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所觀察到的資本主義,頗異於馬克思自己壯年時期初下之斷語,也無需像他晚年,顧左右又言它,遲遲疑疑。若追蹤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他理論大廈首先入手的宗教,非即隨便由政經權貴操縱的工具,若果真如此,工人階級啃了宗教精神迷藥,隻會昏困懶散渡日,消極麻木幹活,一心指望來世天堂,勞動不會有多大生產力,更無從掀起產業革命一浪接一浪。資本主義所以能夠精神抖敚??轎婚L足開展,反因有一宗教的工作倫理背後扶持,此為韋伯Max Weber所揭出。其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為經濟社會學奠基作,亦為社會學之必讀書。馬克思認為,經濟基礎,決定思想,這類上層建築,尤其當中的政治,作為主導,亦支配了宗教。韋伯的研究,卻說明經濟與宗教,應該是互動的,社會欲進步,並非能單向由物質主導決定的,經濟製度在理性化過程中,也少不了宗教的作用。其書指出,新教,尤其是加爾文主義的倫理觀,令荷、英、德等國的資本經濟迅速發展,遂取代意、法、西等天主教國家的經濟中心傳統地位。加爾文主義重視「聖召」vocatio,以信徒皆為蒙召之人,除在救恩和愛德中生活,還各有特殊聖召。此在天主教,本指神職人員獻身聖工一事,但加爾文認為,凡信徒都具確定之救恩與呼召,帶職往不同工作崗位事奉。勤勞惜陰,繁忙工作和庸常生活,皆為答應天上來的召喚,榮耀上帝。現代英語的職業作vocation,與此一觀念轉變莫不有關。職訓vocational education,教導學員入職,除提供該專業所需之知識技能,敬業樂業,職業道德操守,尤為業者之不可少,惜今之職訓能夠重視並兼顧這一層意義的,少之又少。真正業者,不光有個profession,更要vocation,專業化還必須加上使命感,才為好的從業員。新教此一工作觀,鼓勵入世修道,塑造工作倫理,其對資本主義的長遠發展,實起了積極而又根本的推波助瀾作用,非可輕看。
不過一心努力於人類終極關懷的宗教,實踐中或生偏差,時忽略現世責任,甚至對塵世物質,懷有敵意。新教特別是加爾文主義,重新由聖經迎取光照,強調聖召,透過今生事業,成就永恒目的,使得經濟利益和慣常活動,頓含道德與靈性意味。信徒堅守崗位,夙夜不懈,堅持含忍,莫有抱怨,因身繫者,非僅一職業,而實為天職!當下萬事,儘管都將過去,轉眼成空,然上帝既暫把祂所愛的人留在地上,就是要他作主見證,傾注敬虔於今生勞役,入俗世苦修。所種的雖像會朽壞,但信萬物之主總會令之變成不朽壞的。聖經教導,凡個人擁有的,無論是體力、知識、才幹、財富,全來自上帝,他手中的一切恩賜,不隻應該好好保管,更有責須善予利用,使之倍增。(參見:太廿五14﹣30)信徒人人都有他自己的聖召,身上負有不可推卸的天職,如他有錢,無論多少,都不應亂花,也不該積儹,而要加運作,拿錢賺錢。所以千方百計積累資本是責任,精打細算經營賺錢是目的,世俗生意,竟有神意。本純粹的逐利,因乃變成理性的,並是倫理的,而且更屬神聖的!
各種宗教實踐,總含不同程度的修行和戒律,但非便可代替世俗道德。靈性操練,即使遵遁嚴格的苦修禁慾方式,也不表示已免掉世俗的道德責任,就連耶穌準備上十字架之前,仍未忘把母親囑託給至愛的門徒照顧。履行宗教義務,既不代替也不超越世俗道德,聖徒仍要在其無可迴避的現世遭際中,完成當下每一責任和義務。所以世俗不當是要逃避的世界,凡是蒙啟示光照看到了付託的聖徒,更加知道其有必須全力以赴的定命,當主動成為「專業人」,以實踐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人的尊嚴,有透過宗教使命感得以呈現的時候,不僅在人直麵上帝之屬靈領域內,亦需透入物質經濟這一範圍,得以彰顯。歷史中資本主義過程,正因得此宗教精神貫注,才獲取這般成績。馬克思告訴世人的,資本主義不單純是一商業行為,更是經濟與政治的綜合體;而韋伯則進一步指出,資本主義政經表現出的氣質與意義,卻處處跟宗教的倫理態度相呼應,此乃受宗教精神驅力帶來的道德能量影響,而有之必然結果。馬克思是先從搞掉宗教入手,去分析新興的資本經濟,正是說明了他也意識到,宗教的重要,隻是韋伯有不同的價值判斷,研究進路遂也不同。馬克思從事大量的閱讀,借二手資料欲整理出資本主義發展的一條規律,不隻不以上帝的意誌,甚至也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韋伯更多採取社會學的具體觀察,分析已發展的資本主義,顯示興業成功率與其大背景的宗教,如何存在不可切割的連繫。事實證明凡屬多元宗教的自由經濟體,其在投資、金融、生產、技術、管理、貿易各個領域,無不以新教徒的從業分佈最廣最顯著。請試想想,人一旦願意虔誠投入最不足道的細節,事無大小,皆求更好,他怎會缺少競爭力呢?隻要予其以機會。
