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在網上如此無禮?

來源: 華爾街日報 2012-10-25 11:49:0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956 bytes)

為最近在Facebook上一場關於比特犬的爭論,詹尼弗•布裏斯托(Jennifer Bristol)失去了一個老朋友。

事情起因於布裏斯托轉的一篇新聞報道,說比特犬是去年紐約市最危險的狗種。現年40歲的她家住曼哈頓,是一名公關人員,也是一位動物福利倡導者。她在Facebook上說,“請大家發表看法……去年比特犬引起了833起事件。”

許多從事動物福利工作的朋友很快加入了討論。有人認為比特犬並不是一個單獨的正式品種,也有人認為之所以有惡狗往往是由於主人不負責任的管教,還有人說黑色拉布拉多其實更容易咬人。

之後布裏斯托的一個兒時夥伴也跟帖說,“從一個急診醫生的角度來看,我在這行呆了十五年,還沒有看到被金毛獵犬咬傷而需要手術或是致死的病例。”就是這句話掀起了軒然大波。有人要求親眼看看這名醫生的“科研報告”,有人指責他隻是懶得去證實他的病患們是否被比特犬咬過,還有人建議他“不要老呆在急診室裏”,而要出去看看實際情況。

布裏斯托並沒有參與這場爭論,她說,“這太荒唐了。”而她那位當急診醫生的老友第二天早上就在Facebook上解除了與她的好友關係。這是八個月之前的事了,這位老友此後再也沒聯係過她。

為什麽我們在網上會對別人這麽沒禮貌呢?不管是在Facebook、推特(Twitter)、留言板還是網站上,我們都會對別人說些麵對麵的時候絕不會說的話。難道我們不是應該越來越了解彼此嗎?

 匿名是個有力的武器。我們躲在虛擬用戶名之後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也無人知曉。但是忘了在很多網站上,我們其實並不如所想的那樣隱匿──Facebook更是完全無法匿名。甚至當我們公開了真實身份,依然會做出不得體的行為。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和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urgh)即將發表的一份聯合研究報告,上Facebook降低了人們的自控能力。而對於那些Facebook好友都是由親密好友組成的用戶來說,這種效果尤其明顯。

Margaret Riegel

大部分人都會想在Facebook表現出一種提升版的自我形象。這種積極的形象,以及我們從“讚”標簽得到的鼓勵,助長了我們的自負。當自我感覺不斷膨脹,自控能力也就傾向於越來越差。

這項研究論文的作者之一、哥倫比亞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市場營銷學教授凱斯•威爾考克斯(Keith Wilcox)解釋道,“這就像一種許可效應,因為自我感覺良好,所以你覺得理所當然。而且你想保護這種良好形象,所以會如此猛烈地抨擊和自己觀點不一樣的人。”他補充說,這些行為類型(自控能力差、自我意識膨脹)“通常是受酒精嚴重影響的人才會有的表現”。

這些科研人員進行的一係列研究共有五項。其中一項研究中,他們調查了541個Facebook用戶關於Facebook使用時間和Facebook好友名單中親密好友的比例。研究人員還調查了用戶線下生活狀況,比如他們的債務和信用卡使用情況、體重和飲食習慣以及他們每周現實社交的時間。

這項研究發現,那些花較多時間在Facebook上的人和好友名單中親密好友比例較高的人更容易暴飲暴食,身體質量指數更高,信用卡欠債更多,信用記錄也更低。另一項研究還表明,那些瀏覽Facebook達五分鍾並且好友網絡較發達的人更傾向選擇巧克力餅幹而不是燕麥棒做零食。

在第三項研究中,教授們分別給這些參與對象一組無解的字謎,同時進行計時IQ測試,之後測算出這些人需要多久時間才放棄解答。研究最後發現,在Facebook上花時間較多的人迅速放棄的可能性較大。Facebook的一位發言人拒絕對此做出回應。

