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無數人抱怨中國人的精神文明,但總有無數樂觀者安慰道:隻要經濟搞上去了,精神文明是自然而然的事。但現在中國在短短的不到半個世紀經濟已經一躍成為名列前茅的經濟大國,中國的精神文明如何呢?中國人是否開始有精神追求了?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中國人有錢之後,還有一個非常樂此不彼,永無盡頭的“後物質主義追求”:“攀比”,或者“擺顯”。中國人掙來的錢,決不會用到知識,道德,慈善等投資方麵,而是用到如何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上麵。所以中國大陸,現在在“物質豐富”之後,整個就是一片物欲橫流的狀態。
為什麽會這樣呢?很多西方國家的分析家會把這個現象和共產主義聯係起來。我認為沒有太多道理(在本文稍後我會對此加以解釋)。我以為,中國現在的物質主義的泛濫,其實上是和中國的傳統意識形態中的功利主義關係最大。而這個功利主義,由於中國文化的單一性,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是中國的文化主流,幾千年不變,主宰著絕大部分中國人的思想。
先看什麽是文化的單一性。文化的單一性是和多元性相對而言的。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在一個文化中,多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等並存的現象。隻有在多元化的文化中,人的創造力,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才會得到最大的發揮。而文化的單一性,則是剛好相反:在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上的同一,人的創造也極度單一和貧乏。
國外很多人都在把中國目前的狀態和英國工業時期相比。我個人認為其可比性非常低。為什麽呢?因為英國(或者歐美)的工業革命時期,雖然在表麵上和中國當前的情況有諸多共同點,比如GDP的直線上升,無數暴發戶的產生,貧富分化湊然加劇等等,但卻有著深刻的內在之不同。這個內在之不同,首先是歐美經濟崛起的原因和中國不同,其次就是歐美文化中和當時的經濟騰飛並存的文化多元性。
首先看歐美工業革命的內在原因。歐洲的工業革命,無疑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曆史時期之一,因為它使人類從持續了一萬多年的農業文明進化到工業文明。這個工業革命的產生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有著長達兩千多年的歐洲多元文化的積累作基礎的。正是有無數吃飽了撐的不服從單一的主流意識(基督教)的科學家和冒險家,才導致了文藝複興的產生及其之後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崛起,並最後使工業革命成為可能。所以,歐美的工業革命,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是人類創造發明的結果,是西方文明從思想上層建築到社會中下層多元化的必然。相比之之下,中國目前的經濟崛起,一切都是“借來的”和“現存的”:引進技術,開發企業,外商投資,等等。所以,中國的經濟崛起和歐洲的工業革命的產生是完全不可相提並論的兩種不同的曆史現象。
再看和歐美工業革命時期同期的文化環境。歐美國家,從來是一個由多元文化作背景的人文環境(除中世紀以外),所以歐美的文化中總是不缺持不同思想的人(這當然和歐洲的曆史和地理環境關係很大,因為歐洲人所處的地理環境就是一直是一個容易產生相互侵略,版圖變化,並導致頻繁的文化衝擊和混合的地方)。所以即使英國工業革命的高峰時期,除了很多頭腦發熱的為人類的創造力大為驚歎的人以外,也絲毫不缺為之大唱反調的人,比如狄更斯,馬克思,恩格斯,愛迪生,索羅等等(還有很多)。正因為這樣,歐美文化作為一個整體,就很少被某一種意識形態所壟斷,從文化到經濟等各方麵都可以處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中,從而不會在某一條路上走向極端。
反觀中國當今的現象,不但政治製度的單一,文化,尤其在思想領域也是單一的。更令人擔憂的,還不是今天的短暫的文化單一,而是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文化單一,導致中國人對社會中極端的功利態度見慣不驚。
有人可能會聽慣了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這樣的高調,殊不知中國的文化史,最“出名”的就是其單一性。而這個單一性的內在特性,就是功利二字。這裏我們來分析一下“功利”的定義。功利,並不一定都指金錢,而是指一種明確的現實利益。這個現實利益可能是金錢,也可能是地位,總之一定都是現世的,短暫的和實際的(相對於“來世的”,“永恒的”和“理想的”)。所以功利主義,是和正義,理想以及道德等等精神文明的內涵毫無關係的一種人生觀。
明確了“功利”的概念,讓我們來看看兩個對中國人的意識形態影響對大的哲學體係:儒家與道家是如何和“功利主義”相聯係的。這兩家學說的中心,雖然在表麵上有著很精神的內容,比如“孝”,比如“無為而無不為”,但其實都圍繞在人的現實生活領域:儒家是關於治國平天下;道家是為了養生(包括“養心”,但養心的目的是為了“養身”)。儒家和道家這兩種觀念,幾乎就是中國古代思想遺產和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全部內容。雖然從印度傳來的佛教似乎比中國的本土文化更具備精神因素,但後來也很大程度上道教化了,或者說中國化了。
當然,道家和儒家思想都沒有教人貪婪,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是,兩者都暗含一個觀念,即:任何對與現實利益無關的東西的追求,都是毫無意義的。 因為不管是在儒家倡導的“順從”的理念中,還是在道家強調的“出世”(對現實的回避)理念中,都不鼓勵,甚至反對人的純理性追求,或者說,對客觀真理 (在此我更傾向於用“真實”二字代替“真理”,因為“理”總帶有主觀色彩)的追求。然而我們中國人卻不知道,正是這種“無用”的追求, 比如希臘的理性精神,比如基督教的“神性”“超越”等概念,才導致了西方文化的崛起。
