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殤(26、大唐驚夢(下))

漢殤(26、大唐驚夢(下))

第十三節  大唐驚夢(下)

 

一、李隆基的幫忙

公元75512月,安祿山示假詔於眾將,宣稱:“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諸君宜即從軍。”然後揮師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太原,向河南挺進,僅用35天便從北京殺到東都洛陽,中原淪陷。他於756年正月一日在洛陽自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

然而安祿山的好日子至此也告一段落。顏之推的兩個六世孫平原郡太守顏真卿和常山太守顏杲卿奮起反擊,看來《顏氏家訓》並非浪得虛名,嚴家確實教子有方。河北十七郡在二人的抗爭下先後歸順唐廷。安祿山此時正在往潼關的路上,聽說後院著火,馬上班師回洛陽,俘虜顏季明,逼迫其父顏杲卿投降,杲卿大罵安祿山,季明被殺。不久城破,杲卿為史思明所俘,押至洛陽見安祿山,杲卿破口大罵,安大怒,命割掉顏的舌頭,顏杲卿仍大罵不止,直至氣絕。此後,河北各郡雖再次陷落,但嚴氏父子的壯烈犧牲卻豎起一根反抗安祿山的標杆。顏真卿後尋得顏季明的頭顱,一氣嗬成寫下中國書法史上僅次於《蘭亭序》的行書極品《祭侄文稿》。

安祿山剛剛拿回河北,王忠嗣死前布下的後手開始發飆,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二人連破史思明,河北十餘郡重新光複,在郭李二人連戰連捷的感召下,唐朝地方官紛紛起兵抵抗,安祿山四麵楚歌,除老巢範陽外,他能控製的僅僅是河南西部一帶,照此形勢發展,不出一年,安史之亂就將灰飛煙滅,成為曆史上一場荒誕可笑的滑稽戲。然而,作為安祿山的恩主和最忠實的盟友,李隆基不失時機地再次扔給安祿山一個餡餅,救他於水火之中,將這場戰亂向縱深推動。

在中國,皇帝就是“神”,沒有製約,他可以犯任何愚蠢、不可饒恕的錯誤而不需要承擔一點點責任。當然,明麵上皇帝乃“聖上”,完美無缺,因此也不可能改正錯誤而隻會用更多的荒謬去掩飾自己的愚蠢。安祿山叛亂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唯獨李隆基不相信而變本加厲地寵信安;安祿山叛亂後,李隆基並不認為自己識人有誤,相反卻開始猜忌所有的將領。他的邏輯裏,連長相如豬大字不識的安祿山都敢造反,那麽誰不會造反?文臣看不起的番將尚且敢造反,識文斷句的漢將豈不有更多的理由叛亂?軍人皆不可信,隻有宦官才是真正的心腹,李隆基任用宦官做監軍,昏招迭出為安祿山開路。

新任的範陽平盧節度使封常清在洛陽倉促應戰,敗退陝郡,與征討副元帥高仙芝(正元帥為皇子李琬)會合,退守潼關。安祿山攻潼關不下,回洛陽稱帝。李隆基與朝中的一群阿諛之臣不諳軍情,卻狂妄道:“安祿山狂悖,不日授首。”要求封常清與高仙芝出關殲滅叛軍。封與高均為久經沙場的老將,知道自己那臨時抓壯丁湊起來的軍隊根本不是叛軍的對手,隻宜守關,可李隆基不相信,而宦官監軍邊令誠也打小報告說封常清誇張軍情,動搖人心,高仙芝放棄陝地數百裏等,李隆基大怒,命邊令誠殺二將,任命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

哥舒翰已偏癱,哪裏能統兵?他堅辭不敢,李隆基不允,哥舒翰乃胡人兼廢人,兵權交給他最放心,於是哥抱著殘軀上陣,同樣固守潼關。此時局勢已180度轉彎,郭子儀與李光弼正在聯手絞殺叛軍,他們也上書要求潼關大軍必須固守,不可輕出,由他們攻取範陽老巢。所有武將一致的意見卻讓李隆基和楊國忠緊張起來,他們懷疑哥舒翰按兵不動別有企圖,派宦官一個接一個去催促出兵,另募兵萬人屯灞上,監督哥舒翰,哥舒翰知必敗,“慟哭出關”。安祿山正走投無路,見唐軍出關,大喜,在路上設下埋伏,唐軍全軍覆沒,哥舒翰被自己親手提拔起來的蕃將火撥歸仁劫持,連同幾十名不肯投降的唐將一同押送洛陽。哥舒翰見到安祿山後卻一改以往的傲氣,跪地求饒,並主動請求寫信勸降他的昔日部下,安祿山大喜,封哥舒翰為司馬,殺火撥歸仁示好,誰知哥的勸降信招來一片痛罵。哥苟且偷生一年,被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殺害,一世功名付之東流。

