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魯迅喜歡罵人?魯迅的名句:“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 16本魯迅全集幫我度過那求索年月。真奇怪,讀著木心先生挑選出的這些章句,仿佛魯迅先生就在身邊--文學素養,深刻的人生真諦,我的感激之情無以言表!唯有深深鞠躬!
虔誠的閱讀才是深沉的紀念
(2006-12-15 11:00:11)木心
在我的心目中,魯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體家”。
文學家,不一定是文體家,而讀魯迅文,未竟兩行,即可認定“此魯老夫子之作也”。
在歐陸,尤其在法國,“文體家” 是對文學家的最高尊稱。紀德是文體家,羅曼羅蘭就不是。
魯迅這種強烈的風格特征,即得力於他控製文體之為用。文體,不是一己個性的天然自成,而是辛勤磨礪,十年為期的道行功德,一旦圓熟,片言隻語亦彪炳獨樹,無可取代,試看“五四”迄今,誰有像魯迅那樣地一枝雷電之筆。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就隻這幾句,已是使我認知天才之迸發,驟爾不可方物。
當“秋夜”被選入國文課本後,全國中學教師講課時都為難了,怎麽也無法解說這兩句的巧妙,為什麽不是“有兩株棗樹”,而卻要“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呢,孩子們哈哈大笑,魯迅先生不會寫文章——這是魯迅的得意之筆,神來之筆,從沒有人用過此種類型的句法,乍看淺白、稚拙,細味精當凝練,這是寫給成年人老年人看的——在文學上,凡是“隻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思維和意象,字句的功能就在於偏要絕處逢生,而且平淡天真,全然口語化,令人會心一哂,輕輕帶過,不勞注目。
“秋夜”雖偶露戾氣,但非荒誕,夜半聽到吃吃的笑聲,竟發乎自己的嘴裏,既魔幻又有深意——他退出自己,旁觀自己,以構成美學:
“我即刻聽出這聲音就在我嘴裏,我也即刻被這笑聲所驅逐,回進自己的房,燈火的帶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這三個“即刻”的連續出現,意象和節奏極有力度,而且優美神秘,緊接著在深藍的夜的氛圍中,突然拈出一支猩紅的梔子,是畫在雪白的燈罩上的,這對比,這反差,越顯得詭譎明麗——文章已告完成,但餘緒未盡,精彩尚在後頭:
“我點起一枝紙煙,噴出煙來,對著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致的英雄們。”
前麵先有“看那老在白紙罩上的小青蟲,頭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隻有半粒麥子那麽大,遍身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這是充分的伏筆,然後揮下最後一句“對著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致的英雄們”。神完氣足,寓意深長。
“河邊枯柳樹下幾枝瘦削的一丈紅,該是村女種的吧,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裏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茅屋、狗、塔、村女、雲……也都浮動著。大紅花一朵朵被拉長,這時是潑辣奔迸的紅錦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雲中,白雲織入村女中……”
此一段的繪畫性之強,畫家也該欽服,知先生之不盡也。畫家都不忘為自己畫像,尤其是倫勃朗,單憑他的幾幅自畫像就可名垂千古。魯迅先生在其“一覺”篇中有意無意地作出了“文字自畫像”,恬漠而莊嚴,一代文豪的形象永留人世:
“在編校中夕陽居然西下,燈火給我接續的光,各樣的青春在眼前一一馳去了,身外但有昏黃環繞,我疲倦著,捏著紙煙,在無名的思想中靜靜地合了眼睛,看見很長的夢,忽而驚覺,身外還是環繞著昏黃,煙篆在不動的空氣中上升,如幾片小小夏雲,徐徐幻出難以指名的形象。”
與“一覺”同樣寫得好的是“怎麽寫”(夜記之一):
