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道德經》學到的

本文內容已被 [ 童關仙子 ] 在 2013-03-15 08:26:5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今天說《易》、《道德經》和《矛盾論》想起來了這個老帖子,寫的非常囉嗦,因為是戰戰兢兢的寫的,生怕有誤解或特別想避免誤解,大家指正吧。

我從《道德經》學到的

聲明一下,我不是調侃,也不是隱喻,而是用《道德經》的方法和態度說《道德經》,比如說老子用“烹小鮮”說治國,我崇敬老子,也把《道德經》當經典,而且我以為人類智慧還沒有超過老子​,但是這並不影響我以平常心說《道德經》,因為平常心幫助接近真理。

我一共說六個小題目:

一,《道德經》是一本什麽書?
二,《道德經》說了些什麽?
三,《道德經》的寫作方式和表達方法
四,《道德經》的正確性的來源
五,《道德經》的道
六,我自己的道德經

現在開始:

一,《道德經》是一本什麽書?

畢竟我受新中國的教育長大,不僅《道德經》是幾乎成年以後才讀的,而且雖然讀過好幾遍,但是從來沒認真讀過,隻是讀了個感覺而已。

再說了,我也基本上不引經據典《道德經》,也就是說我不把老子的話當原理、定律、公式或真理來用,因此我也不需要認真讀它。

當然了,例外是有的,“非常道”嘛,我經常引用“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為什麽我從來沒認真讀過道德經呢,主要應該是因為我懶,至於理由就是為自己的懶找借口了。

主要理由嘛,就是這個的文字被秦始皇給“書同文”了一把,而秦國是陝西那邊的,因此可以想象這個“書同文”是以秦國文為標準的,可是《道德經》是300多年前的河南人老子​用河南那邊的齊魯文寫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道德經》應該可以準確的說是以原著河南文翻譯到陝西文的版本,然後經過幾千年的漢字的演變至今。

因此,即便是你的古文很牛,你的古文也不是進入春秋200多年時的齊魯古文。按照這個思路,如果你把現在的《道德經》版本按照古文搞的分毫不差,那麽你就肯定保留了從老子​原著河南文翻譯到陝西文的差別。

不僅世界在變化,語言也在變化,生活在世界裏使用語言的人也在變化,而我們不得不使用今天的語言,這就是用辯證的、變化的和整體的方法看世界、曆史、語言、我們和我們的祖​先的著作。

所以,用今天的語言,老子加強了我(可以說是)從毛主席哪裏學到的,辯證的、變化的和整體的看問題的習慣,雖然也經常有犯錯誤的時候。

這是我試圖辯證的、變化的和整體的看看《道德經》的第一個帖子,能寫幾個就算幾個吧,也許就這一個。

老子好像是諸子百家之首,這裏之首就是最年長的一位。老子出生時春秋戰國已經200年了,大約20年後孔子出生。

春秋戰國,戰亂,舊的秩序破壞了,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禮崩樂壞”,孔子是要改變或至少也要影響世界的,孔子看到了一個新的人群產生了,後來叫他們地主階級,也就是非貴族的​卻掌握著巨大資源的人們。

由於他們的非貴族身份,按照以往的社會秩序,也就是“周禮”,他們是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的,從他們那裏,孔子看到了市場,教育的市場,所以孔子搞起了他的“有教無類”,孔​子還想用這些人的力量“複周禮”呢。大概因為那時貴族的社會地位依然高貴,“複周禮”也許可以讓這些人成為貴族應該算是他們“複周禮”的動力吧。

孔子看到地主階級,然後試圖利用他們的力量“複周禮”,而“複周禮”對於地主階級來說是反動。地主成為貴族?

毛主席是不是有點像孔子?隻不過毛主席看到的是農民的力量,然後教育農民翻身做主,搞土改,打到地主分田地,目的是自己也得到土地。農民成為地主,反正是一些地的主人?

