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餘話"乾坤"- 莊子

茶餘話"乾坤"- 莊子
莊子的乾坤是個清靜世界,又是一個虛無世界,因"無"而"靜",又因"靜"而"真",精妙之處,就是"無"和"真"兩個字。
說莊子是老子的衣缽傳人,其實不完全準確,莊子雖然繼承了老子的乾坤模型,但卻在這個模型的基礎上,構建了自己的"無"理體係,而且完美的實踐了他的理論:把他的成就歸類於"道"。 準確的講,莊子應該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卻應是"道學"的祖宗,但世人都把老子當成道教的"元始天尊",而莊子不過封了個"南華真人",可見莊子"無"和"靜"的修為是何等高深!
聊莊子的乾坤,非得從老子說起,前篇談到老子的"道",它是主宰事物的"無"和"有"兩個形態的自然規律,所以"道"不同於"無"。 後來人們把兩者混淆起來了,而第一個把"無"當成"道"來研究的,就是莊子。 莊子找到了老子學說的破綻:人們學老子的"無為"和"不爭",其目的還是要從"無"中生"有",這隻能算是"術"的水平,遠不是"道",所以老子"道德經"的"無",不是真"無",因為它和"有"是同生同滅的。 說到老子 學說的"術"的意義,就不能不想起"三國",一部"三國"把老子的道學徒孫們玩"術"高超技藝寫的淋漓盡致。
莊子很不同意"無"和"有"同為事物的"因",他認為"無"才是根本,"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所以"無"是因,而"有"是果, 若要尊從"道",必需真做到"無",並且要完全忘掉"有",因此修"道"就是修"無",這樣"道"和"無"就成了一回事了。
什麽是莊子的真"無"呢? 真無就是無一切"有",無欲,無為,無心,"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無心得而鬼神服"由此進而"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 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要做到真"無",絕非易事, 莊子說"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所以隻耍嘴皮子說"無"容易,一旦把理念變成行動,把"無"變成"忘",就不是凡夫俗子做的到的了,不要說做,就連想明白都難,不僅我們覺的難,就是孔老夫子也迷惘,他跑去問老子仁義忠信,老子說:"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這種"不知"的崇高境界,孔子琢磨了很久才悟出奧妙。 今天我們把它簡單叫做"忠厚老實",不過已經成為近似貶義詞了,聽到大學的教授鼓吹"奸陪酒女危害小"的無恥謬論,孔子恐怕就不能不同意老子的衷告: 夫子你忙著硬給人灌輸仁義忠孝,這是給人戴上枷鎖,結果人們一定會更加敗壞仁義,你應該尊從"無為"之道,"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老子還告訴孔子,你做聖人要象聖人的樣子,"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遊"。也就是說,聖人是身和心完全自由了的人,是樸素真實自然樂觀逍遙好遊,完全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莊子小老子和孔子至少二百歲,所以關於他的師祖老子的故事,他基本都是道聽途說,就象今天我們聽雍正和乾隆的故事。莊子講過大量的老子和孔子的故事,未必真實, 但莊子借講故事傳授他的思想,是非常高明的教育方法,雖然打著老子和孔子的招牌感覺多少有些不夠厚道,可是莊子既修到"無知"的境界,如果還在乎打什麽牌子,也就不是逍遙的莊子了。
說到逍遙, 就要看看莊子當時的社會了。 莊子所生的時代社會動蕩,道德敗壞,戰亂四起,勾心鬥角,多數知識分子比今天無良之類更喪盡天良, 象"人民社會"對"公民社會"這樣無恥的東西遍地都是。今天我們覺得春秋戰國是個"百花齊放"的好時候,也隻是過個嘴癮罷了,真要生活在那個年代,恐怕好花沒開,就被捏死了;想想韓非子的悲慘,再看當今大學生同室投鉈的狠毒,如出一轍。 社會現實,使得老子的"道術"成了比較流行的實用學說,知識分子們玩起"術"來,隻有一個字:黑! 同樣孔子的"仁義"學當時也一定頗為時尚,從莊子講的那麽多孔子的事情,可見孔子的三千門徒,還是很替他老人家爭氣的,知識分子懂了這個學問之後,也隻有一個字可形容:厚!所以在莊子那個年代,"磚家"們都扛著兩把板斧行騙天下,就是"厚和黑",為的都是名和利。從蘇秦張儀,到呂不韋李斯,無不散發著"厚黑"的腐臭氣味。在這樣一個時代,莊子如一輪浩月,素光真淨,清靜脫俗,給那些正直求真的知識分子照亮了一條出世的道路: 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莊子這"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裏"的衝天一飛,竟開創了一個清靜無為逍遙自由的大乾坤!
