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都是以北伐戰爭正確無疑為基點的。因為孫中山先生被共產黨人尊為革命的先行者,同時被國民黨人尊為國父。
現在,據說連韓寒都已經長大了,我們可不能越來越天真爛漫了吧?比如說,拿個漫畫陶醉得死去活來的,大概是學習畫餅充饑走火入魔了吧。還有,討論共和黨與蘇聯的雙邊條約,而不去比較原有的民國與蘇聯的雙邊條約,就在那裏慷慨激昂的。
所以說,我們也應該用成年人的思維,分析思考問題,撇開共產黨國民黨的固有思維模式。
我越思考,越覺得陳炯明是條漢子,不得不說幾句。
陳炯明,廣東海豐人,前清秀才,辛亥革命家,隻活了55歲。好在不是死於非命,屬於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所為。讓人歎息的是,他客死香港後無錢下葬,是用的為他母親備用的棺材!
我的觀點從來是這樣:北洋比民國好,蔣介石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而今的台灣民主,還有大陸精英倡導的大路民主模式,都沒有超出北洋民主的高度。北洋政府共16年:袁世凱4年(1912~1916),皖係軍閥四年(1916~1920),直係軍閥(1920~1924),奉係軍閥(1924~1928)。 1928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北洋政府結束,北伐勝利,全國統一於國民政府旗下。
話說辛亥革命,孫中山本是摘桃子的,皆因當時沒有人能夠擺得平各路革命牛人,所以1911年辛亥革命後,推舉孫中山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個時候,清朝沒有滅亡,中華民國還不是正統。中華民國會不會象太平天國那樣,輕輕地來又輕輕地走,還不知道。有一點:當時代表清朝的袁世凱新軍,就讓革命軍吃盡苦頭。後來孫中山讓位與袁世凱,絕大部分是迫不得已,極少部分是顧全大局。
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老大以後,才三下五去二地讓清朝推位了。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從1905年開始,已經認識到王朝存在的危機,考察了英國日本的君主立憲後,準備在中國實行。當時的皇族,對於革命形勢就近到了什麽程度不是很清楚,所以在君主立憲的具體行動上耍小聰明:朝廷批準的內閣基本由皇親國戚組成。這樣,那些立憲的牛人們有被耍弄的感覺,才徹底放棄君主立憲,走革命的道路了。
1912年,以袁世凱為核心的北京政府,是一個極其好的開端。如果一直走下來,其民主程度甚至會不在美國之下。袁世凱是一個強勢總統,沒有人管的住。他原本是沒有必要在1913年殺宋教仁的。宋教仁是國民黨的實際當家人,這樣一來當然就惹禍了。
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討袁世凱,這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第一次,陳炯明是孫中山的忠實支持者和得力幹將。但袁世凱的力量太強,他們沒有成功。所以我前麵說,如果袁世凱死心塌地保衛清朝,民國成為第二個太平天國不是沒有可能的。
二次革命雖然沒有成功,卻使袁世凱孫中山勢不兩立了。
強勢總統失去約束,就會出問題。鬼使神差,袁世凱要稱帝,於是孫中山有了借口,1915年進行二次討袁。
這第二次,陳炯明是孫中山的忠實支持者和得力幹將。和上次不一樣,孫中山趕上這撥了。但袁世凱死得早了點,孫中山的火還沒有燒旺,袁世凱就死了。討袁沒有了借口,孫中山隻好熄火。我估計這個時候,他老人家心裏窩了一把火。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當總統。這是一個弱勢總統,我感覺和華國鋒同誌有一比。段祺瑞是誰?和鄧小平的老師,劉少奇一個重量級的!所以“府院之爭”的時候,也是三下五去二,把總統趕跑了,自己充大王。
這一個強勢總統稱帝,一個弱勢總統根本不能控製局麵,讓很多人開始懷疑這種民主憲政是不是對中國有利。於是有了張勳複辟。中國現代史總是把張勳寫成小醜,我也不同意。在當時的情況下,任何思考都是有一定理由的。
段祺瑞還真是非等閑之輩。1917年滅了張勳複辟後,提出“再造共和”。第一大舉措就是廢止國會,於是就給孫中山1918年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提供了口實。
這第三次,陳炯明是孫中山的忠實支持者和得力幹將。現在的陳炯明,今非昔比了,乃是廣東省長兼任粵軍總司令。
孫中山也是今非昔比了。直接來了個軍政府“大元帥”,要誓師北伐,全是丈著有陳炯明壯膽。
然而,人們(主要是桂、滇係的大佬控製軍政府,其實陳炯明也持同樣觀點)對戰爭興趣不大,喜歡君子動口不動手。於是北伐流產。
1920年,陳炯明反感桂、滇係架空孫中山,硬是趕走了桂、滇係,請孫中山重回廣州。夠哥們吧?
孫中山回來以後就任非常大總統,陳炯明是第一大功臣。
孫中山一回來,就老毛病再犯,又要北伐,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
這第四次,陳炯明不支持了。陳炯明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就是說,我們別打他們了,我們先治理我們南方的這幾個省。這就是地地道道效美國憲法之聯邦體製。孫中山不幹,一定要北伐。陳炯明不高興了,心裏想:你又沒有軍隊,想崽賣爺田是咋地?於是於1922年炮擊非常大總統府,孫中山化裝逃跑了。
接下來2年時間,孫中山開始聯俄聯共了,並整出了一個黃埔軍校。1925年,軍校培養的第一批軍人,孫中山就迫不及待地要蔣介石率領去打陳炯明。黃埔軍官學生軍還是厲害呀,兩次東征,徹底打垮陳炯明的部隊,陳炯明孤身一人跑到了香港,1933年貧困潦倒而死,是年55歲。
1925年,孫中山逝世的時候,陳炯明曾手撰一副挽聯:
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
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
1933年,陳炯明逝世的時候,香港《工商日報》言道:“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 我很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