老子的《道德經》也是要影響統治者的,或者是貴族,或者是新的掌握巨大資源的人們,隻不過老子沒有像孔子那樣主動推銷自己的價值觀。

所以,老子把自己的價值觀和對世界的觀察寫進了他的《道德經》。

那麽,老子用的是什麽方法觀察世界的呢?

用今天的語言,我以為老子用的是實事求是的、辯證的、變化的和整體的方法,簡單的說就是《周易》的方法。

在老子生活的“禮崩樂壞”的時代,變化時時處處都在發生,因此,老子開篇便說“非常道”。貴族不再是貴族了,奴隸不再是奴隸了,因此,老子開篇便說“非常名”。當然了,隨​著這些變化,新的“道”,新的“名”也不斷出生。

那麽,“禮崩樂壞”是什麽意思呢?

是非不分?顛倒黑白?革命?

總之,世界是處於一種極端狀態,因此,老子第二篇便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這不就是《易經》裏最簡單的“否極泰來”嗎?

我以為老子說的“道”就是生存的方法,叫“生存之道”也可以,“名”就是各種各樣的“概念”了。

《道德經》是老子記錄自己用《周易》的方法對世界的觀察和自己的價值觀的一本書。

但是由於青銅和鐵器時代的農業發展非常緩慢,這個革命持續的500多年,一直到秦始皇“掃六合”才天下太平。

秦國的生存之道應該不是老子《道德經》裏的價值觀:“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當然了,老子又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可是這“不得已而用之”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的目的,也包括結束500年戰亂實現和平,“兵者”,嬴政也是“不得已而用之”啊!

二,《道德經》說了些什麽?

上一篇裏,我說了《道德經》是一本老子自己的價值觀和用《周易》的方法觀察世界的記錄,當然是他所處的當時的世界了什麽書。

一言以蔽之,《道德經》就是“生存經”,其中包括個人的生存經,由於人是社會動物依賴社會或組織生存,因此社會或組織的生存也是個人的生存經的一部分。

二言以蔽之,個人的“生存經”是“道”,社會的“生存經”是“德”,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組成社會,社會依賴個人的存在而存在,同時人依賴社會的存在而存在,所以人和社會​是不可分的,因此“道”和“德”的關係也是跟人和社會的關係類似。

三言以蔽之,一個人單獨生活時沒有社會,因此這個人的“生存經”是“道”,多個人一起生活時就產生了社會,社會的“生存經”也就是人與人的關係是“德”,個人與社會的個體​性和社會性的綜合的“生存經”是《道德經》。

老子生活的“禮崩樂壞”的時代,社會秩序,也就是社會的存在受到了挑戰,因而自然威脅到了個人的存在,所以,當時的社會需要一個“生存經”,老子就以《易經》方法觀察社會​結合他的價值觀寫出了他的關於個人與社會的個體性和社會性的綜合的“生存經”:《道德經》。

跟老子一樣,孔子也麵臨同樣的問題,由於孔子沒有敘述自己的方法,孔子的解決方法可以從他的“有教無類”和“克己複禮”略見一斑:把新興的非貴族的掌握著資源的地主階級上​升到貴族階級,或者說是教育當時的貴族們接受這些新興的地主階級,並平等對待他們,也就是“仁者愛人”。

後來的批孔的人們指出的孔子的“仁者愛人”不包括勞動人民是準確的,後來的孔子成為“萬世師表”的含義也是“萬世地主階級之師表”,因為孔子教育了第一代地主階級,或者說​第一代有文化的地主階級是孔子教育的,也就是說中國地主階級的知識的源頭是孔子。

請大家不要把我的這些小題目當回事,就好象有些人給《道德經》81篇小題目一樣,沒什麽意義。

現在你知道了《道德經》說了些什麽,加上前麵你知道了《道德經》用的是《易經》的方法,包括你的價值觀,也就是什麽你認為是好的和什麽你認為是壞的等等,那麽,你如何說這些什麽​就是你自己的《道德經》了,用你自己的具體寫作方式和表達方法了。 
 