“我沉靜下去了,寂靜濃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後窗外骨立的亂山中許多白點,是叢塚,一粒深黃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燈,前麵則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簡直似乎要撲到心坎裏,我靠了石欄遠眺,聽得自己的心音。”
“寂靜濃到如酒,令人微醺”是我至愛之句,隻有魯迅寫得出。
孔乙己
故鄉
社戲
在酒樓上
孤獨者
傷逝
秋夜
雪
好的故事
一覺
無常
範愛農
理水
采薇
鑄劍
出關
怎麽寫
《故事新編》,可謂找到了最“魯迅風”的文體,這以前的散文和小說是有木刻味漫畫味的,《故事新編》是文筆史筆兼施了,又好在超乎考據故實之外而入乎人性情理之中,句法老到,諧趣橫生,已非“幽默”二字可資恭維了——這無疑是魯迅的成熟之作,巔峰之作,近百年來無人可以比擬的文學傑構。
有一點始終令我驚詫的是,魯迅的文章,上來就是成熟的,蒼勁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一發表,真有石破天驚之勢,蔡元培在致周作人的信中說:“讀了令兄的《孔乙己》和《藥》,實在佩服到了五體投地呀五體投地……(大意)”魯迅是學醫的,轉為文學家好像不需要預備期練習期,也因此證見其才份之高之大。
大哉魯迅,五四一人,凡愛讀魯迅文者都可能成為我的良友。
另附:
諸位:今天南方周末文化版刊出魯迅專輯,有木心先生《魯迅祭》。他回國後接受一些媒體的書麵采訪,但為報刊寫文章這是第一次,也是第一次談論魯迅。現在貼上,給沒有讀到南方周末的朋友一閱。
該專輯同版刊出上海朱學勤先生《魯迅的思想短板》,較長,是近年有關魯迅先生文字中極有份量的力作,視野寬闊,理論框架大,曆史意識清晰,大異於曆來評價魯迅先生,非正既反的套路,而是以魯迅為題旨,展開多維度反省,極可一讀。朱先生文章,我零碎讀過一些,記
斬首之邀2006-12-16 06:50:28 [舉報]
倒是想說說魯迅與儒家。在我一直的看法,魯迅也可以算是儒家,雖然他反傳統,手上還有一本《魯迅批判孔孟之道手稿選編》,文物版的,文革產物。魯迅是章太炎的弟子,國學底子很深。我覺得不了解魯迅的時代,不懂魯迅讀過的書,很難說能看懂魯迅。就比如說魯迅之與儒家,儒家也有很多派別,孔孟可以算一派,漢儒又是一派,宋儒又是一派,等等,魯迅所批的,與其說是孔孟,倒不如說是宋以來的迂儒腐儒,大家知道,自尊朱子之學為正統以後,寫八股文的人們,大部分可以算做迂儒了,其實這種趨勢並不自宋始,漢代已經開始了,隻不過宋以後尤劣。我讀《論語》,實在覺得孔子是一個很鮮活勇猛的人,我也覺得其中很多話實在太有道理的,是做人最基本的東西,千古都不可變。魯迅也很合孔子所說的“狂”這個路子。現在大家對中庸都有很深的誤解,以為中庸就是做老好人,論語裏邊說過,中庸實在是很難達到的一個境界,從古到今也沒有幾個人能達到,而老好人,實在是孔子最深惡痛絕的鄉願,鄉願德之賊也。做不到中庸,沒有關係,退一步就是狂狷,也很好,我們看看曆史,大部分我們很佩服的人,非狂即狷。如魯迅很喜歡的嵇康,就是狂,而陶淵明呢,則是狷,阮籍呢,亦狂亦狷。魯迅就是孔子說的“狂”,他的反傳統,是因為在那個時代,不得不如此,就像嵇康在晉時以老莊反當時變質了的儒家一樣。也就是魯迅自己說的,想開窗戶不許,隻好提議拆屋的辦法。他也知道屋子是不會讓拆的,但借機開些窗戶,也是好事。
斬首之邀2006-12-16 06:51:02 [舉報]
還有一點喜歡魯迅,魯迅喜歡的那些碑版、版畫、信箋一類,也是我喜歡的。
魯迅的古文也很好,比如中國小說史略,學術價值早有定論,不必多說,那文章也好,很幹淨的文言文。
買魯迅的書,初版本自然是很難得,但現在民國魯迅全集版的還可以找到,再不然就找五十年代人民文學版的單行本,或者上海書店八十年代的影印本,因為這幾個版本都是用的初版封麵,也就是魯迅自己設計或選定的封麵,真是很有味道。
斬首之邀的意思,斬首之邀是納博科夫一本小說的中文譯名。又陳寅恪有句詩叫“晚年為詩欠砍頭”,雖然離晚年還早,但我也覺得自己欠砍頭。又我喜歡美杜莎和莎樂美的故事和畫,或者也許我有戀頭癖,我不知道。總之很喜歡這個名字。剛聽了索爾蒂和普萊斯的威爾弟安魂曲,又聽了一張管平湖的古琴,睡不著,又來廢話。
斬首之邀2006-12-16 07:03:39 [舉報]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