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南海爭端(4) ——讀孫子、孫臏和吳起的《兵法》

來源: 小.劉 2012-09-10 22:01:1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956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小.劉 ] 在 2012-09-27 05:30:5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柳宗元說“夫假物者必爭”,點明了人類爭奪自然資源的根源。王充的“夫人以刃相賊”,點明了人類爭為奪自然資源而兵戎相見的根源。諸葛亮的“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點明了人類在兵戎相見中謀略的重要地位。中國老祖宗的這些警世之語,用來分析南海爭端,真是一句頂一萬句。


對於兵戎相見——戰爭中的謀略,老祖宗們的認識也是十分深刻的,並總結歸納為成文的書籍——兵法。根據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記載,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春秋時期,與孔子同時代的齊國人孫武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孫武死“後百餘歲”,其“後世子孫”孫臏著有《孫臏兵法》,在孫武和孫臏之間還有衛國人吳起也“好用兵”,著有《吳子》兵法。


如果說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詞典,那麽,《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和《吳子》兵法,組合成了中國第一套比較完整的兵法籍典。


這套兵書成文的時間,比王充寫《論衡》要早600年左右,比諸葛亮寫《諸葛亮集·治軍第九》要早1000年左右,比柳宗元寫《封建論》要早1300年左右。係統地總結了戰爭與政治、經濟和外交的關係,揭示了戰爭的內在規律。孫武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麵對如今南海的棋局,還是離不開“謀、交、兵、攻”四個字。


1全局。


從戰略上講,就是分析統籌全局。


是有具體內容的,孫武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一口氣提出了六個問題,敵我雙方“主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孫臏在《孫臏兵法·八陣》把稱為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吳起在《吳子·圖國第一》中說“謀者,所以違害就利”。他們的共同點是都認為,就是要從全局出發,分析敵我雙方各自的優勢和劣勢,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


吳起的《吳子·料敵第二》是一篇典型的全局的著作。當時,吳起服務於魏國,他向魏國國君分析了四周六個諸侯國的軍事形勢說:西部的秦國軍隊,因為“其賞罰信”而戰鬥力強,但將官和士兵們爭功心切,容易“士貪於得而離將”,不聽指揮“散而自戰”,即分散戀戰,對付這樣的軍隊應該以利相誘其小股部隊,當其脫離將領控製時,就迅速加以打擊。南部的楚國是“其地廣,其政騷,其民疲”,即領土廣大,政令紊亂,民力疲困,對付它可以“先奪氣,輕進速退,弊而勞之”,突然進擊,突然撤退,使其疲於應付,挫折它的士氣。後麵的燕國寡詐謀,故守而不走”,缺少謀略,長於防守但不善於機動,打它的方法是“觸而迫之,陵而遠之,馳而後之”,打它一下就走,然後奔襲它的後方,以達到施加壓力的目的。至於北部的趙國、東部的齊國和前麵的韓國,“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於戰”,戰鬥力弱,比較好對付。


曆史往往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如今侵占中國南海島礁和海域的,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五個國家。如果撇開想從南海爭端中渾水摸魚的其它國家,它們如同吳起分析的一樣,整體國力有強有弱,侵占南海島礁、海域的態度和手法也都不一樣。其中越南最難纏。


越南自稱是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越南之所以自我感覺如此良好,也是有其曆史原因的。其一,1858年,越南受到法國的侵入,逐步淪為殖民地。第二次大戰中又被日本占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越南因法國的再次入侵而進行了9年的抗法戰爭,終於在19545月的奠邊府大捷中打敗了法國侵略者。其二,繼法國之後,美國在北緯17度線以南扶植起親美的西貢政權,又誘發了1961年開始的抗美救國戰爭,打了12年,以美國在1973年敗退撤軍告終。在1975年春的胡誌明戰役中,西貢政權跨台。從抗法戰爭開始到胡誌明戰役,越南一共打了30年的仗。平心而論,奠邊府大捷抗美救國戰爭的勝利,雖然沒有離開國際上的支持和援助,但仗主要還是越南人自己打的,他們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確為自己的國家培植了一部不小的戰爭機器。


有了這部戰爭機器,不僅使越南驕橫了起來,而且還極大地刺激了他們的擴張野心。1979年,越南在前蘇聯的強力支持下,入侵柬埔寨,派兵控製老撾,並與中國接壤的邊境地區挑起武裝衝突。為此,中越兩國曾經在陸地邊界爆發了中越戰爭