三,《道德經》的寫作方式和表達方法

我已經說了《道德經》的思想方法是《周易》,因此整個《道德經》處處都體現著變化的特點,或者說變化無處不在,貫穿全書。

“非常道”和“非常名”是變化,從“無名”到“有名”是變化,“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和“皆知善之為善”也是變化。

“斯惡已”和“斯不善已”就是陰陽轉化了,“否極泰來”,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矛盾的雙方相互轉化,叫“量變引起質變”也可以,也就是辯證關係。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就是一些例子了,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辯證關係的例子。

中國社會幾千年,懂《周易》的人不多,老子時代懂《周易》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從寫作方式和表達方法角度也可以說《道德經》與《周易》的關係相當於《應用周易》與《周易》​,或者說是相當於《應用數學》與《數學》,再具體一點就是,《人生和社會應用周易》與《周易》,或者說是相當於《建築工程應用數學》與《數學》,等等等等。

由於《道德經》自始至終貫穿著變化,所以,我們學習《道德經》的時候了解或猜測老子的所謂“原意”雖然重要,但是,我以為結合今天我們的社會環境和知識視野還有人類曆史來​學習《道德經》才是學習《道德經》,把老子的革命理論跟今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嘛。

中文難以普及是眾所周知的,以至於有些人(包括魯迅)都曾經主張消滅漢字呢,這恐怕才是孔子沒有寫書的原因,他的學習地主階級學生們看不懂嘛,尤其是他的學生年齡分布也特​別大,而不是像人家貴族學校,一年級的學生都差不多是6、7歲呢。

孔子的“有教無類”做的是普及工作,老子的《應用周易》做的也是普及工作,建國後中共搞的簡化字、“識字班”和“掃盲班”都是普及工作。

一般的看法是西方有理論體係,而中國沒有。其實不然,中國也有理論體係,隻不過中文的理論體係的表達方式不同,難以交流和普及罷了。

其實呢,西方也是在從阿拉伯人那裏學了阿拉伯數字和代數以後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拚音文字和阿拉伯數字在自然科學方麵有優越性,但是在社會或哲學方麵卻不然,大家隻要看​看那些西方的大部頭巨著就可以略見一斑了。

我以為老子的《應用周易》,也就是《道德經》有點像《九章算術》,裏麵是沒有公式的,但是蘊涵著方法,思想方法。
 
四,《道德經》的正確性的來源

這也是我一直在比較老子和孔子的目的,試圖發現他們的正確性的來源。

當然,他們兩個都是非常智慧的個人,可是智慧並不是正確性的來源,智慧隻是能力。

老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末戰國初人,他們都試圖影響世界,他們所知道的世界,他們都是政治舞台上的失敗者,或者說是政治舞台上的弱者。

老子是沒落貴族,他也不喜歡當時的戰亂和貴族對待奴隸的方式方法,姑且叫奴隸吧,他知道這樣下去他所屬於的貴族會徹底滅亡,他想幫助自己的階級,可惜他的思想不被接受,加​上後人總結的老子的出世哲學,老子的正確性來自他的政治舞台上的失敗者的角度,和他的消極的旁觀者的態度。

《道德經》就是老子對於拯救他的階級的努力,“秦王掃六合”的曆史證明了老子的思想作為拯救他的階級的工具是錯誤的,其實是徒勞的,但是,作為失敗者或弱者從旁觀者的角度​往往可以作出比較客觀的觀察卻是比較自然的。

