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6年開始的風起雲湧(連載一)


從1976年開始的風起雲湧(連載一)



今天第一篇,先把201012月份寫的一本電子書《決戰2011》裏麵大事記的部分貼出來,這個裏麵主要是從結果的角度描述了這兩百年的大事記(從瓦特發明蒸汽機開始到2008年為止),大家先把這個大致看一下,這部分相對來說比較淺一點(就事論事,同時主要是從經濟和金融這個角度出發的,因為當時對地緣政治和政治這塊還沒有深入研究),後麵重點從1976年開始的全球局勢以及中國國內局勢的發展開始描述,後麵連載部分就會寫的比較深一點,另外會把裏麵的邏輯關係會詳細描述清楚。

 

首先,世界上麵的軍事和政治大都是為經濟而服務,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為了自己的經濟版圖擴張,都是實力和勢力範圍的矛盾引起的。

以下部分描述摘錄自網絡,部分根據自己理解描述,由於內容太多文城萬維上傳不了,故省略了一些內容,在去年“決戰2011”裏麵都有的。

   縱觀世界近兩百年的現代經濟史,可以劃分了三個階段:

1)  二戰前發展階段,因為工業革命,從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由於供需不平衡造成頻繁和大規模經濟危機。

2)  二戰後修正階段,全球全麵進入商品社會,供需趨於平衡,但是因為工會力量的增加和區域的不平衡造成成本難控,這階段的經濟危機大部分和物資成本、人力成本和資金成本相關。

3)  前蘇聯解體後的多極發展階段,全球從商品社會開始進入資本社會,進入資本社會的前提就是全球化,這個時候的經濟危機以資本的攻擊為主。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1.1.    二戰前發展階段大紀事

(下麵各節內容省略)

1.1.1.   第一次經濟危機(1788年)

1.1.2.   第二次經濟危機(1793年)

1.1.3.   第三次經濟危機(1797年)

1.1.4.   第四次經濟危機(1810年—1814年)

1.1.5.   第五次經濟危機(1816年)

1.1.6.   第六次經濟危機(1819年—1823年)

1.1.7.   第七次經濟危機(1825年)

1.1.8.   第八次經濟危機(1837年—1843年)

1.1.9.   第九次經濟危機(1847年—1850年)

1.1.10.       第十次經濟危機(1857年—1858年)

1.1.11.       第十一次經濟危機(1867年—1868年)

1.1.12.       第十二次經濟危機(1873年—1879年)

1.1.13.       第十三次經濟危機(1882年—1883年)

1.1.14.       第十四次經濟危機(1890-1893年)

1.1.15.       第十五次世界經濟危機(1900-1903年)

1.1.16.       第十六次世界經濟危機(1907-1908年)

1.2.    一戰至二戰階段大事記 

1.2.1.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內容略)

1.2.2.     最大的一次全球經濟危機(19291933

(內容略)

1.2.3.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 

(內容略)

1.3.    二戰後修正階段大紀事

1.3.1.     二戰後的世界形勢

  (內容略)

1.3.2.     第一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戰爭(19485月-19493月)
(內容略)

1.3.3.     朝鮮戰爭(19506251953727

   (內容略)

1.3.4.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10月-11月)

  (內容略)

1.3.5.     二戰後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1957-1958年)

(內容略)

1.3.6.     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

  (內容略)

1.3.7.     越南戰爭(1962年-1974年)

  (內容略) 

1.3.8.     中印戰爭(196210月)

  (內容略)

1.3.9.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19676月維持6天)

  (內容略)

1.3.10.中蘇珍寶島戰爭(19693月)

   (內容略)

1.3.11.歐洲貨幣聯盟正式實施(19713月)

   (內容略)

1.3.12.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1971815

    1971年8月15美國總統尼克鬆宣布美元貶值和美元停兌黃金,布雷頓森林體係開始崩潰,從這裏開始,美元可以自由浮動了,再也不用被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製”所限製。

1.3.13.第四次中東戰爭—贖罪日戰爭(197310月)

