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與社會”看文化的適應

來源: 英二 2011-10-05 20:45:3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25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英二 ] 在 2011-10-05 23:09:5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從“人與社會”看文化的適應


說“人與社會的關係”,有的批評家把它與時代掛鉤,隻是“掛”的形式有點隨心所欲,比如,把中國掛在西方的“前現代”,然後又把“兩個階層之間的對抗性革命倫理”掛在“前現代”,既然這種“對抗”與現代性無關,所以,“人與人對立的生存樣態”理所當然是中國的專利。

就如又在說起的“彭宇案”,現在常常能聽說的一個話題,“看見路上跌倒了一個老人,你會去幫助嗎?”以中國傳統來說,不應該是一個問題的問題,為什麽在現時的中國成了一個爭論的問題?

同樣的問題如果在美國,“你如果看見街麵上躺著一個人,會去幫助嗎?”回答應該是不會,因為
這是合理的,路 人沒有這個責任。雖然有一個“好撒馬利亞人法”(Good Samaritanlaw),希望讓做好事者可以無後顧之憂。然而,它起的作用可能是適得其反,因為法律的細目條款,像是“杯弓蛇影”,人們的習慣就是避 之而恐不及,所以,避而遠之仍然是最好的選擇,繞開了走過去,“避免觸法”成了一條更為充分的理由。

同樣的情景出現在中國,顯然是因為傳 染了“現代性意識”,而不是中國的“前現代”問題。有關“人與社會的關係”,中國傳統的社會治理是依賴於人的“普遍性意識”;而西方的現代主義文化,“去 普遍性意識”的個人主義原則,社會治理隻能依靠“法律”。而現代法律本身更像是一種寄生於社會的蛀蟲,它的主要功能是消耗社會的成本。

就如另一句流行的批評話語:“用西方語言說中國故事”。在《職來職往》中,就有一個為企業服務了十幾年的人事職工,因為不會說英語把工作給丟了,看“新東方”達人逼人的態勢,感覺就像“用西方語言說中國故事”已經要影響人的生存。

諸 如“用西方語言說中國故事”。最大的疑問仍然是,用西方語言能說好中國故事?即使是文化精英全部到齊,或者說中國的藝術家都用“西方語言”武裝起來的話, 中國的當代藝術與中國能有多少關係?當然,“用西方語言說中國故事”的立場,可能是說中國的藝術家以自己的語言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出現了困難,所以不得不需 要西方語言的出場,那麽,問題就又回到了,到底是語言問題,藝術問題,還是“用西方語言說中國故事”的問題?

“用西方語言說自己的故 事”,有一個很好的模板就是印度。“用西方語言說印度故事”不會有任何疑義。所以“用西方語言說中國故事”的崇拜者應仔細的考察印度社會,和印度的當代藝 術。比如有人說,杜尚的影子確實很好的落到了印度,在有一年的孟買Kala Ghoda藝術節,就有個藝術家薩克爾(ApnaviThacker)製作了一塊稱為《羅浮》(The Loovre)的裝置,以四個排開的金銀色小便池來討論城市基礎設施的缺乏。

說到印度的文化,就不能不說到文化的“殖民”。什麽是“文化殖民”呢?當一種文化被迫的,或自願地接受了外來的文化,由於種種原因,最終導致自己內部的文化主體,變成了外來文化占優勢。這就是產生了“內部殖民”。

形 成“內部殖民”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文化上的無法融合,也就是說出現了一種“你死,我一定要活”形勢,這是因為這種外來文化是一種“唯我獨尊”的一神教文 化,隻有我才是唯一的真理,其他的,不是邪惡就是原始,沒有道理可說,也就沒有了其他任何選擇的餘地,結果是隻有“取一而代之”。

比如 說,現在有批評家提出“混現代”這樣的詞匯來表達現時的中國。眾所周知,過去的時間不能撈回來,時代也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時代是不能混的,其發展也不是 人所能控製。因此,這個詞匯在現實中如果還有意義的話,也隻能說它是表達了一種在“文化上的無法融合”。因此,如果一定要說“中國是處於前現代向現代性轉 換過程”,其實是在堅持一種外來文化的強勢立場,“唯我獨尊”的意思不言自明。