儒家思想中自然也存在著很多“道德”教訓。但這些教訓的內涵仍然是功利的。為什麽呢?因為儒家的道德核心“孝道”,絕非是公平的道德觀,而是朝向長輩一邊倒的主觀的人為“道德”。從曆史上看,孝道是家長製的產物,而家長製又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在農業文明初期,這個家長製無疑是起了非常積極作用的,因為它使人口穩定在固定的地理區域。而這個穩定,在人類的采集和狩獵時代之後,是生產力和社會文化得到迅速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然而,雖然適當的家長製可以促進當時的文明進化,而長期的過分的家長製,卻能最終對社會有害無益。當孝道,這個朝向家長一邊倒的觀念成為道德權威時,其功利目的就暴露無遺了。這個功利的目的就是:抹殺人的個性激情,從而使人能夠毫無抵抗地服從權威(或者家長,或者統治者),以達到“平天下”(自然是屬於少數統治者和文化精英的天下)的目的。所以儒家思想並非嚴肅的哲學思想(對現實和人生的客觀的思考),而是一種為現實目的服務的倫理體係。這就是儒家思想的功利內涵 。
再看道家。道家的本質是完全反功利的。它可以被理解成一種非常積極的人生觀,比如如何順應我們的天性,以使我們的的生活更加和諧,更加具備創造力,等等,但道家的這一麵卻並不是廣大中國人對道家的理解。在一般的中國人中,道家更是一種在思想上反理性的宗教(道教),在現實中實用的養身學。中國曆史上能從超越世俗的角度去理解道家的基本上局限在少數人的範圍,如藝術家詩人等等,而在一般人中,道家的影響是迷信的和功利的,比如養生術,比如長生不老等等,導致很多人隻知道在肉體上如和自我保存。而道家的反理性主義態度,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放縱了中國人的思想懶惰,導致中國思想界的單一化。所以從整體上,我認為道家對中國人的影響仍然是極度消極的,它甚至鼓勵了一般中國人在物欲方麵的自私。
從上麵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在中國人的精神領域中,幾乎沒有太多的精神因素。中國傳統中沒有“上帝”的概念,因為中國人根本不關心這個世界的由來問題。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裏更沒有“真理”觀,科學觀,公正觀,因為所有的這些,都是和功利主義觀念相悖的。中國人隻關心一個問題,如何“活”的更好(而我之所以給這個“活”字打引號,是因為這個“活”的概念隻包含了人的現實需要的一麵。換句話說,中國人隻關心自己的肉體的安穩,而不在乎精神的需要)。
這就是為什麽在中國上個世紀80年代國門再度打開時(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198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大門被“踢”開),中國社會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擁抱了資本主義中的金錢觀,而被傳統的道德教條半遮掩著的物質主義終於由此而徹底“釋放”,成為了赤裸裸地物欲主義。所以雖然中國仍然在共產黨的統治下,卻仍然能吸收與之如此對立的資本主義經濟製度,因為它其實更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品味”。所以中國雖然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但為了生存發展,中國社會可以“拿來”和共產主義格格不入的資本主義的經濟製度,卻又在意識形態深處,繼續保留著封建主義和共產主義相結合的一黨專製。
關於共產主義,其實它非但並不鼓勵物質主義,同時它還曾經極大地鼓勵了一翻中國人幾乎是前所未有的“精神文明”,和封建意識大唱反調。比如在50年代,中國人幾乎就經曆著西方中世紀的基督教中的“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極端的物質貧窮,狂熱的精神熱情(當然,那樣的洗腦帶來是更大的愚昧,因為它是建立在統治者對國民的欺騙的基礎上的)。
所以,回過頭再來看,中國人的物欲還是怪不到共產主義/共產黨哪裏。如果有一點關係,那就是中國在80年代改革開放前的極度貧窮。然而,中國人對貧窮其實從來不陌生。普遍的貧窮並非隻出現在當代,而是一個曆來就存在的曆史現象。中國曆史上的每一次農民起義,每一次改朝換代,幾乎都和“飯碗”有關。但在起義成功,江山太平之後,中國卻從來沒有迎來過多元化的文化狀態(除了在中國被統一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而即使是在哪個時候,中國的文化思想仍然是比較蒼白的)。
所以我認為,中國目前的物欲泛濫的真正罪魁禍首,恰恰是看似精深的古文化:一個沒有任何多元的精神追求的單一的功利主義傳統。所以,如果有人樂觀地展望中國的未來,認為現在對中國的物欲橫流的狀況是暫時的話,那麽我希望抱這個觀點的人反思一下中國這幾千年的文化單一性和中國人的現狀之間的關係,並由此認識到,隻要這個意識形態的傳統不改變,中國人的物欲主義人生態度就不會得到製止。
當然,我們也可以再追究的深一些,那就是人的貪婪的本性。然而,雖然這個本性存在於人類所有的人種之中,但卻能夠在多元的文化環境下得到適當控製。因為即使西方國家也有貪婪的人,但西方國家卻同時有不貪婪的人的大量存在,導致貪婪之風永遠不會在社會中唱主流。而中國也不是沒有善人,但文化主流中的功利主義觀念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的人生觀,以至於為貪婪而犯罪似乎已經成為可以為大多數人理解的“人性之自然”。
所以,我認為當今中國的物欲橫流狀態,病根不完全在於製度,而更在於功利主義的文化傳統之中。中國的文化單一結構一天不得破壞和重建(“破壞”是“重建”的前提),中國的現狀,包括製度和社會道德,就一天不可能根本得到改善。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