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的欲望和消費

本帖於 2011-10-18 11:34:43 時間, 由普通用戶 淑女司令 編輯



驅動的欲望和消費


凱恩斯說:“人類的需要大體能分成兩種,一種是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感到必不可缺的絕對需要,另一種是相對意義上的,能使我們超過他人,感到優越自尊的那一類需求。這種能滿足優越感的需要,很可能永無止境……。”

這種很可能永無止境的需求,是以“欲望”為動力的社會心理行為,它追求的是超越現實物質功能和實用功能的“文化價值”。

市場最初是補給日常所需的貿易場所,當物質不再能滿足人們生存的需要,鼓勵和擴大消費需求,就成了資本主義良性運行的條件之一。當由市場來操作這種“欲望”時,它的非實用的“超越性功能”就急劇膨脹起來,資本由此擴大了生產規模,以文化的方式創造出新的價值。為達此目的,消費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為資本作用、控製和操縱的對象,並變成了一項“欲望工程”。

於是,市場成了獲得感官體驗的樂園,在這裏,消費品無論是令人心醉神迷的深層內涵,還是更美妙的外表都意味著被購買的物品遠不隻是一件物品。“它是如此的有趣,如此性感。”

這種消費產品的“超越性功能”是在產品的附加文化價值,和社會運行上的苦心經營,是將文化價值放在實際產品功能價值之上的考慮。就如“蘋果”的I係列產品,說它在本質功能方麵的“創新”和“發明”,還不如說是文化層麵的“創意”、策劃和心理文化價值上的點石成金,喬布斯把電子科技變成了時尚品牌。

這種“超越性功能”在商品上附加的文化意蘊,包含著對消費者的經濟實力、社會地位、消費水準、生活檔次,以及在時尚潮流中的地位等作無形的表征,因而也成就了消費者所追求的,比商品的實用價值更為重要的消費原則。

消費和婚姻差不多,“隻有婚姻才是愛情唯一的象征”。現在的消費,人們不需要對消費品有什麽深入的研究,而隻需要在賬戶裏有足夠的存款。就如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描繪的“獵物的顫栗”被現在的消費者用它的對立麵“獵人的顫栗”替代了。

收藏家查爾斯•薩奇(CharlesSaatchi)說道:“我購買藝術品主要是為了展示它們,這些藝術品在公眾麵前能夠引起什麽樣的反響,對我而言非常重要。”超價值的消費欲望除了獲得對物質的占有快感外,更主要地是獲得自我實現,和社會尊重的“借代性”滿足。這是超價值消費得以風行的主要原因。超價值消費的一種主要方式是對名牌產品的消費。固然,名牌產品有質量、信譽的前提,但從文化角度看,消費名牌就是消費媒介,因為每一種名牌都通過當代媒介來實現的。在消費名牌的同時,消費者也就獲得了高檔的價值證實,獲得了自我宣揚和展示。

消費名牌也就是消費文化,因為每一種名牌都以外在於產品的文化虛像遮蔽了實物本身,所以消費名牌的同時消費者也就獲得了個體形象的完滿。像時裝名牌,就使消費者“借代性”地完成了自我形象乃至個性特征的設計。而當物質的無窮占有,與個體精神消費的滿足融為一體時,消費者就理所當然的獲得了一種極大的心理愉悅。

有些消費者的消費並非出於對物品的喜愛,而是出於可以對其他人施加影響的喜愛。這一現象早在一百年前就讓尤利烏斯•梅耶-格拉非(JuliusMeier-Graefe)震驚不已:“他們愛的不是藝術,購買才是他們最關心的。”對某些人來說,購買,這種占有的形式,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在消費品上花了大價錢的人們可不隻是在消費,他們看上去也是在生產:多虧了他們投入的金錢才賦予了產品以無法估價的美學意義。

因此,經典經濟學“以銷定產”的模式,現在變成了“以產定銷”的操作。這就是當代社會消費中的所謂“培育與涵養”市場的新策略:利用傳播媒介影響社會心理,推動浪潮式的時尚運作,以大規模地製造社會欲求,和附加文化價值來引導社會消費。

欲望的超價值消費的盛行,是依托於浪潮式的時尚消費之“場”來實現的。它本身就是一種“場”效應。離開了這個“場”,產品的價值就必然回歸,虛像的遮蔽和文化符號的擴張就會倏然消遁。這就是時興過了的時髦何以一錢不值的原因。

1970年,法國哲學家鮑德裏亞出版了《消費社會》,指出人類社會正在從生產走向消費,消費構成了人類社會的主導邏輯。就如社會學家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文化理論。在他看來,文化具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它可以變成其他體係的組成成分。在社會體係內,文化可以具體化為規範與價值,而在人格體係裏,文化則內化為行動者的內在信念。在當代市場經濟中,一方麵是產業、市場、利潤進入了文化,另一方麵文化也成為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化為經濟生活中的規範與價值,並且內化為人們的觀念和行為信條。