“人與人對立的生存樣態” 其實就是“唯我獨尊”文化思維的形態,在二元邏輯體係中隻存在“對和錯”兩種邏輯值,不存在既對又錯,或非正非負的其他狀態。以自身文化排斥其他文化,由此產生的思想文化專製是二元文化的專利。

從 十三世紀的基督教十字軍行為,不允許不同質事物的並存,無論是操縱宗教裁判的天主教廷,還是操縱民主科學的啟蒙運動莫不如此。在天主教統治時代,異教徒便 是不被承認的存在,對其是以火刑處死,比如對女巫的迫害;對美洲民族實行的種族滅絕,或是對中國的“鴉片戰爭”,都有其思想的理論根源。

英 語中的Theory是理論,“theo”是上帝,理論是上帝的學問,Theology其實是講上帝的規則。宗教與“二元理性”互為因果,西方文明可以稱作 宗教文明,因為宗教的產生就是源自於人與自然割裂的思想,而宗教的本質又是一種人對自身的否定,將人的對立物作為首要價值,站在人的對立物而非人本身的立 場上判斷事物。

比如說“民族主義”問題,中國傳統文化並沒有“民族主義”的概念,西方人為什麽喜歡使用“民族主義”這個詞?因為民族主 義、種族主義如同宗教一樣是西方文明觀的核心,都是二元理性的產物。這體現在西方文明中對於人這一概念的理解。人的概念被割裂成我與他的對立,我是人的本 體,而他隻有在與我相同之後才被認為是同樣的人。這就決定了必須由我去同化他才能將非人轉化成為人,這也是西方文明傳教士式文化模式的思維基礎。

互 不相容從來就是“唯我獨尊”文化思維的難題,當這種思想方法作為世界主流文化時,也造就了當今世界的難題。如果兩種主體文化是同樣的“唯我獨尊”,就會產 生強烈衝突。如以前在歐洲發生的新教和天主教衝突,在現時,同樣麵臨的是伊斯蘭的挑戰。因此歐洲不少國家公開的承認:“任何有關多元化文化的努力是徒勞 的”。就是在曾經是多神教文化融合的印度,在其“內部殖民”形成後,宗教衝突越演越烈,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裂,和現時的敵對狀態,也可以說是“唯我獨尊” 文化在東方“移植”的成果之一。因此,在處理諸如民族文化的衝突問題上,國人需要避免傳染的就是這種“唯我獨尊”的思維方式。

試圖消滅異己文化,但矛盾和差異的永恒存在意味著同化的永不成功,因此也意味著西方無法融合形成統一的大民族整體,二元的文化模式決定了西方文明是典型的小民族文明。

相 對於禁錮思想的二元邏輯,中國傳統的多元思維,在“是和非”的兩種極限狀態間可以存在無限多的合理邏輯值。在儒家的價值觀中,“中庸”是最高的價值標準, 它是一種在多元邏輯下如何調和矛盾的思維方式。同樣,道家以陰陽立論,但不是致力於以此勝彼,而是著重要於調和共存。中國傳統文化從來就不是均質的,但它 是連續的,變化的。看中國的曆史,中國大民族的形成,就是因為文化融合的成功,如對中亞傳入的佛教文化,和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適應過程。

中 國傳統重要的是在於思維方式,任何思想的專製,都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背道而馳。比如在現代流行的,對資本主義信仰的“普世價值”,被當作對人進行劃 分和同化的標準。“普世”是零和概念。因此,如果出現諸如“處理當代藝術的普世價值與本土經驗。”這樣的句子在文理上就有問題。因為,“普世”是獨尊的, 它並沒有給你其他任何“處理”選擇的餘地。