   蘇聯看到美國陷入越戰泥潭,經濟受到很大削弱,大力資助阿拉伯國家。1973106,埃及、敘利亞為收複失地,經過周密準備之後,向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開始了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十月戰爭”、“齋月戰爭”。

  美蘇在中東的較量中為避免直接對抗,力圖在中東製造一種“不戰不和”的局麵。通過這次戰爭,埃軍收複運河東岸縱深1015公裏,南北長192公裏的土地,麵積為3000多平方公裏。以色列新占運河西岸埃及領土1900餘平方公裏和敘利亞戈蘭高地以東440平方公裏的領土。

1.3.14.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1974)

   第一次石油危機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由於1973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在蘇聯的支持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

1.3.15.二戰後第二次世界經濟危機(1973年到1975年)

   1961 年到1969年,美國經濟經曆了一個長達8年的繁榮期。危機使美國工業的工資成本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美國的出口競爭力有所改善,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大力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越南戰爭不斷升級帶動軍費支出猛增,國內需求不斷膨脹,更重要的是,六十年代是美國企業設備更新的高潮,至1966年下半年即出現嚴重的生產過剩。就國際經濟而言,1965年上半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1966年至1967年西德爆發經濟危機,增加了美國進出口的壓力。隻是由於侵越戰爭升級,軍費開支猛增,才阻止了一場危機的到來。代價是累計財政赤字高達604.5億美元,再加上信貸擴張,為70年代的惡性通貨膨脹埋下了禍根。同時,美國貿易順差不斷縮小,到1968年時已不到10億美元,國際收支則連年巨額逆差。1969年至1970年,由於尼克鬆采取緊縮性政策,並開始分期從越南撤軍,美國經濟終於開始新一輪危機。

1.3.16.中越戰爭(19792171979316

   (內容略)

1.3.17.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1980)

    又稱作1979年石油危機,發生在1979年至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原油價格從1979年的每15美元左右最高漲到19812月的39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伊朗於1978年爆發伊斯蘭革命,至19792月革命勝利,而後伊朗和伊拉克爆發兩伊戰爭,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每桶原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大概下降了3%

1.3.18.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

    蘇聯當時認為美國因為越南戰爭被削弱,另外第二次石油危機又打擊了美國經濟,蘇聯的帝國夢想開始膨脹,所以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到1989年蘇軍撤出阿富汗,美國對阿富汗包括拉登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嚴重削弱了蘇聯的經濟,為蘇聯的解體埋下了伏筆。

1.3.19.兩伊戰爭(1980年-1988年)

  (內容略)

 

1.3.20.二戰後第三次世界經濟危機(1980-1982年)

   戰後第二次世界經濟危機後,各國經濟進入滯脹階段,經濟回升、增長乏力,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卻居高不下。美國經濟從19771月到 19801月為高漲階段,但37個月時間裏工業生產僅增長15.4%,折合年均約4.8%,比以往各次高漲都低。英國則直到1978年才恢複到危機前最高點。連德國、日本經濟都落入滯脹,無法自拔。1979年下半年起,各主要工業國再次陷入危機,而且危機程度超過上一次。在美國,危機曆時三年左右,幾經起伏,工業生產指數呈現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線。1979年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油價從每桶13.77美元漲到37.29美元。油價上漲使成本上升,市場需求萎縮,從而觸發了經濟危機。

1.3.21.英阿馬島戰爭(19824月-6月)

  (內容略)

1.3.22.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6月-9月)

  (內容略)

1.3.23.廣場協議(1985922

    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幹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這也標誌著美國與歐洲貨幣體係在共同利益之下一致對外的方針。也奠定了後麵日元的升值和日本經濟泡沫的瘋狂擴張和破滅。

1.3.24.海灣戰爭或者叫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因海灣戰爭而爆發,原油價格增加了近一倍,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1990海灣戰爭爆發,被稱作是一場石油戰爭。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落入薩達姆的控製中,那麽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都將蒙受災難。海灣石油是美國的“國家利益”。當時3個月內原油從每14美元,漲到突破40美元。但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兩次石油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最後以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結束。