莊子的這個乾坤,在人世之外的高處, 按今天的科學定義,它處於42200公裏高空的地球高軌道同步衛星的位置。 他站在這個高度看宇宙,第一感覺是"清靜",人世間一切塵俗都不再擾亂莊子的心靈,隻有他自己的存在。 他看到地球對於宇宙是如此渺小,更何況自己呢?"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於是連自己也忘掉吧!"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誌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這是莊子乾坤觀的第一要點,叫"忘我"。 第二個感覺是"清醒", 莊子看到一個球飄浮在虛無的空虛中,難道這就是以前看到的大地嗎?原來換個位置看同一事物,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他悟出了一個偉大的"道"理:"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豪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矣。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莊子清醒了:人們按照主觀意誌去觀察理解事物,必然是片麵和不公正的!科學的論證"觀察事物不同的角度和參照產生不同的觀察結果"這一偉大原理,是牛頓和愛因斯坦研究"相對"的傑出貢獻,而早他們二千多年的莊子,就已經發現了這一原理,不僅如此,莊子還發現了"不變"或者今天洋名詞稱為"張量守恒"的原理, 既"以道觀之, 物無貴賤" 的原理: 在相對的表象下,隱含著絕對的本質,也就是"道",或者叫"守恒"! 這應該是莊子的思想對科學的極大貢獻,可惜我們玩"莊子"的哲學家們把這個原理玩成"玄"學了,一提莊子,講莊子的比莊子還"裝子",一個字"玄"!到此莊子提出了他的乾坤觀的第二個要點,就是"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也叫"齊物",莊子的這個"齊"字含義甚廣,包括"無異","平等","全麵"和"博"的意思。 最後,莊子感覺到無比的"清爽",看到宇宙萬物依"道"而動,"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他問自己:"何為乎?何不為乎"?我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呢?他悟出了乾坤觀的第三個要點:"夫固將自化”,也就是尊守自然,"無為"!莊子悟透了"忘我","齊物"和"無為"之後,完全的自由了,於是逍遙於天地之間。
但是有一個問題,莊子必須解決: 不是每個人都有鯤鵬之誌,也上不了九萬裏高天,那麽我們這些愚蠢的凡夫俗子怎麽才能進到莊子的乾坤裏,也逍遙一番呢?莊子教了我們一個方法:虛靜,樸素!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因此,莊子教授的"靜"和"樸"的修行法,就成為後來知識分子都尊崇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八字真言了。莊子教完這個道術,徹底逍遙了,對世人說:滾蛋,別來煩我,就算在泥水裏,我也逍遙,"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莊子以"無"為核心的乾坤觀,不僅是道教的宗旨,對後來佛教的發展也有著啟蒙作用,我們都聽說過禪宗五祖傳袈沙的故事,六祖惠能的"無"字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象莊子弟子走錯了門。不過隻要"用心"的讀這首詩,就能讀出奧妙:無一物,不是無一心。 這也是莊子的"無"和禪的"無"之間的天地之別: 莊子是徹底的幹幹淨淨的無,把一切"有"留給了"道",可以說是徹底的唯物乾坤,而佛的"無"卻留下了心,留著心用來禪濾,是地道的唯心乾坤。 因為留著心,所以佛無論如何也沒有仙那麽逍遙。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