此戰沒有徹底打痛越南,隻是使它有所觸動,感到有壓力而已。首先,中國的戰略定調是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和規模內打一場保衛邊疆的自衛反擊戰”。下達的作戰命令明確規定“無論戰果如何,我軍攻克高平和諒山後不得戀戰,即行撤回”。據此,中國軍隊在攻占高平、涼山、老街等戰略要地後,就全部主動撤軍回到中國境內。其次,越南的精銳主力部隊全部在柬埔寨作戰,還沒有來得及回援,中國軍隊就已經撤走了。因而越南軍隊的大部分精銳主力沒有受到損失。再次,戰爭從217日打到316日,中國軍隊雖然僅用1個月的時間,分東西二線突入越南縱深40裏,拔除全部軍事要塞,對越南首都河內已經形成了威逼態勢,但中國自己也付出了一定的傷亡代價。


因此,鑒於上述三條原因,越南移花接木,自吹是采用了靈活的戰術,避免主力精銳與中國軍隊的正麵交鋒,采用遊擊戰,叢林戰,地道戰,地雷戰,使中國軍隊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後才逃出越南的領土。再加上當時的前蘇聯擺出要派誌願軍的姿態,全力聲援越南,所以,越南根本不把中國放在眼裏。


可是到了1991年,前蘇聯解體,越南一下子失去了靠山,在國際上陷於孤立。此時的越南才夢如初醒,開始恢複與中國的國家關係,特別在國計大政方麵,跟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改革革新,表麵上很少提當年的軍事衝突,但骨子裏擴張之心不改。


眾所周知,越南以往與中國的領土接壤包括南海、陸地邊界和北部灣三個部分。從現在能找到的資料來分析,前蘇聯解體後,越南在與中國的邊境問題上,實施了一個北“”南“”的戰略方針。即在北邊的陸地和北部灣邊境實行“”,於1999年與中國正式簽署《中越陸地邊界條約》,又於2000年與中國正式簽署中越《關於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和中越《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而在南海實行“”,加緊建設對所侵占島礁的基礎設施,提高軍事控製和防禦作戰的能力。現在,越南又和美國拉拉扯扯,企圖在軍事實力上另找靠山來對付中國。


不僅如此,越南還是南海周邊五國中,唯一提出對西沙和南沙群島擁有全部主權的國家,已經用軍事手段侵占了南沙的29個島礁及其相應海域,顯然是一隻領頭羊。因此,在南海爭端中,隻有先把越南擺平了,其它國家也就好辦了。


2、正確理解“伐謀”、“伐交”和“伐兵”的關係


孫武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把歸納為八個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臏在《孫臏兵法·威王問》中稱此為“兵之急者也”,是用兵最要緊的事情。“伐謀”就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製訂能打破敵人發動戰爭圖謀的戰略方針,“伐交”就是通過外交努力實現這一戰略方針。


就南海而言,中國在1990年就提出了“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和平戰略意圖,實質上就是孫武講的“伐謀”,“伐交”就是已經為此進行了二十幾年的外交努力。可事實的回答是:不僅不少島礁被侵,“共同開發”也變成了周邊國家的“爭相開發”和“單獨開發”,唯獨中國沒有開發,特別是越南,在今年621日,越南國會還審議通過了無視中國對南海主權的《越南海洋法》。


究其原因,不妨來看一下孫武對伐謀”和“伐交”相互關係的研究。孫武認為“伐交”不是光靠嘴皮子說道,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後盾。他在《孫子兵法·九地篇》中說,“信己之私”固然重要,即除了向敵人伸張自己的戰略意圖外,同時必須“威加於敵”,造成“其城可拔,其國可隳”的氣勢,以示克其城、毀其國隻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情,隻有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則其交不得合”,無法與其它國家聯合抗爭,別的國家也不願意來淌渾水,在外交上完全處於孤立和被動,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迫使其和談降服。同理,“威加於敵”也是在南海“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基礎。


至於 伐謀”和“伐兵”的關係,孫臏在《孫臏兵法·見威王》中說“積仁義,式禮樂,垂衣裳,以禁爭奪”,就是要通過宣揚仁義、推行禮樂、提倡和諧來避免爭奪,為社會創造和平的生活、生產環境,但往往事與願違,“故舉兵繩之”,不得已而進行“攻城”了。


