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人墨客尤其喜歡隱身名山大川----依山傍水一茅屋,雞鴨幾隻,老酒一壺。於世無爭,遠離功名,由著性子寓情於山水。不時有朋自遠方來,於是乎高談闊論,談天論地不亦樂乎?~~~
看似高雅,其實不可取。因為這違反天道,是對人世間的一種逃避。
天造人,每人必有一用,無論大小,稱其職就是好的,歸隱違背天意,此其一;你本來是一個螺絲釘,現在你逃避去高雅了,你破壞了社群的整體性。使得親人思念惋惜,他人不能從你身上得到愛和幫助,上不能孝,同輩不能得助,晚輩不能倚,這是因為參人不到位,此其二。對地的參悟倒是深刻,但是從整體參悟來說,你做得尚不過半,雖歸隱,但未悟道。
陶淵明是一代名家大詩人。但歸隱理由太荒唐。上級讓你正裝接待,你就掛印歸隱。你讀書時那種為黎民謀福利的壯誌哪去了?你愧對家長,私塾先生對你的培養,愧對親鄉百姓對你的期待,就這樣走啦? 你真是個二貨!!!!
知道村裏有這種情節的人不少,想多是因為參悟不透哪種活法更有意義。希望這次能幫你一點點。我對這種行為的態度很明確~~~
算了,不表態了,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
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隱於市不是真的隱,非大智慧者做不到。因為這樣的隱士一直保持著接觸人,和對人性/社會的參悟,並隨時準備現身服務社會大眾。而且這樣的隱給他營造了一個寧靜的環境,少了外界攪擾,他們對天地人的參悟更會到達一個他人很少企及的深度,這種人一旦出來能量很大。與其說是隱於市倒不如說他修身於市。
所以呀,歸不歸隱呀,看你如何理解啦。
(文中有些說法並非表示對古人的不敬,為了說明道理,對事不對人啊,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