這次戰爭也是蘇聯解體後美國在全球軍事擴張的開端,是美國軍事實力填補因為蘇聯解體後出現真空的時期。

1.3.25.二戰後以日本為代表的第四次世界經濟危機(1990年-1991年)     

1980-1982年的危機中,麵對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的雙重困境,裏根和撒切爾夫人分別在美英兩國發動了一場反凱恩斯主義革命,把控製通貨膨脹作為首要目標,而置失業和生產下降於一旁,結果危機遷延反複,變得更加深重。裏根政府的對策是借失業削減福利,削減工人工資,強硬打擊罷工,同時削減稅收,給企業以各種稅收優惠,刺激企業投資,更為重要的是,裏根政府在理論上批判凱恩斯主義的同時,實踐上大規模增加軍費,增加國內需求。這兩手相配合,終於使美國經濟於1982年底擺脫危機,進入自70年代以來少有的持續高漲階段。1983年到1989年,工業生產增長速度年均達3.2%。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製,失業率降到5.3%,通貨膨脹率降到3.5%-4.0%之間。

這在七十年代末期的美國經濟學界看來似乎是不可思議的成就。其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於,在裏根政府的經濟政策作用下,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降至低於西歐主要工業國的水平,使得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恢複了國際競爭力。1985年以後,日元大幅度升值,又嚴重地削弱了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其次,裏根趕上了石油和初級產品降價的好時代。石油價格在19863月一度降到12美元每桶。考慮到七十年代以來持續的高通貨膨脹率,這一價格已經接近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的水平。與漲價相反,降價擴大了市場需求,並且有助於降低通貨膨脹。但是,僅有這兩條還不足以維持長達8年的繁榮。裏根8年任期內,累計財政赤字達13382億美元,平均每年達1672億美元,是70年代財政赤字水平的近4倍。在此期間,不僅政府債台高築,個人通過分期付款和信用卡貸款方式積累的債務也急劇增長,而且股票價格在1980年到1989年間上漲了181%,推動了個人需求的增長。

八十年代的日本經濟卻是一波三折。先是從1983年到1985年強勁擴張,國際貿易順差大幅度增加,全世界驚呼日本的經濟侵略。接著是在美國和歐洲各國的壓力下被迫使日元升值,從19852月到19868月間,日元竟升值69%,到1988年又上升28%,這就使日本進口大增,出口停滯,國際競爭力被嚴重削弱,1986年日本工業生產下降0.2%。隨後,日本經濟被泡沫化,內需旺盛,大批豪華型服務項目、娛樂設施、高檔轎車紛紛上馬;企業大量投資,從198819891990三年的設備投資增長率分別為14.8%16.6%12.4%,投資額超過美國同期的投資額;股票和房地產價格狂漲,日經指數從1985年的12755點,漲至1989年末的38915點;貿易順差大幅度下降,從1986年的1000億美元下降到1990年的700億美元。但是,泡沫經濟畢竟不能持久。1989年底起,泡沫開始破裂,股票和房地產價格一落千丈,企業和銀行紛紛倒閉。

西德從19831月起開始經濟回升,但增長乏力,曲折較大,失業率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逐年增加。19831月失業率8.9%,到198510月,升至9.2%1983-1990年平均失業率高達7.3%。這一失業率高於日本(2.7%)和美國(6.7%),但低於同期英國(9.55%),法國(9.72%),意大利(10.65%)。當然,以失業為代價,通貨膨脹得到了控製,1983年到1990年間通貨膨脹率僅為1.88%,是主要工業國家中最低的。在失業的壓力下,八十年代名義工資增加緩慢,實際工資有所下降,使得進出口連續保持順差。

八十年代的繁榮極不平衡而且醞釀著更大的危機。以跨國公司為後盾的保守主義的經濟勢力主宰各國,製造業紛紛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工人的福利和工資削減,失業率居高不下;相應地,發展中國家債務沉重,相互競爭,初級產品價格越來越低,國際市場需求進一步萎縮。發達國家政府、企業、個人債務也越來越沉重,國際間競爭更加激烈。唯一從中獲益的是發達國家的各壟斷財團和跨國公司。但是,到八十年代末期,跨國公司的海外生產能力投資過度,新一輪世界經濟危機又降臨了。

