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有引用《馬太福音》耶穌不許門徒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而要以德報怨的一番話,去跟《論語.憲問》孔子說的以直報怨相比較,得到結論「耶穌的寬恕,和他的愛一樣,是完全的,無可超越的」,言下孔子的層次,似低一截。 「以直報怨」按字麵很容易聯想到今人常說的有仇不報非君子。不過若把孔子那句話放回上下文中好好再讀,並不是一般人想的那個意思。請先看其原話: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當時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即,別人對你不好你偏對他好,您看行嗎?可見「以德報怨」這類思想早耶穌五百年在中華也已有過,老子曾說:「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想是時之流行看法。人們說怨怨相報何時了?不如以德報怨,你看多大方!不過有人仍感疑惑,才會再問孔子,這樣行嗎? 孔子的回答,是要先問「何以報德?」我們想怎樣報怨之前,不妨問問自己,用甚麼酬謝一生所受的恩德呢?欠下天地父母宗親師友太多了,這才是最該當關心的大事!換言之人怎樣回應一己之私怨,相對而言僅為小事,有了報德這大責任感後,回頭我們再重看怎樣報私怨,乃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直報怨之「直」,同為孔子說的「人之生也直」的「直」。人之初生,徹上徹下,沒有分毫彎曲,心之好惡,如實出之,內不自欺,外不欺人,故直者亦「誠」。報私人一己怨屈者,不得以曲而以直,也即報怨當以誠。 孔子教學生:「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即是對付各種枉法邪惡,當堅持使用「直」與之磨錯,最後令枉法的人也直。以直待惡,誠以迎之,不是姑息,也不是半斤對八兩的報復,或是八兩還以一斤的嚴懲,而是以正直至誠,感化惡者。 人問能否以德報怨,孔子反問何以報德?報德是一超出單單接受恩惠之私而願利他的無私,孔子此問,反顯困擾於私怨之報與不報或如何報者的侷促狹隘。心胸窄者,錙銖必計,事事都像人欠了他,本來無怨的也結成怨;反之至公者,人看明明是他吃虧,卻胸無宿物,不覺有怨。人心存至公,時時以報德為念,即或有怨,亦是直心誠意還之,此之謂「以直報怨」。 以直道報怨,實以公道誠意報怨。能以直道,方才不曲,有就是有,無就是無,沒有好壞不分之渾賬,或是故作匿怨之虛偽。不違公道,愛憎再無所糾纏,容易擺脫暗自執私不解怨的難堪。誠意篤誌,更是無事不正,即使心覺有怨而報之,也是責之以直並責成為直。然倘能涵忍忘怨不報,寬恕一樣是直。 以德報德,天公地道,人皆稱之。以德報怨,陳義甚高,人易言之,難以行之。唯以直報怨,切實近理,人人皆可行之,或饒恕或責善,都無不可。 以誠行直道亦即公道,公道無私,實無異於德,僅不過報德之心謂之德,報怨之心謂之直而已,德與直,皆同為能通人我之仁心所發。耶穌如早生五百年,得聞夫子之言,也當以其愛與仁基本不二,而正值其宣揚愛你的仇敵時,孔子的以直報怨,適幫助解答了人所不免會有的「以德報怨,何如?」的疑惑。 (舊題:孔子的以直報怨不及耶穌的以德報怨嗎?)
「以直報怨」與「以德報怨」解 (舊文回放)
所有跟帖:
• 「以德報怨」在西方仍不流行吧? -百年一人- ♂ (0 bytes) () 06/15/2012 postreply 06:27:07
• 自發的德行,難像流行曲那麼做那麼衡量,但好故事卻是有的,未必宣傳然時有所聞, -吮露鶴- ♀ (0 bytes) () 06/15/2012 postreply 17:22:00
• 我說的流行,指的是 recognized and prevailing,與流行曲沒有什麽關係 -百年一人- ♂ (0 bytes) () 06/15/2012 postreply 18: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