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的《道德經》的第一章第一句。
對於這句話,無數人不斷地揣測、推想、演繹,企圖弄清它的含義,或在形式上抖機靈,自以為聰明。
那麽,“非常道”是什麽呢? “常道”又是什麽呢?
無論你認為是絕對真理,還是什麽別的意思,反正是有各種各樣的說法,甚至還有幾種不同的斷句。
我以為老子的《道德經》說的都是“非常道”或”常道“,甚至可以說是“道”之上的“道”,這就要看你的眼光和視野在那裏,好比莊子說的“井蛙不可以語於海”,井蛙隻能看到那些。
空口無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說明:
一,老子的《道德經》的第二章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
對於相信絕對真理的人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多好啊。
對於有神的人們來說,比如說最成功的有神的人們就是基督徒了,天下皆知耶穌之為真理那就是最美了。
但是,老子告訴你恰恰相反,“斯惡已。”
二,老子的《道德經》的第二章第二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對於非此即彼和非黑即白的思維的腦子,皆知善之為善多好啊。
對於相信西方價值觀和西方有哲學的人們來說,比如說相信“普世價值”,天下皆知“普世價值”那就是最美了。
但是,老子告訴你恰恰相反,“斯不善已。”
總結一下,“美”和“善”尚且如此,耶穌的真理和“普世價值”尚且如此,更何況什麽維特根斯坦的文字遊戲呢?
所以,“非常道”這三個字的意思,“常道”這兩個字的意思,“非常道”是不是“常道”的“非”,也就是“常道”的反麵或對麵,答案是因人而異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取所需,“語言哲學”,嘿嘿,還是莊子說的“夏蟲不可以語於冰”。
最後,我抄老子的《道德經》的最後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信言不美嗎?基督徒肯定不同意。
美言不信嗎?“普世價值”徒也肯定不同意。
善者不辯嗎?相信各種理論體係哲學體係形而上學形式邏輯的人們肯定不同意。
辯者不善嗎?見仁見智吧。
等等等等
莊子還有“曲士不可以語於道”。
××××××××××××××××××××××××××××××××
附:《莊子集釋》卷六下〈外篇·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嚐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