孔子應該也是屬於沒落貴族家庭,由於孔子是私生子或不是明媒正娶的女人所生或不是大太太所生,總之,孔子的社會地位或政治和家庭地位要比老子低一些,同樣的,他也不喜歡當​時的戰亂和貴族對待奴隸的方式方法,姑且叫奴隸吧,他知道這樣下去他所屬於的貴族會徹底滅亡,他想幫助自己的階級,可惜他的思想也不被接受,加上後人總結的孔子的入世哲學​,孔子的正確性也來自他的政治舞台上的失敗者的角度,但是,孔子與老子不同的是他的積極的參與者的態度和“周遊列國”的銷售自己的思想的實踐。

老子和孔子在他們的政治舞台上的失敗者的角度這一點上是相同的,與老子的消極的旁觀者的態度相反,孔子有的是積極的參與者的態度和“周遊列國”的實踐。

由於老子作為失敗者或弱者從旁觀者的角度往往可以作出比較客觀的觀察這一點上相對孔子的參與其中是有優勢的,相比之下孔子的積極的參與者的態度和“周遊列國”的實踐是有劣​勢的,“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嘛。

但是,孔子作為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實踐者卻有孔子相對老子的優越性,那就是孔子的“有教無類”是走下層路線。

由於孔子屬於沒落貴族家庭,同時他的社會或政治和家庭地位地位要比老子低一些,因此,以當時的社會秩序,孔子不可能在他自己的階級裏找到同盟軍,他的“周遊列國”實踐的或​銷售他的思想的失敗的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由於孔子的積極參與的態度,孔子從低級階級裏找到了自己的政治力量,那些不配接受教育的新興的掌握著相當資源(比如說交得​起幾條幹肉學費)的人們,他們就是後來被稱為地主階級的人們。

孔子教了他們中的三千人,其中有72個特別優秀的。

由於孔子的積極參與和實踐的具體方法不是走上層路線,雖然“周遊列國”也是走上層路線,但是他為自己走上層路線所做的準備或打基礎的方法卻是走下層路線,走下層路線使孔子​相對老子有優勢,用後來的語言就是地主階級路線,雖然今天地主階級沒落了,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先進的,當然孔子的下層路線也沒有下到奴隸或農民的水平。

無論如何走下層路線是孔子相對老子的優勢,也是老子沒有的孔子的正確性的來源,所以老子是神仙在天上,孔子是“萬世師表”在人間。

我前麵說了孔子的“萬世師表”其實是“萬世地主階級之師表”,因為孔子教育了第一代地主階級,或者說​第一代有文化的地主階級是孔子教育的,也就是說中國地主階級的知識的​源頭是孔子。

最後提一句基督,從走下層路線這一點來說,相比孔子走的下層路線,耶穌走的下層路線更要下層一些。

如果你問既然基督走的下層路線比孔子走的更要下層一些,難道耶穌比孔子更客觀嗎?或者說更接近真理嗎?

這裏就要用道《周易》的思想方法,或者說是《道德經》的思想方法也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辯證法,要全麵的看問題,走下層路線才策略上無疑是接近真理的策略,但是耶穌的方法​不是“有教無類”而是利用下層的愚昧,也可以說耶穌的方法是“有教無類”,可惜他的“教”是“宗教”的“教”,這個“教”雖然也包含教育的含義,可惜是宗教的教育。

這節的開始我提到了智慧是能力,人的能力不是平均分配的,智慧和體力都是一樣,孔子走的下層路線隻是下到地主階級,至少是能給他幾條幹肉的意義上的成功人士,因此這些人的​智慧能力比較高,所以對這些人的教育是有的放矢,相比之下耶穌走的下層路線下到小市民、勞動人民甚至妓女,至少不是經濟的意義上的成功人士,因此這些人的智慧能力比較低,​所以對這些人的教育是就對牛彈琴了,對於他們,基督也隻能選擇扮演上帝的兒子這個角色了。

總結一下,主觀願望,客觀條件,方式方法,天時地利人和,這些因素必須相互匹配,相輔相成,才能達到期望的客觀效果,當然了,如果這些因素不相互匹配,客觀效果就是與這些​因素相匹配的客觀效果,而這個客觀效果未必是你的主觀願望期望的客觀效果罷了。