實際上,美國經濟走向危機的曆程應該從198710月的黑色星期一算起,美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以1987年第四季度為最高點,接近7%,從1988年第一季度開始即逐季直線下滑,到1989年第二季度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變為負增長。這次危機從表現上看似乎比較緩和,實際上其嚴重程度比上一次更甚。這次危機經曆了曆時約兩年半的始發階段,即198710月至1990年初,經曆了為時三個季度的惡化階段,又經曆了曆史約兩年半的危機後期階段,共曆時五年又三個季度,呈現w+w型。直至1993923日,美國財政部長小勞埃德·本森特在華盛頓就即將舉行的七國集團財政部長會議一事向新聞界吹風時,仍將包括美國在內的七國集團的“經濟衰退”比做一架等待起飛的飛機,說“我們至今還沒有滑出跑道”,並呼籲日本和西歐作出努力,“以避免發生連續第五年的全球經濟蕭條。”在危機的惡化階段,工礦業生產指數下降5.2%1990年企業破產數達6萬家,8月以後每周宣布破產公司達1500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產業也嚴重衰退。1991年上半年企業破產430033家,其中商業、服務業、運輸和公用事業占56.6%。失業率於19926月達最高值7.8%,但直到19938-9月間,仍達6.7%,高於危機始發時的5.5%

日本的情況更糟糕。從1991年起,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危機或蕭條。從1990年到19928月,日經指數下跌了62%1992年日本股票市值與土地市值共損失406.9萬億日元,相當於該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65.4萬億日元的87%。在泡沫高漲的年代裏,日本金融機構持有大量股票和房地產,並且還大量貸款給股票和房地產的投機者,形成豐厚的賬麵資產和利潤。泡沫破滅後,資產轉眼間成為負債,銀行的不良債權大幅度上升,多家信用社和銀行倒閉。其中日本最大的信貸聯盟宇宙信用社的不良債權占全部貸款總額的72%,消息傳出,該信用社即發生擠兌風潮而倒閉。日本大藏省19956月公布,日本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為40萬億日元,相當於全部放款額的6%。後來的情況表明,這僅僅是冰山一角。泡沫破滅對實體經濟也產生了深刻影響。首先是國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萎縮,其次是營業外虧損增多,第三是流動資金缺乏。因此,工業生產連續3年下降(降幅為11.8%),企業設備投資連續3年下降,企業經常利潤連續4年下降。

為擺脫危機,日本銀行連續8次降低利率,19958月竟至0.5%,仍然不能奏效。從1993年起,財政出現赤字並且逐年加大,至1995年赤字占gdp3.9%,經濟情況也不見好轉。但是,在蕭條期間,日本對外貿易順差一直很高,每年約為1000多億美元,出口數量逐年增多。同時,日本海外投資的利潤回流也不斷增加。1985年海外利潤回流為24億美元,1989年即增至163億美元,1994年更增至410億美元。回流的利潤和貿易盈餘缺乏投資出路,在日本銀行低利率的逼迫下,紛紛投入美國證券市場,是促成美國九十年代股市狂漲的重要力量。在日元升值一倍,日本工資增長率遠高於美國的情況下,日本產業仍然展示出強大的國際競爭力。然而,在如此巨大的貿易盈餘和利潤回流下,日本經濟仍不能擺脫蕭條,說明日本此次蕭條之嚴重。九十年代後半期,日本經濟稍有回升即又跌落,東南亞金融風暴後,日本經濟更加萎迷不振。九十年代的日本被稱為“失去的十年”。時至今日,隨著美國經濟的衰退,日本經濟衰退之勢加劇,日經指數跌破10000點大關,日本銀行體係的壞賬進一步增長,而日本政府卻已經債台高築,累計債務高達gdp130%。現在還看不到日本經濟回升的前景。

