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之死——理想和史實的差距

來源: 廖康 2013-06-23 20:53:2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718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廖康 ] 在 2013-06-24 20:41:2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項羽之死——理想和史實的差距

廖康


談到項羽之死,中國的小男孩以致青年男女大多和我當年一樣,一股悲壯的情感便油然而生。項羽是戰神,是人傑,是情種,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末路英雄,也是最偉大的一位。後來之人僅僅是模仿他,卻難以望其項背。不僅是菜鳥們這樣看待項羽,大文豪也不例外。其實應該說,菜鳥對項羽的看法和情懷恰恰是受了文豪的影響才形成的。我們沒有見過項羽,對他的了解無非都是來自那些傳記和詩歌。

從司馬遷那裏我們得知,項羽在四麵楚歌中明白大勢已去,他感歎時運與自己作對,唱出一首穿越千古,蕩氣回腸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這首歌令無數豪傑墨客從中感到,再偉大的人在無常的天意下也是渺小的,其存在也是脆弱的,隨時都可能被命運殘酷的巨掌掀翻、捏死。唯一令人欣慰的是:人間確有真情,才勝過那無情的永恒。

從漢初陸賈所撰《楚漢春秋》裏我們看到,虞姬還唱過一首《和項王歌》:“漢兵已略地,四麵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英雄在黃泉路上有美人相陪,令人不難想象,他們肯定曾經有過深情大愛。在無盡的宇宙中,炎熱的星球和冰冷的石塊旋轉了幾十億年,無知無覺,沒有思想感情。人雖然譬如朝露,生命短暫,卻能意識到我們自身的存在,還知道有人願意為己殉情,這就勝過一切永存而毫無意識的物質——如果虞姬的確表達過這種真情。但沒有史家說虞姬從何而來、身份是什麽,也沒有人說她於何而終。誰也不知道她是否為項羽而死,抑或為劉邦所用。反倒有人質疑:秦漢之際不大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更不可能出自一個隨軍女子。即便此詩真是虞姬所唱,她也未必是在表達必死的決心。因為“聊”的意思是憑借,她無非是在感歎:大王你死了,我可怎麽活呀?他們的愛情故事是人們理想的、希望的,編出來用以抗衡那無情的世界。我們寧願相信這是虞姬自己唱出來的歌。哪怕是後代文人寫的,我們也寧願相信這首歌唱出了虞姬的心聲。哪怕虞姬是在為自己沒有著落而哭泣,我們也寧願相信她是為殉情而明誌。根據垓下人民電視台項王帳內記者所拍視頻,司馬遷轉述道:“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項羽這末路英雄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這一唱一和中樹立起來的。

杜牧在《題烏江亭》中表達了曆史的遺憾:“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士重來未可知。”他感歎項羽不善韜晦,不能忍辱負重。而李清照恰恰相反,她的《夏日絕句》讚歎的正是項羽這種驕傲氣質,寧折不彎,視榮譽重於生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無論哪種觀點,這些詩給我們的感觸都是:項羽乃蓋世豪傑,他敗於天時,敗於英雄氣短,但雖敗猶榮,雖死猶生。江山轉瞬易手,正氣千秋傳頌,愛情萬代讚揚。楚漢相爭,項羽雖然被劉邦打敗,但在名聲上,劉邦望塵莫及。

這是菜鳥們,包括我自己,長期以來在文豪影響下對項羽的普遍看法。當然,我在這篇短文裏隻提到項羽之死,沒有討論他短暫一生的所作所為,也沒有和劉邦的業績比較。如果我們粗讀司馬遷的《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以上印象就會更深、更鮮明。似乎劉邦是小人得勢,他的勝利是僥幸獲得的,是他用卑鄙的手段騙來的,是項羽心慈手軟讓他得逞的。而項羽才是永垂不朽的英雄,是令人萬世敬仰的霸王,是失敗者借以自慰的永恒榜樣。誰都可以在臨死之前學項羽那樣說一句:“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然後,心安理得地走入另一個世界,走入傳說,走入精神勝利者的天堂。西方人喜歡把世間萬事,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都想象出一個善的結果,都歸結於上帝的大計劃與合理安排。東方人喜歡把自己的失敗,無論是計劃不周,還是實施不利,都賴到老天爺頭上,都歸結於“成事在天”四個字上。但說這話時,從來不指成功,而是指失敗。其始作俑者不是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而是司馬遷筆下的項羽。