當然了,老子、孔子和耶穌都有他們的類似的主觀願望,比如說救人,比如說和平,等等等等,但是他們各自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方法,而他們各自達到的客觀效果就是與這些因素相匹​配的客觀效果,也許與他們的主觀願望並不一致,越低就越高,越下就越上,越弱就越強,“上善若水”物極必反,這就是為什麽耶穌的基督教橫行世界,孔子是“萬世師表”,而老​子是太上老君不食人間煙火的原因。
 
五,《道德經》的道

我以為《道德經》的道是“非常道”,我也以為“非常道”這三個字你可以隨意理解,我的理解是“不是通常的道”,或“不是大家熟知的道”,或某種意義下的“極端情況下的道”​。

空口無憑,舉一些例子吧: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等等等等,這些例子我以為不需要“辯”就可以看出“不是通常的道”,或“不是大家熟知的道”,或某種意義下的“極端情況下的道”。
 
六,我自己的道德經

道德是以行為或行動鑒別的與話說的或文字寫的如何無關。

下等道德,待人如待己(也就是說對待別人就像對待自己一樣)(treat others the way you wish to be treated);

中等道德,不待人以不待己(也就是說不對待別人以自己不希望接受同樣的待遇)(do not treat others the way you do not wish to be treated);

上等道德,待人以不待己(也就是說對待別人以自己不希望接受同樣的待遇)(treat others the way you do not wish to be treated)。

道德是約束人的行為的,有利有弊,約束強了多了就這也不能幹那也不行就減小競爭力,所以玩下等道德的人競爭力最差(如果有的話)早就絕種、被滅絕或變了。

玩下等道德的人競爭力最差,因為他們待人如待己,他們視人如己,他們不會傷人。

玩中等道德的人競爭力居中,因為他們號稱“己不所欲,勿施於人”,他們“害人之心不可有”,他們不會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但是,他們“防人之心不可無”,還有一定的競爭性。​

儒家對秦始皇的殘暴義憤填膺了幾千年而忽略燕太子丹車馬美女隨荊軻享受還給荊軻端上的琴師的手,沒人同情那些荊軻享受過的女人,當然了,她們都不是“君子”,大概不在儒家​的道德範圍之內。

中國道德是“既不所欲,勿施於人”屬於中等,但是在向上等變化。

玩上等道德的人競爭力最強,因為他們會用自己不能接受的方法對待別人,他們就是真理,用今天時髦的話就是他們“普世”,因此,他們必然要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否則他們就不是​真理了。

西方道德是“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屬於上等,但是在向中等變化。

孔孟的學生們隻能看到“一個老人摔倒”這樣的值得同情的事情,我上麵提到的荊軻享受的那些女人也是父母所生,兩千多年了,反正我沒看見誰提到過同情她們。

今天,我提起她們,你恐怕也是第一次聽說吧?她們值得同情嗎?你的同情心呢?中華民族的同情心呢?

孔孟的道德是達不到她們那裏滴,人是分類滴,美國人再善良也善良不到因為他們而被迫為薩達姆買單的伊拉克老百姓身上。

所以,同情心其實是一種病態的東西,用的好可以給自己道德製高點,雖然要拿出幾塊錢意思一下也值了,比如說西方人;用的不好不僅是病態的自欺欺人還可以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比如說宋襄公。

因此:

首先,人得自己活著才談得上同情不同情別人。

不要以為活著是件容易的事,比如說中國人為了活著搞“兩彈一星”。今年比較特殊,瑪雅人又上新聞了,可是沒有活著的瑪雅人了。

其次,沒有行動或付出甚至犧牲的同情沒有意義。

如果僅僅是做文章,因為沒有行動,所以可以隨便怎麽寫都行,非常自由。

但是,一旦你把你的話或文字付諸實踐了,你就有了行動或行為,那麽,你的道德就屬於我給你說了的那三類道德的一類。

中國道德屬於中等,對於活著的首要目的來說,也就是競爭性,屬於中等,原因就是我前麵提到的孔孟的道德是達不到燕太子丹供荊軻享受的女人們那裏滴。

西方道德屬於上等,對於活著的首要目的來說,也就是競爭性,屬於上等。

再者,同情是某種意義的強對弱而言的,是上對下而言的,是有對沒有而言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弱,位置低下,一無所有,你還要同情相對比你強的,相對比你高的,相對比你富有的,你的同情不是病態是什麽?舉個例子,逼兒蓋祠應該算是一老人了,他也有​摔倒的時候,我就不同情他,因為我沒有同情他的資格。

如果,在你同情相對比你強的同時,你對相對比你弱的視而不見,你的同情不是病態是什麽?舉個例子,多少人同情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荊軻,他們甚至流淚,可是他們對燕太子丹供荊​軻享受的女人們卻視而不見。

因此,由於中國道德屬於中等,對於活著的首要目的來說,也就是競爭性,屬於中等,不管中華民族的同情心是不是比其他民族都強,由於中華民族的位置不夠高,中華民族對別人的​同情心就等於零或基本上等於零,比如說目前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

因此,由於西方道德屬於上等,對於活著的首要目的來說,也就是競爭性,屬於上等,不管西方民族的同情心是不是比其他民族都弱,由於西方民族的位置夠高,西方民族對別人的同​情心就很管用不僅不等於零還能救人於水火,比如說目前的美國同情的以色列,再比如來自中國的各種各樣的受害者都希望得到美國的同情。

為什麽中國道德屬於中等,對於活著的首要目的來說,也就是競爭性居中,屬於中等,其實最弱呢?

因為,實行下等道德的人們都滅絕了,沒有那樣的國家,那樣的國家沒有競爭性,一觸即潰,亡國是必然的。

根本原因是孔孟的道德是達不到燕太子丹供荊軻享受的女人們那裏滴,即便她們就是妓女。

為什麽西方道德屬於上等,對於活著的首要目的來說,也就是競爭性最強,屬於上等呢?

根本原因是耶穌的道德是達到了社會最底層那裏滴,即便她們就是妓女。

最後,如果你已經忘了我前麵說的那三類道德,我就提醒你一下所有道德都被分類了,文章可以是五花八門千變萬化,但是,隻要這些文章還停留在文章上就都等於零,可是,一旦這​些文章付諸實踐付諸行動,這些文章就隻能是這三類之一。

我從《道德經》學到的就暫時寫到這裏吧。
 
***********************************************************
看完了電視劇《天道》,說幾句感想

我從最善意的角度去說,也就是說盡量不挑故事的問題或矛盾,因為小說和電視劇都是講故事嘛,假設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或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這樣的事情也可能會發生,因為人​也會犯錯誤嘛,也有歪打正著的時候嘛。

從最善意的角度去說,主人公是明白“天道”的,《道德經》裏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下一篇,77篇,老子繼續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我前麵說了,老子是走上層路線的,當時的貴族階級路線,因為他給了貴族階級《道德經》,用不用是貴族階級的事;相比之下孔子是走下層路線的,當時的地主階級路線,因為他給​了地主階級教育給了他們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的可能性;耶穌連妓女都要走的是更下層的路線,因為他就是真理,他給了下層人用跟隨他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的可能性。

他們三個一個比另一個的力量更大,老子是太上老君不食人間煙火,孔子是萬世師表,耶穌則是神的兒子,基督教的影響和成功就不用說了。

還有一個人必須提,那就是秦始皇,他走的也是下層路線,因為他給了下層人用戰功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的可能性。

