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變遷(66): 蠟燭、煤油燈、手電筒

 

 

70年代末期,電燈給普通百姓帶來了光明。但在使用電燈之前,以及使用電燈早期而經常停電的那段時期(80年代-90年代),蠟燭、煤油燈、手電筒,則是主要光源。

 

煤油燈時期(前麵已經講過一些),每天吃飯時,都已經是晚上了。煤油燈放桌子中間,飯菜放四周;吃完飯,就做沒有做完的作業,尤其是語文(寫大字最容易完成,一放學就做完了)。夏季,父親用煤油燈燒蚊帳裏麵的蚊子;冬季,母親給我們做燈影手勢。家裏就一盞煤油燈,兩間房。晚上睡覺時害怕,所以,煤油燈就會放在我們孩子這一邊,並把燈芯弄小,光亮就小了。

 

那時候,似乎蠟燭不是很多。80年代初期,煤油燈似乎就淘汰了,因為有電燈了,而在停電時,就一直使用蠟燭。蠟燭流淚,會有很多沒有燃燒完全的蠟。父親從工廠裏麵借回來一個金屬磨具,把蠟放進去,在煤爐上麵融化;然後,再放入一根棉線。冷卻下來時,就成了一個新的蠟燭了。後來也一直用蠟燭,因為湖北省一直就缺電,即使有葛洲壩和三峽大壩發電(那個電是送往上海和廣州的)。

 

早期的蠟燭,都是白色的;80年代中期,出現了紅色的蠟燭。90年代早期,生日蠟燭的出現,人們的生活開始豐富多彩了。因為是彩色的,成為孩子們夜晚的“光明之神”,兒子小時候,就是喜歡玩這個;每次去麥當勞或肯德基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都會拿很多;自己的生日聚會,也會請同學們去吃麥當勞或肯德基,然後,又可以拿很多。現在的蠟燭,尤其在情侶咖啡廳、情侶茶館、二人世界的家庭,成為浪漫時光的象征,各種形狀、各種顏色都有。自己家裏還用蠟燭台薰香,給家裏帶來溫馨和浪漫。

 

手電筒,似乎很早就有了。工廠裏麵使用那種很大很笨的手電筒,我小時候經常玩,還學會不少電線電路的知識。90年代開始,手電筒就比較普及了,一方麵是城市經常性停電,大街上的路燈有時候也沒有,手電筒也要經常帶;另一方麵,家裏停電時,找煤油燈、蠟燭、火柴或打火機,還是需要手電筒的。高中時期,上晚自習,也會遇到停電,時常帶手電筒上課;在研究生時期,停電也是常有的事,手電筒是少不了的。現在的手電筒種類繁多、花樣繁多,電池的式樣多種多樣。

 

兒子上中學的時候住校,也會停電,那時候就出現了用充電的蓄電池的應急燈。早期(90年代初)的應急燈都是單燈管、無調節亮度的;後來出現了雙燈管、可調節亮度的,而且家庭內部也有安裝賓館那種高亮度應急燈的。不過,在加拿大,停電的事情就不多了,似乎沒有使用過手電筒,也沒有見過家庭應急燈(但每座大樓的走廊還是有公共的應急燈)。這個就可能是表明加拿大沒有能源問題,還是人少啊。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生活變遷(66): 蠟燭、煤油燈、手電筒
  • 生活變遷(65): 借書、買書、讀書
  • 生活變遷(64): 親戚朋友聚會
  • 堪比砒霜的十四種食物
  • 生活變遷(63): 街邊小吃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