項羽真是雖敗猶榮的英雄嗎?別的不說,且看他臨死前的作為。當項羽被圍困在垓下,麵臨全軍潰敗之時,他有三個選擇:一)以十萬楚軍為砝碼,與劉邦談判,向漢王投降。雖然一山難存二虎,他自身難保,但眾多楚軍將士也許能夠存活,回家過太平日子。二)身先士卒,與漢軍血戰到底。也許全數陣亡,也許能夠率部衝出一些人馬,東山再起。三)自己騎快馬帶衛隊連夜突圍,這樣最有可能逃生。但群龍無首,會導致全軍覆沒。不用說,第一種選擇最高尚,但似乎不符合項羽寧死不屈的性格。第二種選擇最壯烈,最符合我們這些菜鳥讀《史記》對項羽性格的印象,也最可能成就大英雄的始終。第三種選擇最怯懦、最卑鄙。最高統帥置全軍於不顧,借夜色掩護,穿過敵軍的空隙逃跑;借夜色掩蓋自己的羞恥,躲避下屬鄙視的目光;這似乎最不可能是項羽所為。然而,這恰恰是項羽的選擇,恰恰是項羽的行徑。與虞姬唱和對泣一番之後,“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項羽本紀》。這怯懦行徑的後果是“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高祖本紀》。

需要注意的是,灌嬰追殺項羽和斬首八萬是兩個不同的行動。一方麵灌嬰追殺了項羽,一方麵漢軍斬殺了楚軍八萬。何以見得?如果我們對照《項羽本紀》閱讀,就知道項羽夜遁後,“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五千騎兵追殺八百餘人,在東城將其殲滅。而斬首八萬是指漢軍在主戰場取得的戰果。讀《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可以得到佐證:“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禦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區分這兩個行動,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項羽逃跑的後果——楚軍因沒有統帥而大部分被誅殺。項羽這怯懦且極不負責的行徑抹去了他自吹一生“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的全部榮耀。而且直讓我懷疑,他那些光環是否真實?是不是司馬遷的粉飾?

如果是粉飾,這篇短文不足以一一論證。而且早有前人著書立說,已經從各方麵詳細論述,精辟分析過。如果你敢於麵對史實,不怕自己的幻夢破滅,我強烈推薦青島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程步的曆史研究《真項羽》。至於司馬遷為什麽要粉飾項羽,有兩種說法:一是抬高項羽,貶低劉邦。二是抬高項羽,托襯劉邦。至少在西漢時代,皇家顯然持第一種看法,把《史記》當作離經叛道的謗書。東漢中期《史記》才開始流行,第二種說法堪作托詞。但無論哪種說法,都認為司馬遷過分誇讚了項羽。我認同第一種說法,劉邦是大殺功臣的第一個皇帝。為臣者能不恨之?況且司馬遷僅僅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就被漢武帝施以宮刑,遭受一個男人所能經受的最大侮辱。他能不恨嗎?