出於“唯我獨尊”作為主流文化,在文化領域造成的困境,和近代的殖民主義,和文化殖民的現實, 當代文化學者更願意討論的是“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而不是“文化同化”(assimilation),因為“文化適應”是強調弱勢 族群能否維持一種文化上的獨立。而“文化同化”則意味著不同文化的交匯過程,文化形態的改變隻能是取決於強勢文化的一方。

全球化時代可以 看作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然而,強勢“維我”文化的現實存在,對於弱勢文化而言,其實別無選擇,常見的“文化適應”隻能是文化同化 (assimilation),文化隔離(Segregation),文化整合(integration),或文化的邊緣化(Marginality)。

如 果文化差異能夠得到相互尊重和認可,則融合成“多元文化社會”(Pluralism),但事實上,弱勢文化並不存在這種選擇的自主權。如果弱勢文化完全自 願的融入了主流,不保留自己的文化,就是“文化熔爐”(Melting Pot)。如果弱勢文化是無奈的被迫融入了主流則是“文化高壓鍋”(PressureCooker)現象。弱勢文化對主流的拒絕(rejection), 主動的是“文化退出”(Withdrawal);被動的是文化隔離(Segregation)。在弱勢文化的“去文化”(deculturation)現 象中,如果是自願的,稱為“文化的邊緣化”(Marginality);如果是被迫的,就是文化滅絕(Ethnocide),如印第安文化在美國的遭遇。

對於中國當代藝術來說,如果接受了西方的主流藝術形式,同時也完全保留了自己的傳統,是“藝術的多元融合”。如果是自願的放棄了自己的傳統,那就更接近“文化熔爐”。這兩種“文化適應”形態,也正是近代中國藝術形態的寫照。

從 一百多年來的東西方藝術的互動來看,中國繪畫在宋代影響了日本;而東方繪畫的線條,平麵,和抽象性又影響了西方;歐洲藝術曾經受近中東的影響,而當時在波 斯就有很多的中國藝人。從十七世紀,越來越多的亞洲藝術西行,從當今西方博物館收藏中隨處可見的東方藝術品就可見一斑。亞洲藝術往往能滿足西方的審美。從 當代的角度看這些文化交流,歐洲人欣賞並收集他們,但是即沒有這些作品,也沒有創造它們的大師被整合到藝術的“大故事”中。無論是藝術史的敘事學說,還是 現代主義的藝術批評論述,都同樣的頑固和狹隘。非洲部落藝術對畢加索立體主義的影響廣為人知,但西方藝術史學家從沒有跟蹤現代主義從非洲藝術到塞尚立體主 義(Cubism)的演變。沒有一個非洲藝術家,或非洲藝術形式因此可以作為藝術史的一部分。外來的審美話語,可能隻是被視同為土著的另類美學。藝術交流 的排序,是被調控的而不是被集成,是策略部署,而不是雙方互惠的交融。讓中國藝術史家頂禮膜拜的西方現代主義繪畫,實際上是西方向東方繪畫形式的大規模靠 攏。但沒有一個西方藝術批評家的眼球會朝向這個方向,而中國批評家所注視的焦點,常常也就是西方批評家的視野。因此,“東西方都在向對方十九世紀以前傳統 的學習”,這樣的事實從未進入藝術的“大曆史”。

現代主義扮演的全球公民角色,它的理論帶有的文化基因——美學形式,藝術觀念,文化代碼,如此等等。異國的異質話語對於現代主義的接納必須履行種種複雜的文化交接。因此,“現代主義”的順利登陸通常表明,這個概念收到了訪問邀請,並且贏得了異質文化的認可。曆史曾經出現的這種時刻: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傳統開始了大規模的替換,沿襲已久的思想喪失了闡釋的功效,社會話語體係麵臨徹底的清理。這種清理造成了話語內部某些軸心部位的空缺,這可以解釋現代主義可以乘虛而入現代主義的登堂入室表明,它找到與異質話語彼此銜接的交匯口。猶如穿過海關,現代主義的某些因素贏得了特殊的待遇,甚至被放大和得以擴張

