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談中國文化複興 儒家與市場經濟不矛盾

來源: justasked 2012-02-29 10:20:4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180 bytes)















林毅夫談中國文化複興 儒家與市場經濟不矛盾
文化中國-中國網 cul.china.com.cn  時間: 2012-02-28 10:38  責任編輯: 任子鵬

中國經濟經過這麽多年快速發展,是不是就代表中國文化的複興呢?或是說,即使能夠維持過去30年的快速發展,使中國變成現代化國家,我們的文化是否必須改頭換麵呢?


文化複興跟 兩個概念相關。一個是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因為談文化複興,必然是一個文化原來是先進的,後來變成落後了,希望再變成先進的文化,這樣才有複興可言。另一 個是綿延不斷的文化:隻有這個文化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綿延不斷,才有複興的概念,如果每次都重新開始,那就無所謂複興了。


那麽,判斷先進文化和落後文化的標準是什麽? 我個人認為它的標準是生產力水平,也就是生產工具。因為從倫理和價值的角度來看,很難說哪個價值和倫理更好。農業社會被認為比原始共產社會先進,是因為農 業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比較高。現代西方文化被認為是先進的文化,甚至是強勢文化,那它先進在什麽地方,強勢在什麽地方?還是它的生產力水平。因為它的工業化 生產比我們的小農經濟生產力水平高。


何謂文化的綿延不斷?我認為綿延不斷的是文化 的核心倫理價值。因為工具和組織都是不斷變化的。眾所周知,中國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文化中,生產工具和組織層次是不斷變化的。堯、舜、禹、湯、文、武、周 公、孔子以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價值觀念,在中國文化中代代相傳一直沒有變過。


中國文化能否複興,必須回答以下幾個問題。一 是以“仁”為核心的倫理能不能夠支撐經濟基礎的不斷提升,使我們的生產力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二是我們的組織,包括社會、經濟、政治組織,能不能夠隨 著經濟基礎的不斷提升而跟它相適應。更重要的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以“仁”為核心的倫理能否保存而不消失?如果不能保存,那 麽即使我們的經濟水平提高了,那也就不再是綿延不斷的中國文化了。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從經濟基礎來看,如果我們了解現代經濟增長的 內涵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那麽依靠後發優勢至少還可以保持20年的快速增長。而且中國人的技術創新能力並不低,外國很多著名大公司的骨幹科研人 員是中國人;更何況,在18世紀之前,我們技術創新的速度還比其他國家快。所以,在趕上發達國家以後,我國的經濟應該還能充滿活力。


從經濟組織來看,一般認為,與現代工業化大生產的經濟組織相適應的是市場經濟體 係。但是,西方在羅馬時代是奴隸社會,羅馬帝國崩潰了以後是農奴社會,一直到18世紀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體係才興起。而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的土地就 可以自由買賣了,而且勞動力也可以自由流動。《管子·牧民篇》寫道,“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其意為,“一個國家如果富裕,就會吸引遠方的外 國百姓來定居;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土地生產力,老百姓就會留下來耕作、生活”。這就像現在我們國內沿海比較發達,內地很多人就移民到沿海;美國、歐洲經濟 發展水平高,很多發展中國家、低收入國家的人民就移民到那裏去。


春秋戰國時代,不僅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而且 商品經濟也非常發達,那時就是一個標準的市場經濟,而且還有投機產業的出現。春秋時代的吳越之爭,範蠡幫助越王打敗吳王後吸取“高鳥盡、良弓藏”的教訓辭 掉官職,帶著漂亮的西施泛舟西湖。他有生財之道,並在很短的時間內三聚千金之財三散之於貧窮的親戚朋友。短時間內賺取巨大財富的捷徑是投機。司馬遷《史 記·貨殖列傳》裏記載了範蠡投機之道是“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說 明當時商品價格是由市場上的供求關係決定。“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說明生產者根據價格信號來決定生產,價格高時多生產,導致供大於求,價格下跌; 價格低時少生產,導致求大於供,價格上漲。最後一句“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就是投機的原則,當商品價格昂貴時要像清理糞土一樣趕快拋賣,當商品價格便 宜時要像珠寶一樣買進積存越多越好。可見21世紀的投機原理在2300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範蠡就已經總結出來了,他當時投機的原則就是今天在美國紐約股票市 場,或是芝加哥商品交易市場投機的原則。


從經濟基礎來說,我們的技術發展潛力、產業升級潛力都很大;從組織層次上講,麵對市場經濟,儒家文 化也是完全適應的。這樣,決定中國文化能否綿延不斷、發揚光大的關鍵就是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是不是能夠保存,或者說是不是應該保存。過去有相當長 的一段時間,曾經不少人認為如果不打倒孔家店,不消除儒家文化的愚昧落後,中國就不能實現現代化。但我覺得這個看法不見得全麵。當時有這種看法是因為我們 經濟基礎弱,人家是強勢文化。


在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曆史長河中,“仁”的形式 和途徑是不斷變化的,但它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不變的。現代社會裏具有這種愛,實際上更容易避免紛爭,更容易讓各個民族、各個文化共同繁榮發展。它的內涵也不 是保守頑固的,也不會製約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我們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已經是很好的證明。


另外,亞洲四小龍,都是以儒家的“仁”為核心 的文化體係,它們現在都變成了高收入經濟體。比如美國2010年人均收入48000美元,新加坡2010年的人均收入50700美元,跟美國相當;香港地 區34000美元,跟美國差距不大,台灣地區和韓國都是2萬多美元,都進入到高收入經濟體的行列了,所以並不是以儒家文化為基礎就不能進入高收入經濟體的 行列。


儒家的核心價值“仁”既然不是保守落後的,那 麽它會不會消失?在我個人看來,從理論上來說不容易,但是並非不可能。在我國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有些人為名為利而幹傷風敗俗的事時有發生,並且,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透過傳播、接觸,人們也容易不自覺地受到外來文化倫理取向的影響。如果這樣的事發生多了,耳濡目染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傳統文化的核心倫理價值也可能會逐漸消失。


所以,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各界有誌於民族文 化複興的人士,尤其是屬於社會精英的知識分子,不僅有責任與義務推動社會的物質進步,獻身於經濟社會政治的現代化建設,同時也必須要有“死而後已”的任重 道遠之責任心,以“仁”為己任,用適合於時代特質的形式,身體力行地實踐,給社會做出楷模。政府和輿論界也應該通過教育與媒體的報道,有意識地倡導適合時 代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價值。隻有這樣才能在經濟水平提高、實現社會經濟政治體製現代化的過程中,保持中國文化的核心倫理價值,實現中國文化的複興。


美國文化是一個強勢文化,美國的電影電視裏麵 就灌輸了很多宣揚他們文化價值取向的東西。我們的文化事業,不能用說教的方式,但是可以在小說、電影、文藝活動當中,把五千年來綿延不斷、曆久常新的以 “仁”為核心的倫理價值用具有現代社會特質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是傳承中國五千年文化命脈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










文章來源: 人民網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