音樂學院。那年威爾第十八歲,但居然沒考上。學院嫌他歲數太大了,別的學生十四歲就已經比他琴彈得好,樂理知識也更紮實。多虧他的讚助商巴瑞奇慧眼識珠,把他當親兒子一樣培養。讓威爾第住在米蘭,自費跟斯卡拉歌劇院的音樂家學習。之後不久,威爾第開始寫他的第一部歌劇《奧貝托》(Oberto)。威爾第二十三歲時與他青梅竹馬的初戀情人——他的音樂學生、也是他的恩人美麗的女兒瑪格麗塔——結了婚。一年後生下一女,又一年後生下一子。錦上添花的是,斯卡拉歌劇院接受並開始排演他的《奧貝托》。

然而,這位似乎倍受上蒼眷顧的作曲家突然遭到巨大的不幸。他的女兒和兒子先後得病夭折,給威爾第歌劇《奧貝托》於1839年獲得的成功蒙上濃重的陰影。雖然斯卡拉歌劇院的經理兼音樂指揮馬瑞裏(Bartolomeo Merelli)非常賞識他的才華,還與他簽訂合同寫三部歌劇,但上蒼仿佛故意和威爾第作對,竟然讓他妻子得了腦膜炎,於1840年驟然去世,年僅二十六歲。兩年之內,威爾第一家人都死光了,隻剩下他孓然一身。其痛苦,沒有相同經曆者是無法想象的。更可悲的是,那年威爾第創作的偏偏是部諧謔歌劇《一日國王》(Un Giorno di Regno)。不難料想,歌劇慘敗。這一連串的打擊幾乎斷送了年輕作曲家的創作生涯。幸虧有慈祥的嶽父和識人的指揮不斷鼓勵,威爾第才漸漸振作起來,一年半後,完成了他的第三部作品《納布可王》。威爾第在1879年的自傳概述中回憶道:“排演時,歌手們唱得要多差有多差,樂隊的聲音與舞台工人們幹活的噪音混成一團。然後,合唱隊開始心不在焉地唱起《飛吧,思想》。才唱了兩句,劇場就變得像教堂一樣安靜。工人們一個個停下手裏的活兒,他們坐在梯子和腳手架上一動不動地聆聽。合唱結束,他們爆發出我所聽到過的最響亮的歡呼:萬歲!大師萬歲!同時用工具狠命敲打著。那一刻,我知道,我的未來是什麽了。”

隨後三十年,威爾第創作了二十一部歌劇,包括廣為人知,至今仍經常上演的《弄臣》(Rigoletto, 1851)、《遊唱詩人》(Il trovatore, 1853)、《茶花女》(La traviata, 1853)、《化妝舞會》(Un ballo in maschera, 1859)、《阿依達》(Aida, 1871)。這些歌劇中任何一部都足以使一個作曲家永垂不朽。無論是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還是仇殺、嫉妒、犧牲、背叛,無論是兒女情長、悱惻纏綿,還是英雄命短、壯懷激烈,威爾第都能夠譜之以恰當動聽的曲調;讓人一聽就喜歡,真正是雅俗共賞。從1871到1887沉寂了十五年後,威爾第老年變法,一改譜曲風格,改編莎士比亞的話劇《奧賽羅》(Otello, 1887)為歌劇,突出戲劇性和音樂的整體性,使宣敘調和詠歎調融為一體,被人稱之為瓦格納在意大利的回響。威爾第的天鵝之歌是《福斯塔夫》(Falstaff, 1893),這是他在《一日國王》失敗五十二年後譜寫的第二部諧謔歌劇。雖然廣大觀眾不是特別喜愛,但它一向得到專業評論家的讚賞和音樂演奏家及演唱家的熱愛,終於讓威爾第確信自己不是不會為喜劇譜曲了。