如果這常識推論還不足以說明司馬遷貶低劉邦的動機,那就看看他自己在《報仁安書》中痛徹肺腑的傾訴吧:“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司馬遷用三個典故說明恥辱莫過於遭受閹割:看到衛靈公與宦官雍渠同車而行,孔子要遠走陳國。商鞅因宦官景監而得到重用,令趙良心灰意冷。宦官趙談與文帝同乘一車,袁絲看到臉都氣變了顏色。談到遭迫害的古人,司馬遷顯然與他們認同:“且西伯,伯也,拘於牖裏;李斯,相也,具於五刑;淮陰,王也,受械於陳;彭越、張敖,南麵稱孤,係獄抵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於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於居室。”要想雪恥,唯有以先哲為榜樣:“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隻有通過寫作才能撫平心中的塊壘,抒發自己的激憤,超越皇權的威嚴,把那些高高在上者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當然,作為太史公,司馬遷不能篡改曆史。項羽帶八百衛隊臨陣逃跑他不能不記,但他可以加以文學描寫,避重就輕;可以突出美人戀情,轉移讀者視線;可以誇大項羽英勇善戰,以掩飾其怯懦行徑。明明是逃跑被追殲,司馬遷可以加一段不肯過江東的細節來衝淡項羽的失敗,化恥辱為光榮。仿佛有烏江人民電視台跟蹤報道一樣:“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嚐一日行千裏,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既然項羽無麵目見江東父老,那還跑什麽呀?這不是司馬遷的曲筆,又是什麽?

同樣是逃跑,但主角是在彭城吃了敗仗的劉邦,在司馬遷筆下就有完全不同的寫法。“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於是遂得脫”《項羽本紀》。除非有沛縣人民電視台的現場記錄,否則司馬遷一百年後怎麽可能知道這些細節?即便劉邦真的三次把自己的孩子推下車,趕車的夏侯嬰真的三次下車救孩子,並指責劉邦不該拋棄孩子,隻顧自己逃跑,這種有辱漢高祖名聲的醜事怎麽可能流傳下來?而且又是下車,又是上車,反複三次,極大地影響了馬車的速度,後麵的追兵是楚騎,劉邦的馬車怎麽就得以逃脫了?這實在不合邏輯,令人無法想象。一部宏大的《史記》中記這種細節,若不是為了貶低劉邦,我不知道還可能是為了什麽。

我以前讀《史記》和曆代的有關楚漢相爭的詩詞和故事所形成的項羽印象非常美好,但那是被司馬遷和眾文豪忽悠的形象,是戲曲和各種舞台、影視藝術塑造的理想形象。我們希望項羽就是那樣的大英雄,也許還會繼續美化他,美化虞姬,貶低劉邦。不為別的,就為你得了天下,還不能讓老百姓罵幾句嗎?憑什麽要把權力和名聲都讓你一個人得到?不為別的,就為同情一下失敗者。他都被人大卸五塊了,還不能讓我們抆一把英雄淚嗎?不無別的,就為營造一個理想,警示一下後人,鼓舞一下來者。不為別的,就為一個好故事,一篇好文字,一個好電影。就為茶餘飯後的談資,發一番思古之幽情,為古人擔一回憂,感一回慨。我們就是老百姓,誰在乎什麽古人評價?曆史教訓?如果是為了評價古人,吸取教訓,那可要剖析《史記》,比較其它史書,區分史實和文學描述。程步為讀史開了個方子,其一特別重要:“采信記載時間、地點、事件的文字。摒棄文學描寫、心理描寫和形容詞。”文學裏的項羽和曆史上的項羽相差甚遠,各有各的不同讀法。文史要分家,別摻和。

2013年6月23日

所有跟帖: 

探究 本身 就可嘉~! -弓尒- 給 弓尒 發送悄悄話 弓尒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24/2013 postreply 07:08:20

謝包容。 -廖康- 給 廖康 發送悄悄話 廖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26/2013 postreply 00:13:38

你還漏了一段 -前後左右- 給 前後左右 發送悄悄話 前後左右 的博客首頁 (85 bytes) () 06/24/2013 postreply 10:19:36

很受啟發,歌劇《瞰鬆望星》人物改為司馬純泰更妥。史學家伏爾泰比司馬遷更理性。 伏爾泰是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 -今日雨果- 給 今日雨果 發送悄悄話 今日雨果 的博客首頁 (349 bytes) () 06/26/2013 postreply 20:24:2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