潼關失守,安祿山順利占領長安,命軍隊在全城大肆搜刮三日。郭子儀、李光弼也撤兵守井陘,河北大部分郡縣再次落入叛軍之手。安祿山在李隆基的綿綿相助下絕處逢生,終於坐上李精心為他預備在長安的寶座。

安祿山大概患2型糖尿病,當上大燕皇帝時已經瞎眼,同時疽病遷延不愈,性情暴躁,對周圍的人非打即殺,兩年後被長子安慶緒串通貼身宦官李豬兒殺死。他的老東家李隆基也已下台,李亨即位,安史之亂進入新的階段。

 

二、荒唐的殘局

自李隆基開始,猜忌和愚蠢就成為唐宗室的遺傳病。李亨將他老子所有的荒謬照單全收。他登基伊始,唐中期的第一奇人李泌就對他分析道:安祿山叛亂,隻有蕃將願意效力,中國人大部分屬脅從,隻要策略得當,不出兩年定能平叛。李泌的具體建議非常高妙:1、讓郭子儀和李光弼切斷賊巢範陽與洛陽的聯係,保持叛軍在長安與洛陽之間的交通順暢,讓郭李堵洛陽東麵,朝廷軍隊堵長安西麵,兩頭輪流進攻,使叛軍在東西兩京之間來回救援,疲於奔命;2、先圖範陽,斷叛軍後路,再關門打狗,收複兩京。從今天的角度看,李泌的建議極其高瞻遠矚,他在範陽(北京)剛出頭的時候,已經瞧出那塊地方將成禍源,因此主張先定幽州,拔掉這顆胡人安插在長城內的釘子,斷絕草原對華北叛軍的支援,再下中原。事實上,這個建議與當初郭子儀的想法非常相似,郭要求朝廷堅守潼關,他揮師北上,直搗範陽,再東西合圍,收複中原。可惜對豬彈琴,李亨與今天的幹部一樣,要的是大幹快上,立竿見影的軍事行動,根本無意徹底解決問題,而且他滿腦子想的是到長安做皇帝,不願意先攻範陽。因此雖然覺得李泌的建議很好,但執意啃硬骨頭,先攻長安,把平叛搞成一波三折的噩夢,而範陽一直都遊離於朝廷掌控之外,從安祿山到元末,長達六百多年的時間裏,範陽(後來的元大都)始終控製在胡人手中,成為草原民族征服中國的跳板和基地。

按李泌的建議,官兵以逸待勞,可以用最小的代價根治叛亂,而現在,朝廷從各地調兵圍攻關中,叛軍勢大,且以逸待勞,朝廷數次戰敗,即使天才如郭子儀在譎水西也慘遭潰敗,到朝堂請罪。李亨當然不認為是自己的決策失誤,覺得唐軍太弱,郭子儀也想不出如何短期內克服長安,遂建議請回紇增援。回紇派四千精兵趕到,李亨如獲至寶,與回紇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他居然用首都全城的財物與孩童換取異族的幫助,如此禽獸行徑與滿清的“寧與外賊,不予家奴”有何差異?

757年秋天,元帥李俶(後來的唐代宗李豫)和副元帥郭子儀發動漢番聯軍15萬人,大破叛軍,收複長安,滿城的老百姓嗚咽著夾道歡迎官兵,哪裏想到皇帝早把他們賣了。回紇要依約劫掠長安,李俶拜求放過長安,他說:今剛剛收複西京,若馬上大舉俘掠,則東都之人就會皆為賊固守,收複東都就不容易了,願到了東都再履行約定。回紇想想有道理,長安這才逃過一劫。

十月十八日,唐軍進入洛陽,舉城歡慶的百姓完全沒有料到噩夢即將來臨,回紇大索三日,收集錢財無數、錦羅綢絹萬匹而歸。洛陽再次被洗劫一空。

兩京收複,安慶緒率6萬叛軍退守鄴郡(今河南安陽),史思明固守範陽,互為犄角。7589月,李亨命郭子儀等9個節度使共60萬人圍攻鄴郡,此役為中國曆史上最荒唐的戰役之一,60萬人居然沒有一個統帥,原因乃郭子儀和李光弼地位相當,不便相互統領,實際上因為郭李二人都是正一品,再立大功如何了得,結果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勝了功勞都歸宦官。九路大軍被一個宦官領導,人再多又有何益?

