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南海爭端(1) ——讀柳宗元的《封建論》

來源: 小.劉 2012-08-23 22:01:3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650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小.劉 ] 在 2012-08-29 05:45:2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柳宗元雖然生活在公元八世紀的中國古代唐朝,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曆史,但他在《封建論》中考慮問題的思路,仍然能把今天關於南海爭端的局勢分析得清清楚楚。


一、“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


柳宗元認人類為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進行相互爭鬥是一條必然的規律,南海爭端的現實,又一次證明了他的分析是正確的。


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是不可爭辯的。


據古藉記載,遠至秦漢開始,中國曆朝曆代的政府就陸續發現和命名南海的島嶼、礁灘,中國世世代代的老百姓就在這片海域進行著相當規模的航海通商和漁業生產。


到了清朝,清政府開展了全國性地理測量,編繪了具有權威性的地圖,南海諸島礁都位於中國的疆域內。


1947年,當時的中國政府內政部方域司在其編繪出版的《南海諸島位置圖》中,標繪了一條由11段斷續線組成的“U形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經政府審定出版的地圖在此“U形線”同一位置上也標繪了由9段斷續線組成南海海域國界線,即傳統的南海海域疆界線。


19589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布關於領海的決定和聲明,其中也明確宣告南海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屬於中國的領土。對此,周圍的國家並沒有提過異議。特別是越南總理範文同代表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專門發表聲明,表示承認和讚成。那時,南海的形勢可以說非常平靜。


可是,在1968年聯合國有關資源機構發表南海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報告之後,南海周邊國家卻紛紛提出對南海島嶼的主權要求,並采取行動搶占了不少島嶼,與中國爭奪領土。這是為什麽呢?


柳宗元在他的《柳河東集·封建論》一文中曾經說過“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此話一針見血,對南海爭端很有針對性。


假物”一詞源於《荀子·勸學》,先秦思想家荀子說“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這裏,所謂的“”是憑借,“”是自然資源,“假於物”就是憑借自然資源為自己所利用。荀子的意思是人雖走不遠,卻可以借馬力日行千裏,人在水中遊不遠,卻可以借舟船走遍江河湖海,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是人能觀察利用自然資源。


柳宗元從人類是自然在物的同時又是社會存在物的進化角度,繼承了荀子的這一思想,他在封建論》中寫道,人“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狓狓,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意思是說在人類的早期,也就是古類人猿和動物一樣生活在野草滿地的叢林裏,與到處奔跑的野鹿和山豬相比較,既不會搏鬥,又不會撕咬,身上沒有毛,也不長翅膀,看起來是弱勢群體,不能供養和保衛自己。


但是,柳宗元又指出人與動物相比的長處,他說正如“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人之所以能生存下來,就是因為能借自然物為自己所用。


用當代語言來說,“假物”就是製造和利用工具去開發自然資源為人自己服務,就是發展經濟。


“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認真地分析了人類發展經濟和爭奪自然資源的關係,柳宗元的意思很明白,人的生命必須依賴自然,為了活下去,或者為了比別人活得好些,就必須憑借更多的自然之物來為自己利用,既然每個人都要憑借自然之物,相互之間必然會發生摩擦和爭奪鬥,而且這種爭鬥也永遠不會罷休。


石油是大自然饋贈人類很豐富的資源。由於在距今約2.5億年到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地球上氣候溫暖濕潤,物種極大地繁盛,所以在以後的地殼運動中,給地球上不少地方形成了豐富的油氣盆地。在中國的南海也是如此,有資料樂觀的估計,在南海地區,潛在石油總藏量可能為550億噸,天然氣又相當於石油儲量的兩倍以上。有人稱之為第二個波斯灣。


麵對南海如此豐富的石油資源,周邊國家都紛紛搶著吃嘴邊的肥肉,它們不僅向中國提出了對南海的領土要求,並付諸行動侵占南海的島礁,進行石油開采。現今南海的島礁,越南侵占了29個,菲律賓侵占了9個,馬來西亞侵占了8個,文萊也聲稱對南通礁擁有主權,印度尼西亞所劃的大陸架邊的範圍伸延至我國“九段線”內。它們已經在南海嚐到了石油的甜頭,如窮國如菲律賓在南海進行石油開采以後就變成了大富翁,越南在南海開采石油的產值達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30%


如今南海局勢說明“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的狀況,不僅在生產力及其低下的古代是如此,而且在高度現代化的當今世界更是如此。隻不過由穀、黍、稻、米之類,而是升級為石油。


二、“之分,其爭必大”。


柳宗元認為,國家就是人類發展經濟和爭奪自然資源的的產物,他把國家形成的過程分為下幾個階段:


1、“聚而為”的原始階段。


柳宗元說“近者聚而為”,其中的“”字也出自《荀子》,荀子把人與牛馬相比較後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十分形象地指出了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人能群,彼不能也”。在荀子的時代,還沒有總結出社會的含義,但他用這個“”字,充分表達了人的社會性。由此而“當道,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所謂“群當道”意指個人必須融入社會,依靠社會力量的力量,才能充分的利用“萬物”及“六畜”等自然資源,以維持自己的生存,人離開了社會就不得其命,無法生存。