大家也許注意到了,從老子、孔子、耶穌到秦始皇,他們各自對追隨者的自覺性的要求一個比一個低,追隨老子需要完全的自覺性,因為那裏基本上沒有立竿見影的利益可圖;追隨孔​子也需要一定的自覺性,因為教育基本上沒有立竿見影的利益可圖,但是孔子的教育好歹是知識,比如說駕車孔子都教,而相比之下老子是哲學實用性不強;好象追隨耶穌是管飯的,​如果不管反的話,至少死了還可以上天堂,因此對自覺性的要求就低一些;追隨秦始皇靠戰功晉升就完全是所謂的靠自己的本事了,今天的所謂知識分子最喜歡,因此基本上不需要任​何自覺性。

繼續從最善意的角度去說,主人公是明白“天道”的,因此他的《格律詩》就是走下層路線挖掘下層的力量跟上層力量競爭而獲得某種意義上的勝利而被“招安”的例子。

當然了,走下層路線隻是戰略,成功還需要戰術和戰術條件,主人公的《格律詩》就利用了當年農村的“社辦企業”的基礎。

順便提一句,毛主席的農村包圍城市也是走下層路線,大躍進的大煉鋼鐵的小高爐才是真民主哪,因為給了下層資源去使用,當然也可以說是浪費,可是,不是說重在參與嗎?相比之​下給老百姓選票是假民主,因為選票實在是虛擬的資源,當然,也是重在參與。

由於我從最善意的角度去說,主人公是明白“天道”的,因此他的關於“文化”的各種各樣的觀點是他的意識清楚目的明確的忽悠,因為事實上中國文化是上九流和下九流都有滴,“​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也是中國文化,而且還不是新的,已經將近兩千了,雖然曹操受批判,中國社會為所欲為的也大有人在。不是有一種邏輯說社會越是宣傳道德就越​是說明社會缺乏道德嗎?

既然是忽悠那就隻能忽悠相信你的人,“天道”的主人公忽悠最成功的就是他的年輕警察女朋友。當然了,我這是從最善意的角度去說“天道”的主人公的,也就是說假設他是明白我​前麵提到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如果我不是從最善意的角度去說“天道”的主人公,也就是說我不假設他明白“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而是相信他的話,如他所說是什麽“文化”的話,那麽矛盾實在是太多。​

舉一個例子,就是那個死刑犯的故事,不錯,臨死的人的需要是死後的東西,佛教雖然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了,但是佛教不相信說話,也就是說在佛教“懺悔”的價值是有限的,因為​佛教重行動輕話語,所以,為了使主人公的文化忽悠死刑犯獲得成功,故事不得不用基督教,而基督教的社會的文化卻是他讚揚的。

可是基督教文化不是中國文化,有木有?

特別滑稽的是,故事是用佛教和基督教混合忽悠死刑犯的,所以,故事與其說是在忽悠死刑犯不如說是在忽悠讀者,小說嘛,作者是上帝,小說裏的人物和故事是作者手裏的麵團,隨​作者揉捏。

當然了,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發生的,但是說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發生的時候說的是個例,如果作者試圖一般化的用“文化”來解釋這個個例,那麽,這個個例就必須符合作者用的“文化​”的邏輯,比如說臨終“懺悔”的價值,基督教裏是價值連著天堂,佛教卻是基本上毫無價值。

因此,如果,“文化”當真如“天道”的主人公忽悠的有那麽大的價值,如果,“天道”的主人公當真相信“文化”有那麽大的價值,那麽對於一個中國人,即便是基督教的天堂對他​有吸引力,即便是“懺悔”能解決他的問題,但是混合著佛教這個不相信“懺悔”的文化一齊忽悠就有自挖牆角的效果的了,可以說是自打耳光,甚至是自殺,因為,比較一下佛教的​沒有“懺悔”的文化和基督教的有“懺悔”的文化對一個中國人的效力,哪個更大一些呢?

