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閬中三絕

來源: 小.劉 2012-10-07 14:14:1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080 bytes)

四川閬中三絕

閬中是巴蜀重鎮,古城麵積1.78平方公裏,位於四川盆地之東北部,嘉陵江的中遊,東枕巴山餘脈,西倚劍門雄關。公元前314年,自秦惠文王將其置為閬中縣後,曆朝曆代都會派要員鎮守。

悠遠的曆史,給閬中留下的第一絕是三國文化。

張飛是三國時期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之一,被封為漢恒侯,在閬中鎮守了7年。張飛死後葬於閬中,塚前建有廟宇,即現在坐落在閬中西街的張飛廟。張飛雖然是著名的武將,但在廟中卻是文人的座像,充分塑造了他文武雙全的形象。的確,在《三國演義》裏,諸葛亮用空城計兵退司馬懿的故事是很有名的。而張飛的空營疑兵之計也毫不遜色,麵對強敵而鎮靜沉著,一方麵命令少數軍士在樹林中來回奔跑而揚起塵土,假造有千軍萬馬之勢來迷惑敵人,另一方麵又手握橫丈二長矛,立馬於當陽橋頭高吼:“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一死戰否?”,用心理戰成功地迫使曹操退兵。孫子說“兵者,詭道也”, 張飛的空營計和諸葛亮的空城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在時間上仔細一算,空營計要比空城計早了好多年。

古老的文明,給閬中留下的第二絕是狀元文化。

閬中城北聳立著狀元坊,城中的清代貢院至今保持完好,足以使人感受到中國古代科舉製度的曆史地位。人作為社會存在物,是需要管理的,而社會管理的關鍵是選拔人才。在中國古代,人才的選拔曆經了原始社會的“選賢授能”、奴隸社會的“世卿世祿”、春秋戰國的“招賢養士”、秦漢時期的“征辟薦舉”和三國至南北朝的“九品中正”製。而科舉製度從隨朝開始,直到1905年由光緒皇帝頒照廢除,期間經曆了一千三百年。人的知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應,是通過書本才得以代代積累和相傳的,社會管理更不能割斷曆史,讀書是重要的傳承手段。為此,科舉製度對讀書人實行“不限蔭資,唯在得人”的考試選拔。鄉試出秀才,省(州)試出舉人(又稱貢舉),貢舉進京統考,產生進士。進士之名稱假借於《禮記·王製》中“升諸司馬,曰進士”,意思是學有所成之優秀者可以晉升做官,進行社會管理。唐朝女皇武則天又首創殿試,親自對進士進行考核,凡得第一名者為狀元。閬中在我國的科舉史上共出了404名舉人,116名進士,4名狀元,的確無愧於“科舉聖殿”的美譽。

秀麗的山川,給閬中留下的第三絕是風水文化。

閬中四周都是山,嘉陵江順著城區的西、南、東三邊流過。由於江麵的落差很大,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裏,湍急的江水衝刷著河床裏大大小小的鵝卵石,發出嘩嘩的聲響,奔騰不息地向下遊流去。而今,因修建水電站而築起了攔河壩,嘉陵江在閬中段的水麵變得寬闊如鏡,倒映著錦景屏山上的蒼鬆翠柏,顯得十分幽靜。依據中國古代的風水理論,閬中“四麵圍山,三方臨水”,是典型的風水寶地。早在唐代,風水大師袁天罡和李淳風先後受皇命到這座古城專門考察風水,二人死後都葬於閬中天宮鄉,留下了天宮院、天罡墓和淳風墓等遺跡。其實,中國古人所謂的風水,雖然聽起來有點神秘兮兮,但與現今關於“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理念是相通的。特別是在農耕社會的條件下,閬中之所以在曆史上能成為川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就是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具備人類在這裏依山、傍水、紮大營的物質基礎。古代風水理論家主張“天人合一”,追求居住環境的至善完美,促使形成了山、水、城渾然一體的閬中古城,尤其城內“天心十道”的建築布局,韻唐宋格調和明清風尚於一身,集北方院落特色與江南園林風貌之大成,形成了獨特的川東北風格。閬中,不愧是中國古代風水理論和實踐的經典版本。

歲月流逝,卻抹不去閬中那些醉人的故事。相傳人祖伏羲的母親華胥就在閬中南池邊孕育了自己的兒子,楚漢之爭時為劉邦立下大功的範目,西漢曆算學家落下閎、天文學家任文公,東漢政治家楊仁,蜀漢儒林校尉周群、鎮南大將軍馬忠,以及宋朝抗金名將嶽飛的愛婿張憲都是閬中人。還有閬中的保寧醋因在1915年獲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而香飄四海。

唐代詩聖杜甫早就給閬中留下了“閬中勝事可斷腸,閬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

 

所有跟帖: 

好文,如數家珍啊:) -有言- 給 有言 發送悄悄話 有言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7/2012 postreply 19:12:1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