為什麽我們在網上如此咄咄逼人呢?看看本專欄的Facebook頁麵最近的一條跟帖吧,我也不知誰是作者,“我為什麽要寫信給你們?你們又不回。”

《一起孤獨:我們為何對科技期望更多而對彼此期望更少》(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的作者、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科技社會學研究教授、心理學家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說,我們在網上肆無忌憚,是因為我們不必看到說話對象的反應。因為我們難以發現和關注彼此的共同點,所以很難在網上把對方當成真實的人來看待。

特克博士說,令人驚訝的是很多人在網上交流的時候,忘記了自己這是在公開場合發表言論。特別是使用智能手機的時候,“其實你是在公開場合發表意見,但自己可能沒意識到。所以如果就因為件小事,你說‘我恨透你了’,那又如何呢?你覺得這就像玩玩具一樣,沒什麽大礙。”

對於Facebook來說,它的名字本身就是問題的誘因。特克博士認為,“Facebook承諾給我們一個臉譜和這麽一個地方,讓我們與別人成為朋友。但如果你受到傷害了,你會覺得措手不及。你覺得被過分地公開侮辱了,所以會無情反擊。”

現在正是討論政治話題的旺季,奇普•波爾希克(Chip Bolcik)最清楚這一點了。54歲的他是一名電視台播音員、在千橡市(Thousand Oaks)登記的無黨派選民。他常常在Facebook個人主頁上就一些政治問題提出討論。他說,“我喜歡聽到跟我觀點不同的人的聲音。有時候出於消遣,我會故意提出一些刺激性話題,看網友們吵得不可開交。”

這幾個月,波爾希克因為網上的政治口水戰失去了兩個現實生活中的朋友。第一個朋友是位女士,她生氣的原因是波爾希克更新了一條狀態讓人們討論“摩門教徒是不是基督教徒”。她在頁麵上寫到,“你大錯特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麽”。之後又補了一句,“你是個白癡。”波爾希克在主頁上把這個朋友屏蔽了。他說,“我允許自由討論,但不能惹怒我。”有時候他甚至會將整個討論帖都刪掉。

第二段友誼結束得更加突然。他的一個老友在Facebook上不斷地重複發表自己的觀點,惹怒了波爾希克的幾個facebook好友,也包括波爾希克他本人。波爾希克說,“他的都是關於政治的口水帖,而不是正常討論。”波爾希克寫信給這個朋友,告訴他如果繼續這樣就屏蔽他。結果這位老友用粗俗的語言訓斥了他,並與他解除了好友關係。波爾希克說,“我覺得相當鬱悶。”

盡管如此,他有時還是免不了火上澆油一把。如果一個政治討論帖已經進入白熱化,而他又不喜歡討論進行的調調──“偏左或偏右”──他會發私信給一個攻擊性強的好友,建議他或她參與到討論當中。“我會說,‘哎,這個討論在我看來不大對,你怎麽看?’然後他們就會跑過去討論,然後痛罵那個我不喜歡的人,而我最後看起來倒成好人了。”

Elizabeth Bernstein

 華爾街日報網絡版供稿並保留版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

所有跟帖: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5/2012 postreply 13:02:35

偶覺著網上最搞笑的就是聽不得不同意見然後就玩屏蔽~~~DDD -這個星球有點軸- 給 這個星球有點軸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25/2012 postreply 14:47:59

讀經典: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 -star-sun- 給 star-sun 發送悄悄話 star-sun 的博客首頁 (34466 bytes) () 10/26/2012 postreply 20:32:30

Adage: 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star-sun- 給 star-sun 發送悄悄話 star-sun 的博客首頁 (39318 bytes) () 10/27/2012 postreply 20:27:44

因為我們都是凡人,都有自己的偏見 -多得ta- 給 多得ta 發送悄悄話 多得ta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7/2012 postreply 08:44:04

回複:為何我們在網上如此無禮? -ccwxh2- 給 ccwxh2 發送悄悄話 (114 bytes) () 11/04/2012 postreply 10:52:1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