特別是,即便是基督教的“懺悔”文化對這個死刑犯產生了基督教應該有的效果,那“懺悔”也應該是對主教進行的方才有效,如果不是一定要求在教堂裏“懺悔”的話,對中國的無​神的共產黨政府的警察,連法庭都不是,這種審訊室中的“懺悔”又有任何宗教的提供死刑犯需要的所謂“淨土”的意義嗎?

不過故事確實是說在監獄裏的審訊室裏,對中國的無神的共產黨政府的警察,死刑犯作出了他以為可以換來一片“淨土”的“懺悔”,這實在是不具備任何佛教或基督教的邏輯,因此​,我隻能理解為那個死刑犯被忽悠暈了,腦子徹底被水淹了,要不就是對佛教和基督教一無所知。

問題還有基督教的“懺悔”隻是自己認罪,並不包括揭發同夥,而且揭發別人在基督教教義裏是反對的,特別是不可以向執法機關揭發別人,主教們知道誰是殺人犯都不可以向警察告​發,因為需要給殺人犯一個懺悔的機會,而且如果殺人犯向主教懺悔了,主教們就更不可以向警察告發了。

如果,基督文化對一個中國人的效力當真能超過佛教文化的話,那麽,中國文化裏的基督教部分就應該占主導了,那還批什麽中國文化呢?

尤其是對一個死刑犯,中國文化裏還有“腦袋掉了碗大個疤,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呢。

當然了,個例可以隨便寫,因為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都有,也都可能會發生。

畢竟絕大多數讀者不是死刑犯,想一想,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有人對你說文化,而且還是佛教和基督教混合著說,結果會是佛教占上風呢?還是基督教教占上風呢?還是一鍋粥的結​果呢?

最後,還有一個大矛盾就是“天道”的主人公直接或間接的、有意或無意的、主動的或被動動把兩個人搞到了死亡的邊沿,而且最終導致這兩個人的死亡,其中一個人動了殺“天道”​的主人公的念頭,但是沒有走出最後那扣動手槍扳機的那一步。

這也是與我的從最善意的角度說“天道”的主人公,假設他明白“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相矛盾的,因為不然的話他就應該知道讓人走投無路意味著什麽,而他做的把人逼得死路​一條不僅是拿他的事業和項目開玩笑,也是拿他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當然了,一個似乎合理的解釋是他深諳文化的規律,可是“天道”又擺在那裏呢?

即便是“天道”和“文化”都齊心協力來保護你,可是人還是會犯錯誤,“天道”和“文化”可以保護你一億次,但是未必保護得了你一億零一次,其實這就意味著一次也保護不了你​,因為第一次就完全可能是個例外。

下層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不是人待的地方,幹不是人幹的事”,唉,其實一共也就做的500,反正不到600對兒音箱,好象至少半年,我不知道做音箱有多苦,似乎跟做家具還​不能比,因為是個盒子嘛,不管這些細節,反正“在不是人待的地方,幹不是人幹的事”很可怕,《天道》的主人公既然知道這個,他就應該知道不想活了的人也很可怕,萬念俱灰,​要錢沒有,要麵子也沒有,但是,要命,有一條!

最後,再說一篇,個例可以千奇百怪,不需要符合任何文化,任何教,也不需要符合任何道,但是,如果要把一些個例納入文化或教或道的話,那麽這些個例就必須有一些一般性,而​這些一般性就必須符合所說的文化或教或道。

我不得不說“天道”的主人公其實就是個炒股的,一個賭徒,拿文化忽悠的賭徒,而上當最深也付出代價最大的是那個年輕的高富美女警察。

補充:都是走下層路線,因為力量在下麵,毛主席也是。

自我解剖一下:可能是我沒他有錢,也沒他忽悠的那麽成功,羨慕嫉妒恨吧。

一個不要命的就奪走了女警察的命,兩個不要命的都沒殺了他,所以她是受害者。

我覺得不應該有往正確的方向解釋別人的傾向,這應該不是強者,強者應該有批判的意識,除去股票部分隨作者說,他在音箱部分的成功依賴女警察的人氣。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