柳宗元認為人的這種社會屬性最初表現是“近者聚而為”,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由類人猿進化為原始人的那個階段,由於那時人們的活動範圍有限,通常是由周圍的人形成了一個“”——原始部落,在這個小社會的內部,因為生產工具粗糙,生產能力及其低下,一方麵個人與個人之必須合作,才能解決生活資料的問題,另一方麵也常常為此出現暴力的爭鬥,在平衡解決這種爭鬥的過程中,湧現出了能解決問題的權威人物——“君長”的雛形。


2、“爭”階段。


柳宗元又認為“之分,其爭必大”,意思是因為人的自然屬性決定了“假物”是人生存的前提,原始部落小社會的形成,隻解決了小社會內部對自然資源的矛盾,但“”形成了爭鬥中實施暴力的集團力量。“”與“”之間對自然資源的爭奪,範圍更大,規模更廣,更需要優秀的人物來組織領導,於是,又湧現更成為“群眾之長”。


3、“兵德”階段。


柳宗元還認為“而後有兵德”,這裏,所謂 ”是指“爭”規模的擴大,“兵德”是指軍隊。意思是“爭”必然使原始的暴力向更高級的狀態發展,產生了軍隊。軍隊確保了“”與“”之間在對自然資源的暴力爭奪中,相互間保持著一定的威懾力。


4、“天下會於”的國家政權階段。


柳宗元最後認為“於是有諸侯之列”,隨著軍隊威懾力的出現,爭奪自然資源規模“又有大者,群眾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原始部落發展為有鄉、縣二級政權管理機構及諸侯國,“群眾之長”一層一層地統一為國家的官吏,鄉有鄉官裏胥,縣有縣官大夫,國有國君諸侯。以此類推,隨著諸侯國間“假物”爭鬥規模又進一步的擴大,“於是有方伯、連帥”,即產生統治一方諸侯的方伯,統治十方諸侯的連帥。諸侯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國家政權體係。最後,在諸侯國之間的“假物”爭鬥中,“有裏胥而後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後又諸侯,有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後有天子”, 天子成為政權的最高主宰,使“天下會於一”,形成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


總而言之,柳宗元認為人類從“聚群”開始,經過“群爭”和“兵德”的發展,直至“天下會於”,形成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他把這一過程稱為封建,說“故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意思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爭鬥的邏輯是“由鬥到大——大而更鬥——鬥而更大”,總是逐步升級,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受時代的局限,柳宗元對“假物”爭鬥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逐步升級的總趨勢,分析到中央集權國家成立就為止了。但他的這種分析是經得起曆史考驗的,後來的實踐證明,中央集權國家之間對自然資源的爭鬥擴展到了全世界的範圍內,最初起步於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的航海探險事業,後來因英國工業革命啟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而得到了加速。世界現、近代史上曆次殖民戰爭到一、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二戰後發生的局部戰爭,究其原因,都可以歸結到柳宗元的“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      


南海爭端在本質上是國家級別間的石油資源的爭奪鬥,也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為什麽在中國在1958年宣布主權的時候沒有爭端,而在聯合國有關資源機構發表南海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報告之後,周邊國家就就開始製造爭端,終究是石油能帶來巨大經濟利益驅動的結果。


南海的周邊國家的領導人也決非等閑之輩,他們雖然不可能讀柳宗元的《封建論》,但他們懂得“群之分,其爭必大”的道理,他們企圖“聚”而大,一方麵利用東盟這個國家間的地區組織抱起團來與中國談南海問題,另一方麵把世界上一切偷偷窺視南海石油的國家拉進來趟渾水,想方設法使南海問題國際化,以一個“”的力量來擴大爭端的範圍,與中國抗衡,很有可能成為空前規模的爭鬥。對此,中國政府應有足夠的心理、物質和軍事準備。


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柳宗元的預料之中。


三、“必痛之而後畏”。


柳宗元在分析了“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的道理之後,又為解決爭鬥提出了上、下兩策。


其一, “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


對於“假物”爭鬥,柳宗元認為上策是仁義在先,必須想辦法明斷是非曲直,使理虧的一方就此罷手。


在是非曲直方麵,南海爭端還有點特殊性。因為南海是中國的固有領海,位於九段線之內的島礁是我國的固有領土,而南海周邊的一些國家為了獲取石油的經濟利益,編造了不少莫名其妙的理由,紛紛侵占中國的南海,肆無忌憚地搶奪南海的石油資源。因此,這裏邊的是非曲直不斷自明,理虧的一方是南海周邊的一些國家。


即便如此,中國政府還是製定了南海“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的和平解決方針,兼顧了南海周邊國家的實際利益,勸道它們走一條與我國和平發展的雙贏道路,可以說是做到了仁至義盡。


柳宗元的上策竟然與中國政府關於南海爭端的和平解決方針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其二、“告之以直而不改,必之而後”。


對於“假物”的爭鬥,柳宗元認為下策是對那些“告之以直而不改”,即勸告無效者,“必之而後”,這裏的“主要是通過暴力手段來實現的,“”就是變得服服帖帖。


如果南海周邊的一些國家真的誤以為中國柔軟好欺,根本無視中國對南海的主權,置中國對南海石油“共同開發”的方針於不顧,無限製的侵海占島,繼續搞單邊開發。那麽,對中國來講,三十六策,隻剩下柳宗元的“必之而後”的最後一策了。


烏呼!“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經受住了曆史的考驗。

所有跟帖: 

妙解,謝謝分享心得:) -有言- 給 有言 發送悄悄話 有言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4/2012 postreply 02:54:3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