在美國陷入危機時,由於兩德統一,西德正處於“統一景氣”中。為接管東部地區,統一後的德國政府每年投入1500億馬克,形成了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從1989年的4.0%升到1990年的5.5%1991年的4.9%,機器設備投資增長率1990年、1991年分別為13.2%9.1%。但是,投資很快飽和,而國際市場卻仍處在蕭條之中,於是德國經濟於1992年第二季度起陷入危機。危機是嚴重的,20個製造業除原油提煉外都出現負增長,且傳統的優勢行業遭受的影響尤其嚴重。其中,汽車業下降18.4%,機械製造業下降11.3%1993年國民生產總值實際下降達1.8%(西部地區為2.4%)。失業率直線上升,1993年底西部為8.9%,東部為17.1%。這次危機在深度和廣度上均超過西德前三次危機,除周期性因素外,八十年代以來,德國相對工資水平的提高也是重要原因。1992年,德國全年實際工作時間隻有1519天小時,美、日分別是1857小時和2007小時。1994年,德國西部地區工人的小時工資為43.97馬克,而其主要競爭對手日本僅為36.01馬克,美國僅為27.97馬克。此外,德國的社會保障費用已達工資總額的85%,占財政支出的1/3。這樣,德國的直接和間接工資成本都達到世界最高水平。由此付出的代價,一是即使在經濟恢複增長後失業率仍居高不下,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全德失業率分別高達9.6%9.4%9.3%11.1%。二是進出口順差縮小,國際競爭力削弱。三是財政赤字繼續擴大,1996年債務總額達國內生產總值的62%

由此可見,除美國以外,日本、德國及西歐主要國家事實上並沒有徹底擺脫戰後第四次世界經濟危機,而是陷入了長期蕭條。由於國際金融體係的高度流動性,日本和西歐以及第三世界各國的經濟蕭條,反而促成了資本源源不斷流入美國,使美國經濟獲得了營養。

1993年底起,美國經濟慢慢開始擺脫危機,進入新的高漲期。

 

1.4.    前蘇聯解體後的多極發展階段大紀事

蘇聯正式解體是在19911225日,蘇聯的解體深刻得影響了全球得世界格局,從一個2極世界變成了單極世界,也為90年代末歐元的成立奠定了基礎,90年代末歐元的成立又標誌著這個世界從單極世界又變成多極世界(美國是唯一的帝國,具有大影響力的經濟體依次為: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巴西、阿根廷等)

     1991年的117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實施“沙漠風暴”行動,海灣戰爭爆發

1994年的美國攻擊墨西哥,導致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7年的美國攻擊東南亞,導致東南亞金融危機(美國打擊日元資本為目的的行動)

1998年的美國攻擊盧布,導致俄羅斯金融危機

1998年初美國攻擊巴西,導致巴西金融動蕩,巴西從此從發達國家進入發展中國家行列

1999年美國攻擊阿根廷,導致阿根廷金融危機

1999年歐元誕生,同時美國挑起了科索沃戰爭,使歐元誕生起就一直暴跌。

2000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

2001911號發生911事件,從此美國確立了3個敵人:伊斯蘭世界、俄羅斯和中國

2001年美國以反恐名義入侵阿富汗,實際是控製了南亞和中東鏈接的重要戰略位置,可以壓製伊朗,同時牽製中國和俄羅斯,為後來前蘇聯國家顏色革命打下了伏筆。

2003年美國軍事攻擊伊拉克,導致第二次伊拉克戰爭(2003年—2010年),美國原來扶持的薩達姆被美國絞死

2003年格魯吉亞發生顏色革命

2004年歐盟大規模擴充成員,前蘇聯國家烏克蘭發生顏色革命

2004年小布什連任

20067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在34天後撤軍

200612月,美國扶持的薩達姆被美國人控製的伊拉克法庭判處死刑後絞死(很具有戲劇性)

2007年美國次貸問題開始浮出水麵

2008915兄弟倒下(雷曼兄弟),標誌著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正式爆發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從1976年開始的風起雲湧(連載一)
  • 每日國際最新資訊解讀20121126
  • 國內國際局勢分析20121125
  • 每日國際最新資訊解讀20121123
  • 理性的政治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