史思明發範陽13萬兵馬南下救鄴,唐軍潰敗,魚朝恩把罪責全推到郭子儀身上,郭被罷免,李光弼任朔方節度使,加封原朔方節度副使仆固懷恩為郡主,讓仆固懷恩製衡李光弼。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趁勝追擊,攻下洛陽。

761年,魚朝恩奏稱叛軍不難掃除,仆固懷恩希望李光弼戰敗,隨聲附和,李亨乃促光弼速攻洛陽,李光弼奏稱,敵兵尚強,不可輕進。然而李亨一個勁地派宦官催促李光弼出兵,光弼無奈,與仆固懷恩、魚朝恩合兵出擊。仆固懷恩違抗李光弼的命令,在平原布陣,被史思明擊破。李光弼被剝奪兵權,而魚朝恩和仆固懷恩卻依舊受寵。皇帝猜忌功臣,至此,郭子儀和李光弼皆被排擠出局。

史思明乘勝發兵長安,不過因為他的寡恩刻薄,對子女及下屬完全沒有憐惜及親情,途中被長子史朝義和部下殺死。史朝義稱帝,罷兵回頭,朝廷上下才鬆一口氣。

762年,第三代昏君李豫(原來的李俶)繼位,他命長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仆固懷恩為副元帥攻洛陽。李豫和他的老爸一樣,不願用郭子儀、李光弼這樣的幹將,也不相信本國的軍隊,相反卻派宦官向回紇乞兵。有上次的甜頭,這回登裏可汗親自領兵來援,他蔑視唐朝,強迫李適行拜舞禮,唐臣據理力爭,他居然鞭打每個力爭者各一百下。真所謂“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

此次會戰,史朝義大敗,回紇入洛陽,縱兵殺掠,仆固懷恩和魚朝恩借口洛陽、鄭、汴等州均為賊境,同樣沿途擄掠。史朝義自盡,屬下諸將投降,朝廷下令既往不咎,仆固懷恩早有異心,奏請歸降的安史舊將為河北鎮將,並與他們交好,以圖日後之用。朝廷依言將河北分為盧龍、成德、魏博三個藩鎮,讓史朝義手下最勇猛的三個將領張忠誌(奚人)、田承嗣(蕃化的漢人)和李懷仙(世代被契丹奴役的胡人)分別擔任節度使,史稱“河北三鎮”。這三鎮僅僅名義上歸順朝廷,實乃國中之國,自定法令,自行任免將官,不交租稅,自傳子侄繼位,或被部署悍將奪位,朝廷不問曲折,一律封為節度使。結果直到唐末,河北三鎮都為胡人的聚居地,被唐朝其它地區視作“化外之地”,不認其為“中國”。河北三鎮實乃大唐中後葉的一個毒瘤,無數混亂的根源。

仆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因平叛有功,照例受到皇帝的猜忌,宣他進京,想剝奪他的兵權,仆固懷恩拒絕入朝,雙方關係惡化。李豫重新任用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朔方將士聽說郭子儀上任,夾道歡迎,仆固懷恩僅帶著三百親信逃走。764年,他招引吐蕃、回紇、黨項數十萬部眾南下,被郭子儀固城牆以待之,不戰而退。

765年,仆固懷恩又勾引吐蕃、回紇、吐穀渾等30萬軍隊進攻長安,沒想到途中暴病而死。郭子儀僅有一萬多人,被重重包圍在涇陽。他派部將去回紇大營遊說,回紇王大驚道:令公還在?懷恩說令公已死,我才前來。如果令公尚在,我能不能見見他?郭子儀遂脫掉胄甲,前往回紇大營,回紇將士下馬拜曰:“果吾父也。”雙方把酒言歡,誓好如初。郭子儀遊說回紇進攻“友軍”吐蕃。吐蕃大軍聽到風聲,當夜逃遁。郭子儀與回紇緊追不舍,“破吐蕃十萬於靈台西原,斬級五萬,俘萬人,盡得所掠士女牛羊馬橐駝不勝計。”

 

三、猜忌、割據與亡國

安史之亂的緣由乃李隆基和李林甫猜忌漢將,寵信番將。安祿山叛變後,李隆基絲毫沒有吸取教訓,相反不再信賴任何將領,隻聽宦官的匯報。大唐的武功在王忠嗣和哥舒翰的手中達到極致後,一夜之間雨打飄零,變得人見人欺。宦官統領下的“陽痿”軍隊除了“自宮”,對付自己人外,還能做些什麽?唐朝中後期的宦官專權,隨意弑君建元便來源於此,實乃李唐家族自導自殘的醜劇。

當猜忌演變為與生俱來的遺傳病後,皇帝已不再對將帥作忠臣度的評估。在皇帝的邏輯裏,所有人都有叛變的可能,會否叛變僅僅依賴於他們的實力,實力越強、功勞越大,叛變的可能性就越大,越需要嚴加防範。如此荒唐的邏輯下,還有誰肯為皇室賣命?

