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北京中醫險遭“滅絕”

來源: 加州老李 2011-05-17 20:40:1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026 bytes)
北京中醫險遭“滅絕”

作者:鍾薇
2011-02-23 新京報

  最近微博上的論辯氣息很是濃重,先是王菲關於佛法的一聲慨歎引發了“科
學”爭論,一些早逝的中醫師又引發了科普作家對中醫的再次責難。據筆者所知,
方舟子先生對中醫的批判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展開了,此次是否會再度引發存廢大
論戰尚未可知。

  關於中醫存廢的討論從清朝就已經開始了,北京作為若幹朝代的太醫院所在
地,是中醫沒落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北京的宮廷中醫機構,早在金代已經存
在。金代設立的太醫院不過由十幾個人組成,到了清代,太醫人數已經達到百餘
人。康熙的一次瘧疾束手無策,西醫卻以金雞納霜(奎寧)施治獲得奇效,這才
有了西醫進入太醫院的先例。西醫診所和教育機構的興起,使得太醫院日趨衰落,
直至1912年徹底消亡。

  可以說,康熙的個人求醫經驗,引發了患者對中醫的信任危機。但太醫院的
解散並非是中醫窮途末路的體現,和此後發生的中西醫論戰一樣,都是社會風氣、
時代潮流裹挾之中的波瀾而已。佛教流傳中有所謂“辟佛”一說,在近代,中醫
也陸續受到類似的抵製和禁止———“廢止中醫”的輿論,早在清末就開始了,
道光進士、鹹豐翰林院編修俞樾提出了廢除中醫主張。俞氏“廢醫論”與當時的
“全盤西化”思潮保持了一致,他在《俞樾雜纂》中專列“廢醫論”一章,從中
醫理論、實踐和療效等方麵條陳了中醫的弊端。他將中醫與巫術並列,並稱善於
把脈的扁鵲“罪在萬世”。

  進入中華民國之後,中醫越來越不受待見,管理中醫藥的機構,從中央到地
方無任何保留。孫中山政府在南京成立的衛生司及袁世凱遷往北平的衛生司和
1928年10月成立的衛生部、1940年改建的衛生署、1947年再改建的衛生部,均未
設任何專職管理中醫的機構。

  1914年,北京中醫派代表向北洋政府教育部申請準予北京中醫學會注冊,教
育總長汪大燮等以“吾國醫術毫無科學根據”為理由,決定禁止中醫開業和廢除
中藥,並把中醫排斥於醫學課程之外。

  這一時期“辟中醫”的代表人物是餘岩(字雲岫),他正是1929年“廢止中
醫案”的始作俑者。從1912年開始,他在一係列文章中不遺餘力地主張廢止中醫。
他認為中醫“診斷不確,治療不定,結果不知……其學說理論,則大謬而無一節
可以為信”; “……是絕對不合事實的,要‘斬釘截鐵’把這點糊糊塗塗的空
套,一切打破。”

  在他的努力之下,1929年2月,中華民國在第一屆衛生委員會議之後相繼發
布訓令,禁止中醫設立學校、醫院,令中醫學校改稱傳習所,中醫院改稱診室,
禁止中醫參用西法西藥,取締中醫報刊及著述,中醫瀕臨被徹底“驅逐”。

  中醫界不甘引頸就戮,1929年三月,全國中醫界代表通電全國反對“廢止
案”。在中醫界的集體努力之下,國民政府做出“讓步”,北平、天津、上海等
20個省市成立了國醫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33年,由於汪精衛的反對,國醫條例未能公布。兩年
後,馮玉祥、石英聯合中央委員、各省市及海外代表八十餘人,提出“政府對中
西醫應平等待遇以宏學術而利民生案”,提案中寫道:“歧黃行中國數千年,治
效昭著。自西醫東漸,政府銳意維新,舉凡衛生行政一俾西醫,而國醫不與焉,
似不免失之偏執!—————倘舉數千年無數先賢先哲體驗研究所結晶之國醫,
一旦委之溝壑,不惟數典忘祖,即於民生上、實業上、學術上,亦均蒙不良影
響。”《中醫條例》一年後頒布。

  知識精英的戮力“討伐”使得傳統中醫舉步維艱,到1948年,北平中醫人員
約剩千人,設床位的中醫院幾乎沒有。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