許多人願意指出一個疏忽:現代主義與文化擴張主義之間的關係為什麽消失在理論視域之外?美學上的異國情調”讓許多批評家將西方現代主義等同為“現代性”的符號,和解除中國傳統文化合法性的工具,使得中國現代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像是一種受虐性的行為。

隱藏於全球文化交往內部的壓迫關係貌似開放的世界文化舞台是如何的屈從於不平等結構。文化的交融並不是想象的全麵的均衡滲透。它們隻是以不同的力量發生的相遇和碰撞。正如在張培力的作品《直線一公裏》,在直線一公裏距離的兩端,兩個人扛攝像機慢慢走近,他們的拍攝跟一個幹擾信號源連在一起,走得越近,幹擾得越強。

然而,犀利與盲視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麵。如果民族視為評價文化交往的唯一範疇,那麽,民族文化之間就隻剩下了充滿敵意的交鋒,文化差異就無不以壓迫與對抗告終。這不是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國傳統仍然有理由相信:美學或者學術文化互動仍然包含了抗拒權力的鋒芒,和掙脫控製的能量閉鎖是一種消極的回避,中國傳統存在鑒別、篩選、抵製和改造異族文化的機製。納,並使之屈從於主體的文化結構是中國文化的曆史。

老子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是要人去見證現實,要看到事物的繁複重雜。事物與觀點,常常是:“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就看到了“要重建文化的價值觀,就要提高自身的分辯能力”。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當代藝術的核心價值是什麽?
  • 為什麽會有“天價”的當代藝術
  • “藝術的杠杆”與當代性
  • 希帕蒂亞(Hypatia)
  • Genizah
  • 所有跟帖: 

    很好的反思。 -玉壘關- 給 玉壘關 發送悄悄話 玉壘關 的博客首頁 (458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00:21:30

    中庸之道的境界其實是很高,很難的。 -英二- 給 英二 發送悄悄話 英二 的博客首頁 (79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19:58:50

    師傅好,記下了, -英二- 給 英二 發送悄悄話 英二 的博客首頁 (61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20:06:33

    結合時事,所謂時事造英雄,喬布斯的封閉係統的成功也植根於這種唯我獨尊的西方文化背景。 -鎖問- 給 鎖問 發送悄悄話 鎖問 的博客首頁 (43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00:57:14

    蘋果除了富士康,還有文化的一麵,看看那麽多蘋果迷,就能知道它的利害了, -英二- 給 英二 發送悄悄話 英二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20:12:48

    好個攻守辯證論!等著看後續!英二總是有好的思考。。。。 -宗闋- 給 宗闋 發送悄悄話 宗闋 的博客首頁 (71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14:30:39

    你不知道,老莊除了滿腹經綸,學富五車,還恰到好處,不會用錯地方, -英二- 給 英二 發送悄悄話 英二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20:24:45

    工具,就是器。器,就是器具。器具,人可用之,必如茶杯,也可當溺壺。反之亦然。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7/2011 postreply 18:15:32

    深有同感。 -玉壘關- 給 玉壘關 發送悄悄話 玉壘關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19:27:51

    感覺您的題目本身值得探討:) -彩雲舒- 給 彩雲舒 發送悄悄話 彩雲舒 的博客首頁 (407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08:15:25

    我也覺得題目不是很好, -英二- 給 英二 發送悄悄話 英二 的博客首頁 (192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20:42:32

    glad to see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terms of cultural int -偶燈斯陋- 給 偶燈斯陋 發送悄悄話 偶燈斯陋 的博客首頁 (160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21:53:25

    這個,我是從河邊那裏批發來的,他這個說法對我印象深刻,也是寫這個的成因 -英二- 給 英二 發送悄悄話 英二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7/2011 postreply 05:55:30

    寫得真好,畫也畫得好。 -亞洲飛蝗- 給 亞洲飛蝗 發送悄悄話 (31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22:25:36

    這個畫不是我畫的:) -英二- 給 英二 發送悄悄話 英二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7/2011 postreply 05:52:4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