郭子儀乃唐朝中葉的第一名將,自然也最受皇帝的“關照”。每到局勢亂得岌岌可危,便讓他出山,一旦形勢好轉,馬上借各種因頭剝奪他的軍職。而郭子儀恰好乃中國曆史上心態最好的臣子之一,能上能下,逆來順受,這大概是他幾番沉浮卻能善終的原因。但郭子儀這樣的好脾氣別說當時,就是放之古今也鳳毛麟角。郭這麵鏡子照得當時的武將不寒而顫,沒有第二個人願意因為自己的功勞大而被一道懿旨剝奪千辛萬苦打拚來的軍權,將領皆人人自危。

另外,皇帝對忠臣和貳臣的態度也頗令人玩味。越是忠誠,皇帝越象捏麵團一樣擺弄你,讓你提心吊膽、永無寧日;越是桀驁不馴,強橫無禮,皇帝越是曲意籠絡,給你加官晉爵,但求表麵上的臣服。郭子儀乃大忠臣,人生潮起潮落,象過山車似的,而河北三鎮,都是招降的叛將,卻儼然國中之國,絲毫不聽皇帝的使喚。於是所有節度使在崇敬郭子儀的同時,均拚命向河北三鎮學習,藩鎮割據愈演愈烈。

《左傳》名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一語道破華夏文明覆滅的根源。單就對皇帝(或國家)的忠誠而言,胡漢真乃天壤之別。中國曆史上,漢將被枉殺的一大把,叛變的卻極少,王忠嗣、郭子儀無論皇帝如何對待,均忠心耿耿,顏杲卿英勇就義,滿門英烈。而安祿山為叛變,以三十二番將替屬下的漢將。突厥人哥舒翰一世英名,被俘後馬上變節。把他俘虜的也是他一手提拔的蕃將火撥歸仁。契丹人李光弼乃與郭子儀齊名的戰將,同樣戰功卓著,但他後期不願聽朝廷征召,謀求割據,結果其他將領亦不聽從他的指揮,光弼憂慮而死。郭子儀的副手鐵勒人仆固懷恩依附宦官,被皇帝寵信提拔來壓製郭子儀和李光弼,在平叛成功後卻走上叛變的老路。總之,胡人沒有漢人的忠烈思想,有奶便是娘,番將的忠誠永遠是相對的,哪怕風光如哥舒翰,從來瞧不上安祿山,原本朝中見到安都是冷嘲熱諷,一旦被俘卻伏地謝罪:“肉眼不識陛下,遂至於此。陛下為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填在河南,魯炅在南陽,但留臣,臣以尺書招之,不日平矣。”

可惜李唐在胡漢問題上錯得太過離譜,安史之前養胡為患,安史之後連自己的軍隊都不再信任,認敵為友,喪權辱國地一次次請回紇、沙陀等出兵平叛,直接導致沙陀人占領中原,割讓燕雲十六州的惡行。

如果一個國家連自己的軍隊都不能相信,這個國家有什麽存活於世的理由?趙宋在李唐的老路上繼續南轅北轍。宋朝那幫子眼睛隻盯著銅板的君臣想出一個匪夷所思的“高招”:養軍隊耗費巨資,而且軍隊還可能造反,不如把這筆錢送給北方的強敵,權當保護費,用錢來買和平,內部又起不來叛亂,不是更加經濟合算嗎?結果趙宋的子民節衣縮食、勒緊褲腰帶把省出來的錢糧上交遼金,換來兩次亡國。不冤啊!

專製招來猜忌,猜忌導致軍力綿軟,後者引來亡國。中國在這條通往陰間的絕路上越走越歡,永無超生之日。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漢殤(25、大唐驚夢(上))
  • 漢殤(24、凋零的漢音)
  • 漢殤(23、飄搖的漢統)
  • 漢殤(22、天王冉閔(下))
  • 漢殤(21、天王冉閔(上))
  • 所有跟帖: 

    漢殤(25、大唐驚夢(上)) -乙迷- 給 乙迷 發送悄悄話 乙迷 的博客首頁 (35331 bytes) () 08/07/2011 postreply 03:06:3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