資本主義,由個人到集體,總的態度,簡單地說,好像就為錢,錢,錢!但再深入點看,又非全是毫無原則,不擇手段抓錢,而是要理性地賺錢才算。故原則地說,資本主義又自我規範,以能合理賺錢為美德。因此真正資本主義的行為,隱然服務於一種倫理原則,被要求接受製約,雖人心貪婪,可以無度。人若自甘節製,麵對此一受約束的命運,根本而言,實因有信仰。信仰不憑眼見,俗世的誘惑非實在。對有信仰者言,他的指望和滿足,來自更大力量。滾滾紅塵,不過心靈操場,鍛煉我意誌,叫身服我,理性行事。馬克思當初觀察到的資本主義不會有靈魂,但歷史的弔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資本主義,結果因經許多信仰者之手,說像唯利是圖,但實則「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深信隻此一心,相對於那些較形次要的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的物質,天父自會把「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
很多企業家、中產者,便是這樣走過來的,連帶創造了財富。不過韋伯之論,相對少深探基層,其實他們不少也如此實踐信仰,除了能養妻活兒,家庭經一兩代後,生活改善,社會階層上移。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為英國帶來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工人若非像機器般從事冗長而單調的操作,便是隨時受失業威脅。因為缺少教育,精神無出路,有空也多是酗酒鬧事,日子渾噩過。佈道家衛斯理John Wesley便專向這班社會裡最無助的群體傳福音,教導他們過聖潔生活。他們心靈獲得改變,前後判若雲泥,行事為人,自愛自律,循規蹈矩,常遭人取笑作「循道友」methodist。如此被標籤,他們不介意,後來更成了他們宗派的名稱。由於他們為人規行矩止,連帶工作認真,表現出色。這些教友漸受老闆倚重,若效率高又聰明,邊做邊學,有的終也變成小老闆。而他們都不酒不賭,錢不亂花,存款投資為了將來。有形的投資生息營利,無形的投資在下一代,兒女家教好又上學,前途謇C勝父兄。然而衛斯理卻意識到,生活安定了,人也容易安逸了,故此非常注意勉勵信徒,光因信稱義不夠,還要奔跑天路,不斷依靠聖靈,走向成聖之道,完成救贖的全過程。
韋伯本認為,宗教中的加爾文神學,因相信上帝無條件的揀選和無可抗拒的恩典,致產生堅定的聖召使命感,和盡忠的勤儉工作倫理觀,乃資本主義得以成功的精神所在。然不那麼講究神學而更重靈性經驗的敬虔派,與並不贊同加爾文預定論過份強調上帝主權的循道宗,又無執特殊神學立場的浸信派,也都以入俗為修行,具有興家立業的精神,故未必加爾文主義才最裨益資本主義。如衛斯理看恩典非一次性而是動態漸進的,人在聖靈帶領下,追求聖潔,也包括盡忠職守。爾後更多的廣泛深入研究又進一步發現,天主教徒佔多數的德、比地區,和天主教為主的意、法、西等國,資本主義進展也不比新教徒區遜色。韋伯基督教工作倫理課題開個頭後,沒再繼續,因同僚中的神學家也正有專著,他乃轉而從事比較宗教研究。他寫中國的儒道,印度的吠陀佛陀。分析認為,這些東方信仰雖創造了輝煌的文明,產生過相當繁榮的經貿環境,但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遲遲未出現,正因他們的宗教,存在對資本經濟的消極因素比利好者多。他再檢視古猶太教,他們渴慕律法,遵循道德的理性,立足於不論任何際遇之現在,盼望更美好之未來,一個細小民族憑著堅定的信仰,由希臘時代一直生存到羅馬帝國,終借基督教,全麵影響政經領域。
韋伯著作等身,遍覽宗教、社會、經濟,未暇細閱猶太教自中世以入現代,猶太人經濟影響如何執金融貿易之牛耳。他也未趕上儒教文化圈的亞洲四小龍騰飛,隨後中、印開放市場,躍為世界第二及第三經濟體。韋伯確發現,成就資本主義非單靠坐擁生產資料,物質以外,精神世界的宗教信仰,對於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不過我們也當知道,信息流通,政策開放,法製健全,亦良好經濟環境之需。虔誠信仰雖可別開生麵克服逆境擺脫困局,但還要自由、民主、公正同時到位,經濟發展才持恒。基督教倫理乃資本主義之精神,並促進自由民主法製,曾是事實,然敬虔有衰退及存在虛偽的機會,因人是人,一念善惡常沒準,自由民主法製是理性客觀化之倫理,能為經濟常軌。當歷史步入後基督教時代,社會開放多元,基督教及一切信仰都為選擇而非前題時,資本主義順暢運作依然,因仍獲理性倫理的製度保障。資本主義說到底,是要維護私。私免其根本墮落變貪婪自私,搭配宗教倫理;不然尚有理性倫理權作隄防。但若啥都沒,赤赤裸裸資本主義,馬克思便可能說對了。
CC-BY-ND-NC ( 本文係原創,準作非商業性共享,轉載請保持完整,註明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