正因為如此,2004年, 德國文化部專門把培養經濟類學生的“文化能力”提上了日程。一些學生會得到與藝術交流的機會,了解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並學習如何理解這個過程中的投資收益增長。

顯然,許多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現在都與藝術融合在了一起。在有些人看來,他們是代表著革新、創造力以及靈活多變的靈魂。人們從藝術看到了理想的企業家,因為他們富有靈感,又總能發現新的市場空白,並用過去沒有人需要、也從沒出現過的作品填補這些空白。他們的“產品”的價值可以被反複評估,持有增值的空間。

有人抱怨藝術太過隨意,而且缺少秩序。但在不少成功的經理人眼裏,這種無序恰恰是商業價值的保證。對質量的評估越少越好,不需要討論、不需要解釋,也不需要遵守清規戒律——這是最符合某些大企業家想象的理想狀態。

因此,在鮑德裏亞爾來說,後工業時代社會主體的構成已發生重大變化,消費的資本主義意識構造了當下社會的主體。鮑德裏亞爾宣稱,如果說當今的社會再也不生產神話了,那是因為消費便是它自身的神話。

說消費是神話,是說消費就是當代社會關於自身的一種言說,是當下社會自我表達,自我籌劃的一種方式。消費社會的消費並不是什麽物質,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在消費思想,觀念,或一種符號體係。物質產品在被消費前就已變成一種信息,在日常話語和知識話語的狂轟濫炸中,獲得大眾的自覺或不自覺的默認、選擇或自省,進而成為一種常識,一種慣例,一種“公理”。

喬布斯即沒有操作係統的利器,蘋果也沒有微軟那樣悠久的硬件開發經驗,但他主導的一種全新銷售和消費模式,以及對用戶體驗的敏感彌補了所有這些不足。40年前鮑德裏亞就說過,人們添置一些用品不僅是“當作工具來使用”而且被“當作舒適和優越等要素來耍弄” 並願意為後者掏錢,消費者熱愛商品的品牌和象征意義甚於商品的實用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喬布斯確實深諳此道。

無疑,我們的社會正在作為消費社會去思考並言說。如果說喬布斯是這個時代的科技偶像,更不如稱其為營銷英雄或消費心理學大師。他以自己的方式,在全局層麵上,選擇、想像、預設並擬定了一種自我證明式的反複敘事的巨大程式。

如果說消費是源於豐盛。但並不完全是指產品和服務的豐盛,而是指形象、符號或意念的豐盛。恰恰是這種形象、符號和意念的新神話,構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道德,並沉積為一種集體意識。消費的神話是說,消費是我們人人可得,可參與的永久狂歡。

“消費”成了新的社會現實的標誌,它意味著一次價值意識形態的重構。社會就是依據那種預言模式來進行自我表達或自我操演的。那是一種巨大的集體自戀,“您所夢想的一切,就是您的”,社會在為自身提供的影像中自我混淆、自我陶醉和自我寬恕。

消費者就像在神奇的魔鏡中,時刻能讀到自己,讀到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身體、自己的魅力、自己的美麗動人之處,被鋪天蓋地的影像、廣告、圖例所規劃、所啟發、所引導或所涵養。

也許過去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究竟想要的對象是誰,現在恍然大悟了,並且立即去追求他。也許她早在與生俱來的廣告中潛移默化地弄熟了程式和規則,實行起來駕輕就熟。所以,從“想”到“做”其間沒有距離,更沒有鴻溝,彌合是即刻的。因為你的向往、你的美麗甚至你的魅力,都是預先為你設計好的。這個世界是先設計了、生產了美麗,並確定了如何美麗的方式,然後你才美麗的。那裏有一個精致的甕,然後請君入甕,然後君自入甕,然後蜂擁入甕。我們的社會就是這樣被消費美麗的。

Ref:金元浦:消費的神話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欲望和“出軌”
  • 從“人與社會”看文化的適應
  • 當代藝術的核心價值是什麽?
  • 為什麽會有“天價”的當代藝術
  • “藝術的杠杆”與當代性
  • 所有跟帖: 

    好文章,消解了消費神話。 -真真國女兒- 給 真真國女兒 發送悄悄話 真真國女兒 的博客首頁 (488 bytes) () 10/09/2011 postreply 23:31:38

    這篇似乎比上次的易懂些 :-) -思如昀- 給 思如昀 發送悄悄話 思如昀 的博客首頁 (530 bytes) () 10/10/2011 postreply 07:24:02

    群體的歇斯底裏推動了曆史發展 -kdkboy- 給 kdkbo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1/2011 postreply 02:38:24

    社會現象是統計現象,受各自利益驅使而有形形色色的個人行為,貌似雜亂無章, -木木真木- 給 木木真木 發送悄悄話 木木真木 的博客首頁 (117 bytes) () 10/11/2011 postreply 06:03:1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