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回複:從雞和蛋說起(7) ——黑格爾的《邏輯學》出版200周年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提出了“進化論”的思想,說明世界上的生物是在自然環境變化的逼迫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演變過程。


有關資料根據達爾文的思路作了這樣的介紹,由於大自然的矛盾運動,使沒有定形的蛋白質形成了膜和核,從而成為細胞,使整個有機界產生了生命的基礎,發展出無數種原始的原生生物。又經過漫長的發展和變化,自然界多種多樣的生命有機體,分化演變為微生物、植物和動物三大類。其中,微生物大約有一、二十萬種,如細菌、黴菌、酵母菌、病毒等等,遍於空氣、水、土壤和生物機體內外,他們的體積很小,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植物大約有三十萬種。動物大約有一百五十萬種。


其中,就動物而言,原先隻有無脊椎動物,如昆蟲類、多足類。經過自然界的淘汰和分化,部分無脊椎動物演變出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最低等的代表就是魚類,它們大約在五億年出現在地球上。經過不斷的進化和發展,分化出許多分支。有的分支滅絕了;有的分支演變為現代魚類;有的分支為了適應陸地上的生活條件,演變為總鰭魚類,形成了四足動物的骨骼形態。總鰭魚類中的一種,在自然環境的逼迫下又演變為兩棲類動物。


兩棲類動物大約在三億五千萬年前出現在地球上,有過一個繁盛時期,但絕大部分被淘汰了,現代的兩棲類動物,僅存有尾類(如蠑螈)和無尾類(如蛙)兩種。其中有的進化為爬行類動物。


爬行類動物大約在二億年前出現在地球上,曾經有過十分迅速的發展,如魚龍、翼指龍、蛇頸龍和恐龍等。以後又逐步衰落下去,現代生存的爬行類動物有烏龜和蛇等。其中有的分化演變為鳥類,有的分化演變為哺乳類動物。


哺乳類動物在進化中演變出許多分支,如翼手類的蝙蝠,偶蹄類的羊,奇蹄類的馬,長鼻類的象,食肉類的獅、虎和豹等等。特別是其中有一支演變為靈長,如猴和猿,它們長期生活在樹上,四肢靈活,善攀援、握取,視覺靈敏。


靈長類又分化出高度發展的一支——古類人猿,就是現代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


可見,根據骨骼結構的角度來分,整個動物界可以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二大門。無脊椎動物門包括昆蟲類、多足類。脊椎動物門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然而,根據繁衍生殖的角度來分,整個動物界可以分為卵生動物、胎生動物、卵胎生動物三種情況。


卵生動物是指用產卵方式繁殖的動物,它們把受精卵排出體外,或掩埋土砂中(如蝗蟲、龜、某些蛇類等),或留樹皮空隙中(如蟬),或水域中(如魚、蛙等),然後在體外藉太陽的輻射熱發育孵化成新的生命個體,而且胚胎在發育中,全靠卵自身所含的卵黃作為營養,卵生動物的卵要比胎生動物的卵大很多


胎生動物動物是指受精卵在母體子宮內發育方式進行生殖的動物,它們的受精卵一般都很微小,在母體的輸卵管上端完成受精,然後發育成早期胚胎,並下降到子宮,此後就埋入母體的子宮內壁,藉借胎盤和母體連係,吸收母體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和氧氣,把代謝廢物和二氧化碳交送母的體血液排出,待胎兒成熟,通過子宮收縮把幼體排出體外,形成新的生命個體。


卵胎生動物的受精卵停留在母體的生殖道內,胚胎發育藉借卵內卵黃的營養物質,


直至幼體發育成熟,由母體的生殖道收縮將幼體連同卵膜排出體外,形成新的生命個體。


無脊椎動物的昆蟲類、多足類,脊椎動物的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魚類,還有 


乳類動物中除鴨嘴獸、針鼴都屬於卵生動物。 哺乳類動物中除鴨嘴獸、針鼴是卵生外,其它的都是胎生動物。卵胎生動物僅有部分的鯊、孔雀魚和大肚魚。


盡管卵生動物中有極少量的哺乳類動物,但胎生動物都是哺乳動物。胎生動物的特點是胎生和哺乳,母體以分泌乳汁哺育幼體,繁殖效率高,體型分頭、頸、軀幹、四肢和尾五個部分,肺部呼吸係統、血液循環係統和體毛覆蓋體表維持著體溫的恒定,牙齒和消化係統完善,腦容量增大,視覺、嗅覺和聽覺高度發展,與其它脊椎動物相比,胎生動物的四肢靈活,智力和感覺能力強,食物利用有效高,提高了它們獲取、處理食物和逃避敵害的能力,使它們更能適應自然環境複雜的生存條件。胎生動物的出現,說明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盡管如此,胎生動物和卵生動物和卵胎生動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的早期胚胎都是由受精卵開始發育的。作為一隻動物的個體生命總是要死亡的,但是作為一種動物的群體生命,總是由於其個體生命過程中存在著排卵和受精的二個環節,通過生殖繁衍而得以代代相傳。


據此,雞屬於脊椎動物的鳥類,又屬於卵生動物,受精雞蛋從本質上講就是受精卵,雞生蛋也隻是雞的群體生命得以代代相傳的一個環節而已。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