然而,威爾第最受人喜愛的合唱曲《飛吧,思想》是莊嚴、肅穆、深沉的。人民喜愛這首歌也和意大利的民族振興有關。當年,意大利仍處於奧匈帝國的統治之下。人民渴望自由獨立,渴望國家統一,就像歌劇中的猶太人渴望擺脫奴役,回到家鄉一樣。意大利人在燒炭黨——即後來的青年意大利黨——的領袖馬茲尼(Giuseppe Mazzini)和加裏坡第(Giuseppe Garibaldi,《牛虻》的原型)等人的領導下正在做艱苦卓絕的鬥爭。不難想象,這首合唱激起了人們的愛國熱情,他們高呼“威爾第萬歲!”也是因為作曲家的名字VERDI是後來成為統一意大利的第一個國王名字Vittorio Emanuele Re D'Italia的字頭縮寫。當然,歌曲的最大魅力還是音樂。

這首合唱曲的音樂非常簡單:一連串對稱的旋律,在節奏及和聲上沒有任何出奇的地方,就是一些間雜斷奏的三聯音樂句,產生了哽咽般如泣如訴的效果。而且合唱幾乎始終是齊唱,沒有分部,仿佛是一個強大的集體的聲音,或如羅西尼描述的那樣,與其說它是合唱,不如說是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低音共同的詠歎調。這首合唱不僅一下就攫住了意大利,而且很快也攫住了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反抗奴役、反抗壓迫、反抗專製的人民都在這首歌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找到了鬥爭的勇氣,找到了信仰的力量。它不像《國際歌》那樣激昂振奮,但它更可能深入靈魂,讓人知恥而近勇,令哀兵必勝,使人因信仰而得救。如果說《國際歌》是狂怒的浪濤,那《飛吧,思想》則是浪濤下洶湧的海潮:

飛吧,思想,插上黃金的翅膀,

飛到遠方高高的山崗;

那裏有故鄉和煦的微風,

吹來一陣陣甜蜜的芬芳。

向著約旦河的兩岸歌唱,

向著錫安坍塌的塔樓歌唱。

噢,我的祖國,這麽美麗而可憐!

噢,我的記憶,這麽親切而悲傷!

先知的詩人,你金色的豎琴,

為何無聲無息,掛在柳樹上?

再次喚醒我們心中的記憶吧,

再對我們講述往日的輝煌!

或者彈一支悲傷的曲調,

就像當年為耶路撒冷悼亡;

願上帝激發你譜一首歌,

幫我們度過這受難的時光。

威爾第在家庭橫遭不幸,事業遇到坎坷時曾經發誓再也不作曲,而且拒絕了好幾個劇本。當馬瑞裏交給他索萊拉(Temistocle Solera)寫的《納布可王》時,他也沒有興趣,把劇本扔到桌上。後來他回憶道:“手稿張開,我的眼光恰巧落到‘飛吧,思想,插上黃金的翅膀’那一行。我瀏覽了那段歌詞,深受觸動……但我還是不想譜曲,我強迫自己合上劇本,去睡覺!……可是沒用……《納布可王》在我腦海裏跳動不停!……我睡不著;我起身,閱讀劇本,不是一遍、兩遍,三遍,而是無數遍,你可以說我把全劇都記在心裏了。”就這樣,個人的痛苦、另一個民族古老的痛苦和意大利人民現實的痛苦融為一體了,他們解除痛苦的希望也融為一體了,並在威爾第的筆下升華為一首大合唱,升華為一部大歌劇。

2013年7月31日

 

下麵的領客可以讓您看到有英語字幕的合唱演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UUVnJjkcAM

這個唱得更好。據說這是James Levine允許再唱一遍的唯一一首合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zdDf9hKfJw

 

文獻資料:

Grout, Donald Jay and Hermine Weigel Williams (2003), A Short History of Oper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George, Verdi: His Music, Life and Times, New York: Dodd, Mead and Company, 1986

Simon, Henry W. (1960), 100 Great Operas and Their Storie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Warrack, John and Ewan West (1992),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Opera.

Verdi, "An Autobiographival Sketch" (1879) in Werfel,Franz and Stefan (trans. Edward Downes), New York: Vienna House, 1973.

所有跟帖: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今日雨果- 給 今日雨果 發送悄悄話 今日雨果 的博客首頁 (41 bytes) () 08/02/2013 postreply 09:11:0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