1974年的西沙海戰和1988年的南沙海戰都是威加於敵”,最終伐兵”解決了問題,是“故舉兵繩之”的典範。


3、必須把握南海自然條件和南海主權的關係。


孫武很重視自然環境與戰爭的關係,他在《孫子兵法·九地篇》中分析了戰場“有散地(在國內)、有輕地(淺入敵境)、有爭地(對敵、我皆利)、有交地(敵、我皆可往來)、有衢地(幾國交界)、有重地(深入敵境)、有圮地(行動困難)、有圍地(對敵有利)、有死地(沒有退路)”的九種狀況。


其中散地是指戰場處在自己的國內,交地是戰場處在“我可以往,彼可以來”的地區。關於散地交地的關係,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有一農戶種了三畝地的西瓜,從戰爭的角度來看,這片瓜田是交地,因為農戶可以去,而農戶走了,小偷也可以來偷西瓜。當農戶在瓜田裏搭了一個,派人日夜看守,這片瓜田就變成了散地,農戶仍可以來,小偷就不太敢來了,因為再偷就等於偷到農戶的家裏來了。


南海雖然是我國的領海,但其中有許多島礁不宜人去居住,沒有固定的邊防哨兵在那裏站崗,也屬於交地,因為中國可以去,別國趁中國不在的時候也可以來,這樣就給越南等國家侵占這些島礁鑽了空子。


孫武說“交地則無絕”,就是“伐交”和“伐兵”並舉,與敵人談談打打,打打談談,怎麽有利就怎麽做。1974年以來,中國與越南打也打了,談也談了,總體上看,主動權還在手裏。


但是,國家主權問題決不允許無限期的拖下去。中國現在的關鍵是如何象那家農戶一樣,在南海搭一個,把交地變為散地,使敵方從物質設施的角度感覺到侵占到中國的國內來了。


至於中國如何在南海搭,也可以來看看老祖宗的思路。


就總體來說,孫武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孫臏在《孫臏兵法·威王問》中,都提出要“攻其無備,出奇不意”,攻擊出乎敵人意料的地方,攻擊敵人沒有或無法準備的地方。


就具體辦法來說,孫武在《孫子兵法·虛實篇》中說“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即攻取敵人主觀沒有防禦或是客觀上不宜防禦的地方。孫臏在《孫臏兵法·威王問》中也認為“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這與孫武的“攻其所不守”是一脈相承的,所不同的是孫臏將這一點上升為指揮戰爭的當務之急,當作主要矛盾來處理。


海東西分布約900多公裏,南北綿延1800公裏,有島、礁、沙、灘200多個,其中可以供人居住的島嶼不多,而且麵積都很小。所以,越南雖然侵占了中國29島礁,而且加強了軍事衛措施,但它難以去住每一片水域,正好給中國提供了“攻其所不守”的用武之地。


想辦法控製南海的遼闊的水麵,中國至少有三大優勢,第一,人口十三億,人力資源世界世界第一。第二,造船工業產能世界第一。第三,鋼鐵產能突破1億噸大關,產量世界第一。打個比方,中國可以全方位、多層次、高密度地投放各種類型的船舶進行南海大開發,在海軍的保護下,把越南侵占中國的島礁團團圍住,如同孫臏在《孫臏兵法·五名五恭》中說的“深溝高壘而難其糧”,即使之行動困難。想打,叫它無從下手。敢打,就把它徹底擺平。


還有,孫武在《孫子兵法·九地篇》中指出,在戰爭中要“由不虞之道”,即要敢走出乎敵人意料之外的道路。如果能想辦法讓作戰半徑為1600公裏的殲-10飛機,從中國台灣省位於南海的太平島起飛,那肯定會讓南海周邊五國乃至全世界都為之一震。


如此等等,當然僅是紙上談兵,然而言歸正傳,還是孫武在《孫子兵法·九變篇》中所說:“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意思是不寄希望於敵人不來侵犯,而寄希望於自己有所軍事準備,不寄希望於敵人不來進攻,而寄希望於自己有本事使敵人不敢來攻。同樣,要收回南海被占的島礁,不能寄希望於別人會送回來,而應寄希望於自己的軍事準備。


最後,吳起在《吳子·料敵第二》中說“夫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先戒就是平時的軍事準備,也是中國要體現南海主權之寶。


 

所有跟帖: 

讚!回到兵事了:) -有言- 給 有言 發送悄悄話 有言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11/2012 postreply 02:32:2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