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暑假裏看的這本書,還記得是淡綠色封麵豎版繁體字,周揚的翻譯(文藝界還有第二個周揚嗎?)
天氣很熱,躺在地上的席子上看,晚上看著看著睡著了,早上醒來接著看,照例是冗長沉悶的文字,可還是看哭了----安娜在兒子生日的那一天一大清早偷偷摸摸跑回家看兒子,非常感人。
愛情描寫印象倒不深了,本來這本書就不算啥愛情小說麽,寫得主題分明是:家庭。
四家人,安娜和卡列寧,安娜的哥哥斯蒂凡和嫂子杜麗,列文和吉提,安娜和沃倫斯基。
安娜和卡列寧相差二十歲,她十六歲時姑母作主嫁給這個前途無量的大官僚,書中從未提起安娜的父母,貌似早已不在人間了,卡列寧除了相貌差點兒之外(根據書中的描寫似乎有點兒查爾斯王子的風格,都是招風耳),其他還真是理想丈夫的人選,他個性冷靜理智,做事有條理,有錢有地位,沒有不良嗜好,對人忠誠有責任感,而且正處於上升的通道上,年紀輕輕就當上了省長部長,是個不折不扣的帝國官僚中的精英。
安娜的個性卻恰恰相反,混身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和激情,陪著這麽個冷冰冰的丈夫不得不與上了歲數無聊陳悶的男男女女應酬,若是不遇上沃倫斯基,大概也就這麽麻木地過下去了。
小說開場的時候,安娜的哥哥斯蒂凡正處於家庭危機之中,他與法國家庭女教師發生了桃色事件,被妻子發現,安娜從彼德堡趕來為的就是調解哥哥的家庭危機,她說的那段話的背景就是這個----她很了解她的哥哥,深知斯蒂凡的為人,不過是一時衝動,中年危機罷了,所以並沒費太大的事就安撫了哥哥嫂子。
斯蒂凡是個對朋友忠誠熱情的人,對妻子親情遠大於愛情,杜麗結婚之後一個接一個地生孩子,含辛茹苦地操持家務養育子女,容顏未老先衰,如同任何賢妻良母一樣,平庸而無趣,在丈夫眼裏早已失去了魅力,支撐家庭的隻有一份親情和責任。
吉提是斯蒂凡的小姨子,純真美麗,愛上了風度翩翩的沃倫斯基,而斯蒂凡的老友列文則愛上了年輕的吉提,沃倫斯基對安娜一見鍾情,發起猛烈攻勢,終於贏得美人心,這邊卻冷落了吉提,吉提失戀大病一場,後來嫁給列文為妻,住到鄉下去過莊園女主人的生活去了。
吉提真的愛列文嗎?很值得懷疑,少女初戀失戀就容易忘卻嗎?安娜從國外回來,列文背著吉提去看她,回來吉提知道了還很不開心,開始我以為是安娜的行為有違她的道德觀,現在想想恐怕更多的是醋意,她搶走了她的心上人,現在又吸引她的丈夫,是個女人沒有不火的。
沃倫斯基與安娜開始確實是傾心相愛,他點燃了她蘊藏已久的激情,但激情是不可能持久不滅的,在經曆了上流社會的種種排斥岐視之後,沃倫斯基感覺安娜成了他重新進入上流社會,以及事業前程的負擔,而安娜自從勇敢地走出家門就斷了回頭路,沃倫斯基的愛情成為她唯一的救命稻草,她不能失去他,為此她時時沒有安全感,總是擔心他出去去會見別的女人,長此以往變得神經兮兮的,總是跟沃倫斯基吵,越吵他就越躲,離婚之事由於卡列寧的阻撓而遙遙無期,這邊沃倫斯基又日趨冷淡。。。
金筆說安娜精明,其實不然,安娜是個激情衝動型的女人,否則她也不會在賽馬場沃倫斯基落馬時驚叫失態了,而且,當安娜將私情跟卡列寧和盤托出時,卡列寧要求的隻是保持表麵上的體麵,這種事情在上流社會多了,隻要維護體麵不出格,大家都是視而不見的,但安娜拒絕了,與其說她看透了卡列寧的虛偽冷漠還不如說她從心底裏厭惡他,難以忍受有他的空間,不論心理上還是生理上。
現在想來,安娜不計後果地率性而為自然要付出代價,若是安娜真的精明就當按卡列寧說的去做,這樣進可得退可守,不至於弄得兩敗俱傷,更不至於出人命,安娜離家出走等於宣布與上流社會決裂,犧牲的不隻是與阿廖沙的母子親情,還有丈夫和自己的名譽,兒子女兒未來的名譽前途,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她輕率地去臥了軌,留下的卻是還在繈褓中的與沃倫斯基所生的女兒,年幼失去母親的兒子,她可曾為她這一對兒女著想過?女兒後來被卡列寧帶去撫養,一個死去了母親的私生女將來的命運會好到哪兒去?
安娜一直被視為勇敢純真追求愛情的美好形象被歌頌,其實回過頭來想想也真夠自私的,而卡列寧從來就被批成自私冷漠的反麵角色,現在看來卻有其處理事件成熟理性的一麵。
人物品格沒有臉譜化,沒有鮮明的好壞,這才是現實主義的風格。
列文吉提一對應該算是作者理想中的家庭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吉提看上去很快就會變成第二個杜麗,這就是現實。
《安娜卡列尼娜》電影電視翻拍過很多回了,我看過英國BBC版的,也看過蘇菲瑪素版的,前者安娜太顯老,後者則風情太過外露,安娜到底應該什麽樣?我感覺應該就是這幅油畫裏的那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